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2-04 08:22:14| 人氣5,09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煙花三月》──中國人間有「情」天 ?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該怎樣動筆寫這一篇閱書報告?看畢《煙花三月》,心中有萬千的感受,腦海裡閃動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面──日本侵華、國共內戰、文化大革命……,有多少中國人為此斷送了性命?有多少中國人為此輸掉一生的幸福?

本書訴說了一個動人故事,主角袁竹林,一位看似是普通不過的中國老婦人,飽經各種的折磨,強權下她曾經是慰安婦,為生活她曾經有很多男人,一切都是心不甘情不願的。袁婆婆悲慘的遭遇,使她背上惡名──「日本婊子」、「軍妓」、「賤女人」等等,也讓她在紅太陽下飽受批鬥。袁婆婆並沒有被命運所折服,雖然她滿身傷痕,但為了控訴日本政府的不是,她提起勇氣揭開了埋藏多年的秘密──慰安婦的身分,站在鏡頭面前,站在人群面前,說出自己的經歷。在眼淚和勇敢背後,袁竹林有一個希望,就是能見到她的丈夫廖奎,一位不介意她的骯髒,她的過往的丈夫,二人因為各式各樣的革命運動被逼分開,一別彷彿就是永訣。本書作者為了達成袁婆婆的心願,於是四出走訪,幫助袁婆婆找尋他的愛人。在絕望之際,王天不負有心人,幾經轉折,終於找到了廖奎。夫婦兩人分別了三分一世紀,最後重逢了!相聚了!不過相聚的時間是短暫的,他們只有三天的時間去傾吐一萬四千多天的情話,三天後袁婆婆要離開,廖奎繼續與妻子姜春蘭的生活,縱然不捨,不過命運的控制不能逃脫,離別是理所當然的,不過是另一次乾腸寸斷的分離。

為甚麼中國要經歷如此多的苦難?先是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死了成千上萬的人,然後是國共內戰,再次是文化大革命,甚麼三反五反,把人的生命都反掉了。難道上天對中國那麼無情嗎?難道上天對中國沒有一點眷顧嗎?近日翻閱報紙,看到不少的報道說中國的經濟不斷起飛,國民生產總值每年都有超過百分之十的增長,似乎經濟把往事都沖洗得一乾二淨。或許經濟的豐裕,是上天對中國的一點補償吧!然而中國的傷口真的癒合了嗎?看見袁婆婆仍然耿耿於懷自己曾當過慰安婦,看見不少於大戰中倖存的老人家,拿著一箱箱的軍票,要求日本政府賠償,看著日本人東史朗先生為以往所犯的罪行,痛心疾首,我知道中國的傷口還未癒合。廖奎在文革時代,被逼流放到北方的荒野之地,後來更被讒害扣上「黑帽子」,他拐著瘸了的腿,不斷上訪,不但要為自己脫去那一頂黑帽子,更要討回公道。原來文化大革命的悲痛,仍然長存在人的心中!上天,原來還沒有撫平中國的傷痕。

上天無情,人間卻溫情滿溢。袁婆婆當慰安婦的時候,被日本強逼墮胎,自此失了去生育能力,再加上女兒夭折,使袁婆婆大受打擊。袁婆婆沒有因此放棄愛人的機會,她把所有的愛,轉移到她的養女小毛身上去,即使生活有多艱苦,她從沒有想過把小毛放棄,而小毛也沒有想過要離棄袁婆婆這位養母。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小毛被要求與袁婆婆劃清界線,以申請加入共青團,但小毛一口便拒絕了,因為在她心中袁婆婆比甚麼都要重要,也因為她愛母心切,不能忍受最親的人受到侮辱。廖奎又怎樣?小毛對本書的作者說,她雖然有很多父親(因為生活艱苦,所以袁婆婆曾經結過好幾次婚),其中有些跟她頗投緣的,但最疼愛她的是廖奎,所以她把廖奎送的相片好好收藏起來,更把父親用過的腳踏車腳箍珍藏起來,以紀念父親對她的愛。小毛還小的時候,廖奎經常給她說故事,呵護她,愛她,視她如己出,所以小毛說她從來沒有忘記這位父親。縱然小毛、廖奎和袁婆婆三人聚少離多,生活上經歷不少的痛苦,但我們在他們的身上能看到真愛。

真正的愛情是怎樣的?廖奎及袁婆婆相識在最艱辛的時候,袁婆婆為慰安婦的事,一直抬不起頭來,雖然她喜歡上廖奎,但她怕他介意,所以一直不敢直言。廖奎是國民黨的警察,他知道袁婆婆的遭遇,卻沒有嫌惡她,反之「含著淚,擁過袁竹林:『不管你發生甚麼事,不怪你,你是被人逼迫的。過去就過去了。以後我們不提了。』」(頁八十六),愛令廖奎放棄了世人的包袱,他的愛是純真的。廖奎甘願為袁婆婆放棄隨黨到台灣的機會,換來的卻是被流放到嚴寒的東北,生活困苦得連狗也不如。袁婆婆拖著小毛直往東北找丈夫,因為她不願放棄自己深愛的人。世事多磨,因為生活困苦,恩愛的夫婦被迫離婚,從此失去聯絡,但愛仍然深藏在二人心中。分開了三十多年,袁婆婆心中記掛的仍然是昔日最愛自己的丈夫,他的音容笑貌永遠叫她忘不了,他永遠是她放不下的心事,所以即使機會渺茫,千里迢迢,袁婆婆仍然要找到廖奎。真正的愛情,是恆久不變的,儘管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愛仍舊強烈,不會因為時間而沖淡。生離死別,是情愛最難過的關口,若能堅強的跨過,那麼情愛就能天長地久,廖奎和袁竹林就是上佳的例證。

袁竹林的故事,能讓廣大群眾知道,是作者──李碧華的功勞。作者不但喚醒了大眾對慰安婦的關注,她更幫助袁婆婆找到廖奎。中國人口有十二億,人口之多要找一個人並不容易,中國陸地面積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面積之廣要找一個人並不容易。再加上袁婆婆二人失去聯絡三十多年,廖奎究竟是生?還是死?花了半年的時間,作者想盡一切的辦法,一直沒有廖奎的消息,不少人都勸作者放棄算了,說杳無音訊,或許廖奎早已死掉了!但作者並沒有放棄任何一個機會,她嘗試了各式各樣的方法,最後終於給她找到了廖奎。如果我是作者,一定不能如她般有毅力,堅持自己的信念,在渺茫中找緊每一個機會。我更佩服作者的,是她無私的精神,她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去幫助別人,所花的時間不是一個小時、半日或一日的時候,而是半年的時間,那種堅定不移的,擇善固執的精神,想必沒有多少人能做到。如果作者沒有悲天憫人的心,如果作者有的只是虛情假意,如果作者沒有堅持下去,今天便沒有《煙花三月》這本書,袁竹林無法與廖奎見面,她將會帶著這個遺憾直到終老。我們該感情作者寫了這一本好書,也該感謝作者讓我們明白,原來世間還有真的情義。

有說中國是一個重情的民族,雖然袁竹林、小毛、廖奎和作者的行為,深深印證了這句話,但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是中國的「人禍」。為甚麼袁婆婆不能昂首闊步地生活?慰安婦並非她自願去當的,她是被日本人逼迫的,然而在狹隘的中國人眼中,袁竹林無辜地背負了中國人對日本的仇恨,她變成了發洩不滿的對象,所有不堪入耳的稱呼都強加在她的身上。如此沒有同情心,我們還可以稱得上重情的民族嗎?文化大革命,更是「人禍」中的「人禍」,革命運動盡把中國人的醜陋表露無遺,互相監視檢舉,動輒得咎,誣衊陷害更是常有的事,知識份子被判「死刑」,「低下」如袁婆婆的,也被視為檢舉批鬥的對象,中國人「殺」中國人的情況比比皆是。自相殘殺,我們還可以算是重情的民族嗎?「人禍」都源於中國人的無知和欺凌弱小的心態,無知使人走上盲目的道路,盲目相信革命的力量,盲目跟從愚昧領導者的命令,最後死的死,受冤的受冤,受不了瘋掉的和含恨而終的不在少數。被上面的人欺負了,無處宣洩,唯有找在下位的人,發洩自己的不滿,一層一層的把怨氣延伸開去,最弱小的一群便最是遭殃,不但受盡屈辱,而且更要默默承擔,不能輕哼一句。中國人如此,中國政府也是如此,可能因為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習慣了委曲求全,所以即使理在自己也不敢爭取,日本侵華是鐵一般的事實,每年有不少人勇敢的站起來,向日本政府挑戰,要求政府承認錯誤和賠償,但中國政府的反應怎樣?要知道單靠民間的努力,沒有政府的支持,人民不能作甚麼。經濟要緊,但人的尊嚴,我們的民族尊嚴要緊嗎?

書中有一句話:「這是人民質素的考驗。」,生活最磨人、最艱苦的時候,就是最考驗人性和人的質素的時候。有些人面對困難,可以把人性最美好的一面表現出來,有的卻相反,這是為甚麼?如果我們做事前,先撫問良心,那麼中國的命運或許能得到改寫,袁竹林和廖奎等人,也許生活會過得輕鬆一點。也許,中國人也是時候敲醒自己的良知了!

台長: 藍塚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5,09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