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y Dickinson
我試著想像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女子,穿著著一身白,穿梭在她的小屋的臥
房、花園,在書桌上寫下了一首首訴說著朋友、死亡、愛、自然,在一個個寂寥
平靜的下午,遠望她與之隔離的世界,藉由一封封書信往返與那些她的朋友保持
聯繫。她的內心世界化成文字,所有的脆弱、熱情、慾望、孤獨都被編碼了,等
待收信者的解讀,甚至在許多年後的今天,她的心情,她的思緒、想法仍被許許
多多的人虔誠的臆測著,有人說,Emily Dickinson 一生受到男性的精神導師影
響很大,亦有人覺得她的感情全部奉獻給原是她的好友後來成為她的嫂嫂的SusanGilber,她的感情世界是個謎,留給世人猜測為什麼這樣一個纖細敏感的女子,能夠寫出這些觸動人心弦的詩作,我也試著想像卻只能見到一縷纖細的背影從窗邊,從庭院裡遠望著無法觸及的天空彷彿在祈求抑或等待著什麼。
I'm nobody「version 1」 Emily Dickinson
I'm nobody, who are you?
Are you nobody too?
Then there's a pair of us.
Don't tell- they'd banish us, you know.
How dreary to be somebody,
How public- like a frog-
To tell your name the livelong June
To an admiring bog
我是無名之輩 艾米莉.狄更遜
我是無名之輩,你是誰?
你也是無名之輩?
那麼,咱倆是一對--且莫聲張!
你懂嘛,他們容不得咱倆。
做個名人多無聊!
像青蛙--到處招搖--
向一窪仰慕的泥塘
把自己的大名整天宣揚!
汪義群 譯
孫 梁 校
出處:英美名詩100首 書林出版社
I'm nobody「version 2」
I'm nobody! Who are you?
Are you nobody, too?
Then there's a pair of us--don't tell!
They'd advertise--you know!
How dreary to be somebody!
How public like a frog
To tell one's name the livelong day
To an admiring bog!
這首詩一開始,先說自己是無名之輩,再用問句「你是誰?」創造出節奏
感,得到呼應後,再接著說,且莫聲張,這個世界之上容不下無名之輩,世人
皆以自己的價值觀套用在別人身上,甘於平凡的人是不見容於這個世界的。
第二段則敘述何必一定要讓自己成為某某人呢。不過像隻聒噪的青蛙對著
一窪池塘呱呱叫、招搖過市般的無意義罷了。
發現這首詩的兩種版本,不過幾個字的改變,創造出的情境與感觸卻不盡
相同,版本一的banish含有打壓的意思,感受到較深的不見容的意思,而版本
二則用advertise 感覺上則是當你甘於平靜的生活,被旁人得知卻不能以同理
心思考的時候,就容易被旁人廣為傳播,反而打擾了原來不為人知的恬淡生活
。
而To tell your name the livelong June 與To tell one's name the
livelong day比較感覺上沒有很顯著的差異,不過以June來暗示青蛙在六月夏
天時分鳴叫,而day則是一天間連續不斷的意思,我覺得如果使用your name則是呼應了who are you?的間句,而用one's name則是將那些不特定的非我族類的人表達了出來,可說是各有各的巧妙。
「結蘆在人境,而無車馬暄」,古今中外的詩人都有相同的想法吧!何
苦背著名利權勢的枷鎖呢?把那些無聊的名利競爭留給無聊的人吧,問問自
己「我是誰?」我也只不過是誰都不是的一個平凡也甘於平凡的人,享受著
平靜的快樂罷了。
Presentiment Emily Dickinson
Presentiment-is that long shadow-on the lawn-
Indicative that suns go down-
The notice to the startled grass
That darkness- is about to pass-
預感 艾米莉.狄更遜
預感--是草坪上--常曳的陰影--
暗示著夕陽西沈--
啟示驚惶的青草
黑暗--行將籠罩--
汪義群 譯
孫 梁 校
出處:英美名詩100首 書林出版社
歸因於Emily Dickinson的離群所居的生活,所以相較於其他的文學創作
者,她在看這個世界的時候似乎更尖銳了點,諸如:「I've Seen A Dying Eye」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I Feel A Funeral in My Brain」
,她對於死亡一直是個觀察家,從空氣的震動、味道的改變,她就就可以看到
別人所看不到,感受到別人所無從感受的死亡味道,正如同這首詩中所用夕陽
西沈前一剎那間,面對即將來臨的黑暗的驚惶青草所表示的死亡前兆一般,體
會降臨前一秒的心悸,深深抓住了讀詩的人心裡的那一根弦。
有一種說法是Emily Dickinson 對於她正在探索尋求解答問題的確實答案其
實不太感興趣,她有興趣的是當下的那一瞬間,以及她所探索的範圍的可能性,
我頗以為然,因為不把焦點放在鑽研出一個確切的答案,反而不會陷於問題的本
身,而能意會周遭的暗藏哲理,當她描寫抽象的情感、不可知的事物時,才能讓
我們也同時因為她描寫之貼切而顫動。
我想或許有人會有跟我同樣的疑惑吧,關於每首詩的解讀,我們想的跟
Emily Dickinson 是不是一樣呢?當時她的腦海裡想的是不是同一畫面呢?詩人
如今已不在,我們的疑問會是永遠的疑問,不過在欣賞她的詩後,我的感覺是何
苦執著於條理清楚呢?何不好好的感受、體會藉由詩所傳達的意境呢?即便和詩
人想的不盡相同,新的火花也未嘗不是詩人想激起的火花、迴響呢?
文章定位:
人氣(170)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