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剖白--<<羅生門>>
很久前與同學一起看過羅生門,今天發現劉校長寫了一篇很好的文章:
我們常用「羅生門」這個詞來形容一個現象:那就是一件事情發生之後,參與的人和旁觀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記憶和描述,各說各話,莫衷一是。「羅生門」這個現象,可以有幾個層次的解釋:第一個層次,觀察往往不是全面的,記憶往往不是完整的,同樣的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往往看到不同的結果,正如成語「瞎子摸象」所說,當幾個瞎子想知道大象是怎樣的動物時,摸到鼻子的說象是一根管子,摸到腿的說象是一根柱子,摸到尾巴的說象是一條繩子,摸到耳朵的說象是一把扇子;而且不同的人,記憶的能力也不同,但是每個人的記憶都會隨著時間而衰退,變得模糊。第二個層次,每個人獨立的觀察,或多或少會受別人的描述所影響,而改變了他原來的觀察。第三個層次,為了各種的原因,每個人不願意說出他看到的真相,或者為了保護自己,或者為了陷害他人,「有軟弱的地方,就有謊言」。第四個層次,每一件事的確有唯一、清晰、完整的真相嗎?
「羅生門」一詞來自1950年代日本有名的電影「羅生門」,由日本著名的導演黑澤明執導,這部電影曾經得過好幾個國際大獎,公認為日本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主要的情節是根據芥川龍之介的經典小說《在竹林中》編劇,芥川龍之介是日本20世紀初非常具影響力的小說家,日本文學界為紀念他,設立「芥川賞」,是日本文學界的重要大賞。《在竹林中》描寫七個人對竹林中一具男屍的來龍去脈不同的敘述,但是當黑澤明把《在竹林中》拍成電影時,他穿插了芥川龍之介的另外一篇小說《羅生門》的一段情節,作為電影的結尾,並且用「羅生門」作為電影的名字。
讓我先介紹《羅生門》這篇小說。古老的時候,在日本京都朱雀大道的南端,有一道城門,叫做「羅城門」(在日文「城」字和「生」字發音相同,後來就變成「羅生門」),多年來天災人禍,「羅生門」變成一座破爛荒涼的城樓,狐狸野狗盜賊都在城樓出沒,到後來甚至無人認領的死屍也被送到城樓上。
有一天黃昏,一個剛剛被多年僱主解僱的傭工,單獨的在城樓底下避雨,前途黯淡,何況明天的生活問題還未解決,帶給他一份茫然卻又焦慮迫切的心情,在餓死路邊、還是淪為強盜之間,他沒有足夠的勇氣去作選擇。他按著腰間的木柄鋼刀,沿著樓梯爬上城樓,打算在城樓上過夜。城樓上有幾具屍體,模糊中隱約看到有男、有女、有赤裸的、也有穿了衣服的,有的張大嘴巴、有的伸著手臂,傭工在腐爛的屍臭中,不知不覺用手摀著鼻子;但是出乎他的意料,他看到一個老太婆蹲在死屍之中,她又小又瘦,滿頭白髮,右手拿著燃著火的松木片,深深看著一具屍體,那屍體有長長的頭髮,應該是一具女屍吧!傭工害怕得忘了呼吸,有一種毛骨悚然、起雞皮疙瘩的感覺;卻看見老太婆把松木片插在地板縫中,用雙手去探摸女屍的頭,把她的頭髮一根一根拔下;傭工憎恨和厭惡取代了恐懼的心情,他握住木柄的鋼刀,大步走向老太婆,老太婆掙扎了一下,就被傭工捉住她骨瘦如柴的手臂,「妳在做什麼?」老太婆睜大眼睛喘息地說:「拔下這些頭髮,只想用來作女人的假髮髻。」老太婆接著說:「拔死人的頭髮,也許是一件壞事,但是被丟在這裡的死人,也是應得的報應,這個我拔她頭髮的女人,生前把蛇切成小段,晒乾當小魚乾來賣給軍營裡的士兵,他們還吃得津津有味,但是不這麼做就得餓死。這對她是無奈的,不做就得餓死;對我也是無奈的。」傭工把鋼刀放鞘中,他也做了一個選擇,他抓住老太婆的衣領,把老太婆大衣脫下來,把老太婆推倒,跟老太婆說:「對我也是無奈的,不做就得餓死。」拿著老太婆的衣服,他從容地走下城樓。老太婆從屍體中站起,白髮倒垂往外看,只有黑洞洞的夜,傭工已不知去向。
這是芥川龍之介初期、也是他非常引以為傲的作品,他這篇小說是根據歷史的記載,小偷在羅生門城樓上盜取死人的遺物而寫出來的,女人生前把蛇當作魚來賣,老太婆拔死人的頭髮,傭工在寒夜裡搶走了老太婆的衣服,都有一份無奈的心態,不做就得餓死的壓力。在這個混亂複雜的世界裡,這些都是微足不道,甚至稱不上罪惡的事,可是在這裡,我們看到的人性,往往都在放大的無奈和壓力之下,呈現出來。
現在讓我講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羅生門》是根據《在竹林中》的故事而編,不過,黑澤明在電影開始時,以三個在「羅生門」城樓底下避雨的人的對話為開端;電影結束時,加上一個前面講的羅生門故事,並把電影的名字叫做「羅生門」。
有一天早上,一個上山砍柴的樵夫,發現了一個仰躺的男人屍體,胸部插了一把小刀,屍體旁有剪斷的繩子,附近的樹上還有一個女人戴的斗笠,屍體旁竹子的落葉,都被踐踏得亂七八糟。前一天的中午,有一位行腳僧,的確看到那位男子佩著刀,帶著弓器,牽著一匹馬,一個女子坐在馬上,戴著斗笠,罩著面紗,所以沒有看到女子的臉。檢察官問完樵夫和行腳僧兩人後,兩人在羅生門下避雨,互相對問:「怎麼會發生這種不可思議的事情呢?」同時在羅生門下避雨的一個路人,忍不住問他們,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讓我們聽聽這場悲劇中幾位局中人的自白。
一位老太婆跟檢察官說,被害的男人是他的女婿,是一名武士,性情溫和,他的女兒是一個不讓鬚眉、倔強的人。還有一位捕頭之類的小官,他跟檢察官說,是他捉到叫做多襄丸的強盜,多襄丸被捕的時候,旁邊有一匹馬在吃草,他身上也帶著弓和箭,這匹馬應該是那個女子騎的馬,弓和箭應該是被害武士的弓和箭。接著就是強盜的自白:是的,那個男人是我殺的,那天中午,我在樹下打瞌睡,他們夫婦騎馬走來,風把斗笠的面紗揭開,我看到那個女子的臉,在那一瞬間,我想即使殺了那個男人,也要把那個女子搶過來。其實,殺人也沒啥了不起,我用刀殺人,你們殺人不用大刀,只用權力、用金錢。我騙那個男人説山裡樹叢底下有許多寶物,他果然跟著我到竹林深處,我把他打倒,用繩子把綁起來,再跑出來告訴那個女子,她的丈夫被蛇咬傷了,當她跟著我走到竹林深處,看見丈夫被綁起來的時候,她從懷裡掏出雪亮的小刀,向我刺過來,當然,我把她制伏了,也達到了我的目的。當我正要抽身離開的時候,那個女子追上來,跟我說:「是你死呢?還是我的丈夫呢?兩個人中,死一個吧,讓兩個男人看到我的羞恥,比死還難受,我要嫁給留下來的男人。」我本來沒有要殺死那個男人的念頭,即使要也不想用卑鄙的手段。所以,我解開他的繩子,叫他拔刀,二十三個回合後,我的大刀刺進他的胸膛。至於那個女人呢?她大概是驚恐之餘,跑掉了。那個男人的大刀呢?我賣掉買酒喝了。那個女人的小刀呢?我倒記不清楚了。
但是,那個女子在廟裡懺悔時,講的話又不同了!她說:當強盜玷辱了我之後,我朝著被綁在樹下的丈夫的方向跑過去,強盜把我一腳踢倒,就在那時,我發現我丈夫的眼睛投射出難以形容的眼光,不是憤怒,也不是悲傷,而是輕蔑和冷峻。我昏了過去,再醒來時,強盜已經不知去向,我好不容易撐起身子,我看著我丈夫的臉,他的眼光還是一樣的輕蔑和冷峻。我跟他說:「你打我、殺我吧!不要用這種眼光看著我!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我有了一死的決心,可是,請您也死吧,您看到了我被欺侮羞辱,我不要您一個人活下去。」我在身旁找到一把小刀,舉起小刀,我的丈夫輕蔑地說:「殺吧!」我差不多像作夢一場,舉起小刀。我似乎又昏過去,當我再醒來時,我解開丈夫屍體的繩子,但是再也提不起自殺的勇氣。
被殺死的武士的鬼魂也被招回來,說出他親身的經歷。當強盜欺負我的妻子後,還一再跟她講甜言蜜語,我不斷用眼色,告訴我的妻子這種人的話不可信,但是,我的妻子跟他說:「那麼隨便你把我帶到那裡去吧!」當強盜拉著她的手,往竹林外走時,她突然跟強盜說:「你殺掉那個人吧,他活著,我不能夠和你在一起。」妻子一連喊了幾聲:「殺掉他吧!」強盜冷冷地抱著雙手,看了我一眼,問:「你打算怎樣打發這個女人?」妻子在我躊躇時,大叫一聲,跑入竹林裡,強盜把我的繩子割斷,拿了大刀和弓器也走了,我精疲力盡,拿起妻子丟下來的小刀,把它插進自己的胸膛。
在電影裡,樵夫、行腳僧和過路人講到這裡,大家都還不知道真相是什麼。樵夫說他跟檢察官講怎樣發現武士屍體的過程,只不過是一個謊言,不想惹麻煩上身,他的確親身看到武士和強盜動武,鏖戰之後,強盜用大刀把武士殺死的。過路人就問樵夫,那麼那把小刀呢?聽說是很值錢的,你把它拿走了嗎?樵夫無言以對。正在這個時候,他們聽到一個嬰兒的哭聲,三個人趕過去看到被遺棄的嬰兒,過路人二話不說,就把包住嬰兒的外衣脫下來帶走,樵夫和行腳僧把他攔住,過路人說:「我不拿,別人也會拿。」這就是芥川龍之介小說《羅生門》裡,老太婆拔死人的頭髮,被辭退的傭工把老太婆的外衣拿走,「不做就得餓死,我也是無奈」的心態。
《羅生門》是一個撲朔迷離的故事,大刀、小刀、繩子、斗笠,這些物證還不完全湊得攏,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錄影帶、通聯紀錄、指紋、血跡、彈頭,是百分之一百可靠和足夠嗎?樵夫和行腳僧是不是被捲入局內的局外人?對局內人來說,恐懼、羞恥、情慾、懦弱、無奈、傲慢、逃避的心情是夠複雜的。今天如果再加上大權和高位,天文數字的金錢利潤,多重的個人和集體利害關係,更會模糊焦點,遮蓋扭曲了真面目。
讓我用黑澤明電影裡的結尾來作一個結束。當那個過路人帶走了棄嬰的外衣,行腳僧馬上抱起棄嬰的時候,樵夫想從行腳僧手上把嬰兒抱過來,行腳僧滿臉猶豫、推開他,樵夫說:「我家裡已有六個孩子,不差再多一個,讓我來照顧他吧!」也許,這一線人性的光芒,可以幫助我們看透、看破、看開、看清各種的困惑和紛擾。
我愛談天你愛笑:
http://blog.udn.com/liucl/2849484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