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很多農民為了生計,紛紛外出打工,產生了農民工這種特殊的階層。根據國務院發布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 外出打工農民工的數量約為1.2億。農民工主要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工作,前者農民工佔總從業人員的58%,後者則為52%,可見農民工成為中國工業發展的主要勞動力。農民工當中有不少是有子女的,由於戶籍等問題,他們被迫把子女留在農村,因而衍生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而問題也引起中國社會廣泛的關注。
甚麼是農村留守兒童?所謂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全國婦聯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所得,0至17週歲留守兒童在全體兒童中所佔比例約22%,據此推斷,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有5800萬人,其中14週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萬人。從上述的統計數字可見,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可說是刻不容緩的。
由於要外出工作,農民工把子女交給他們的父母或親戚朋友看管,令留守子女的監管弱化,造成「只照顧生活,別的照顧不了」的情況。根據研究所得, 留守兒童的監管情況,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是上代監護,即是由祖輩撫養和監護,多是由兒童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負責帶養;二是上代監護,由父母同輩人代養,一般為親戚或朋友;三是自由型監護,是指留守子女自我監管。無論採取那一種監管的模式,都有其不足之處。由祖輩監管,因為爺爺奶奶等年事已高,身體較弱,甚或患有某些疾病,難以給留守子女很好的照顧。有些祖輩更會過份溺愛兒童,對於兒童的成長造成不良的影響。其次由上代監管,對於留守兒童的成長,也會很容易有負面的影響。因為親戚或朋友,血緣關係疏離或沒有血緣關係,容易令兒童感到被忽視。如果受委託者本身有自己的孩子,情況則會更糟,留守兒童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受,對他們的成長也有不良的影響。留守兒童的心智尚未成熟,倘若任由他們自我監管,則更容易養成不良的習慣。
家庭是社會一個重要的單位,它給予孩子保護,讓孩子在經濟和情感上得到照顧,還有社化的功能。而父母是家庭裡一個重要的原素,在兒童情感和社化過程中擔當重要的角色,孩子價值觀的根基,都是通過父母教養而建立,所以父母對於子女的人格發展、心理健康等都有影響。留守兒童自幼缺乏了父母的監管,在缺乏父母撫養的環境下生長,失落了成長的楷模,對於他們人格和心理的發展,不免有負面的影響。
在中國內地不少學者就留守兒童的情況進行了調查,以了解他們在心理狀況等。蕭富群(2007)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縣對436名兒童進行抽樣問卷調查, 把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作比較,調查結果指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總體上沒有顯著的差別,但留守兒童比非留守兒童欠缺與同輩群體和親戚間的交往;家庭觀念亦較鬆散,親子關係較淡化;欠缺合群性,孤獨感較強。由上述的調查可見,因為缺乏父母的關懷,留守兒童在心理上仍然受到一定的影響。
另一個在浙江省衢州市的調查, 對365名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並選取有代表性的留守兒童作訪談,結果發現留守兒童的健康水平與非留守兒童差異不大,但在認知、情緒維度上兩者差異顯著。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留守兒童較非留守兒童差。通過面談,調查員也發現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會造成親子教育的缺失,親子關係的穩定性也受到損害。而當留守兒童面對困難的時候,他們多採用默默忍受的方式,認為事情非由自己所控制。由此可見,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照顧,對他們的日常生活、處事態度、心理健康等有不良的影響。
留守兒童由於缺乏了家庭教育,進而衍生了一連串的問題。新華社記者周俏春、鄔煥慶與四川省仁壽縣教育部聯合進行一次調查研究, 對全縣2000名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進行了抽樣調查,有48%的被調查學生的學業成績欠佳(每學期都有不及格科目),40%的學生成績中等偏下。由於留守兒童多用「隔代教養」的監管模式,由爺爺奶奶等祖輩負責教養,在感情上存有隔代倍親的情況,對留守兒童驕縱的比比皆是。而且祖輩所受的教育不多,文化程度低,在學習上多只限於督促孩子完成功課,令孩子的學習情況不理想。
外出工作的農民工,回家探望子女的次數少,多是半年一次,有些甚至1至2年回家一次,更甚的是3年回家一次, 無法負擔起教導子女的責任,因而往往造成「重養輕教」的情況。臨時監護人往往要同時照顧一名以上的孩子,分身乏術,不少只能照顧孩子的起居飲食,而無暇顧及道德的培養,於是留守子女容易養成不良的習慣,行為態度上有偏差,甚至有不法的行為。而且留守子女的監護人經常轉換,有的甚至經歷6次轉換監護人, 令孩子無所適從,也缺乏安全感,導致留守兒童不當的行為。
隨著越來越多農民工外出工作,農村留守子女的問題日趨嚴峻,究其問題的成因,與中國經濟發展不均和政府推行的政策未能配合社會發展有關。
中國一直以來實行「農村支持城市」的經濟發展政策,再加上政府在城市投放大量的資源,令城鄉之間的差距加劇。根據統計, 1996至2005年間,城鄉收入的差距從2.5倍擴大至3.22倍,若加上城鄉之間社會福利的差別,城鄉收入的差距將會擴大至6.1倍。縱使政府已減免了農業稅,但農民的收入仍然偏低,所以為求生計,大量的農民不得不走入城市,把子女留在農村由他人照顧。據「中國農民工社會保護」的調查, 農民工外出工作的主要原因是「掙錢養家」和「農村沒有發展的機會」,而在城市工作每年可賺取約6000至12400元的收入,收入比留在農村工作為多,所以他們寧願外出工作打工,也不願意留在農村生活。
中國的戶籍制度,未有隨著社會發展而改革,令留守子女難以在城市接受教育。中國戶籍制度是「牢固」的,不會隨著人的轉移而變化,所以即使農民工離開農村在城市工作,他們的戶籍仍然留在農村。而戶籍與義務教育是互相聯繫的,因為義務教育是由地方政府負責的,而適齡入學的兒童是以就近入學的原則來分派學位,而所謂「就近入學」是就戶籍而言,而不是兒童現在居住的地點。而農民工流入地的學校一般對農民工子女入學設較高的門檻,不但要辦理複雜的手續,還要繳納較高的學費。農民工如果帶同子女到城市工作,他們就要負擔昂貴的學費,好讓子女入學讀書,農民工根本無力負擔高昂的學費,所以帶同子女外出工作是不切實際的。
為照顧沒有戶籍的農民工子弟學習,在90年代中期以來,設立了打工子弟學校,讓農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然而這類學校一直被批評為師資水平低、欠缺教學硬件、教育質量低劣、管理混亂等。在打工子弟學校讀書,有所謂「有書讀,但讀不好書」的情況。再加上,農民工的子女未必習慣城市的生活,他們曾經到城市生活,但最後選擇返回農村,成為留守子女的一員。
對於大量農民工出現,政府未能適時推出保障農民工生活、權益的政策,使農民工在城市裡成為了弱勢社群。進城打工的農民,相對城鎮的勞工,他們得到的社會保障較少,他們也無力負擔工傷、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險,農民工面對的職業風險較大,在這種不安穩的情況下,農民工難以讓子女搬來城市居住。而且農民工工作時間較長,沒有餘暇照顧子女,再加上城市生活水平較高,農民工也無力負擔子女在城市生活的費用,所以他們被迫把子女留在農村。
很多農村的學校教育,也未有特別針對留守兒童的問題,而推行特別的措施,例如注意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情緒等問題。不少留守兒童在缺乏關心下,誤入歧途者不少,有些甚至做出傷害身體的事來,這都是教育措施,未能配合社會發展所致。
由於經濟條件欠佳,農民工為了改善經濟環境,於是把子女留在鄉間外出工作,因而產生留守子女的問題。在鄉間的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照顧和關懷,衍生了不少的社會問題。中國政府要多投放資源,資助農民工的子女,好讓他們入讀城市的學校,跟父母一起生活。還要多關顧在農村的留守子女,讓他們得到恰當的照顧,尤其在心理健康方面,可從學校教育方面著手,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文章定位:
人氣(1,435)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