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4-18 22:25:21| 人氣12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詩日記2001/2/16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
創作只是為了「實踐」某種「東西」。
這個「實踐」上,可看成創作的方式,而「東西」是內容。
明白地說,現代大多數的創作都是以形式來顯見內容,以形
式來完成內容的。這合乎了主客體的美學觀──以內容為主
,形式為輔。
但是,一件作品到底能夠承載多少「東西」(內容)呢?若它
承載了那麼多「東西」,是否也對應著那麼多的形式呢?那麼
這個組合成的作品又要怎麼去定義,是哪種体裁,是哪種主義
,是哪種意識流。。。。
我們知道「作者以死」是羅蘭。巴爾特的創見,但這引發的作
品詮釋上的渾沌卻是它的缺點了。沒有人能夠隨意給作品按上
一個區別的編號,當作者本人的寫作動機尚未確定。
一定要瞭解這件作品後面的實際目的,我們才有辦法去討論它
,剖析它。一件「作者已死」的作品,只是一件錯失,一件自
導自演的自我破格之鬧劇。
我也崇拜後現代的無序,但這無序在眾多有序當中,仍有其特
一性。就是說,我們「實踐」的「東西」,最後原來只有一個,
而其他只是別人的詮釋和猜測。
作品的終極目標永遠和作者本人的動機接近。而這「接近」不
得「合一」的情狀,讓讀者產生了錯誤的詮釋。

(二)
形式也有精神,不然怎麼去貫徹傳達內容。而形式的精神和內容
的精神是不會衝突(並不表示會融合),那種狀態就像水和油攪拌
之後的混合液,可以很清楚地在水中(或油中)看見油粒(水顆)
,而這種狀態又別有一種美感(感觸)。
精神是專注出來的一種心靈,當形式被作者專一經營時候,形式在
作品的位置被提高了,它不但幫助傳達內容的逼真性和接近性,同
時也提昇了它的價值。
內容多數時候是被動的,它被作者(或者讀者)決定,它沒有多餘
時間和空間述說。可是,形式恰好相反(暫且不說成互補的效應)
,它的主動性靈活了作品,它引燃了作者和讀者的思想火花。
所以,形式必有一種精神性存在的必要,否則它如何去把內容推到
顛峰。然而一件沒有內容的作品,就算形式再怎麼厲害,它是沒辦
法滿意人的,它是一個空殼了,儘管外殼多麼堅硬,仍會被摔破。
就算現在仍舊把內容和形式當主客來分,它們卻是同時擁有了精神
。和作者、作品的精神加起來,這四種精神,在程度上、性質上、
表現上或許有所不同。最後就得靠讀者來凝聚出它們共有的意義了。

台長: 木焱
人氣(12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