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語言(verbal);一是非語言(nonverbal)。語言溝通是指用「口語表達或溝通需要語言符號」, 而非語言溝通則是指以表情儀態和聲音的運用來進行溝通。根據調查,非語言比語言傳遞更多的訊息,所以良好的非語言溝通技巧,是十分重要的,對於教學和學生學習甚有裨益。本文根據Copper(1999)歸納出來的六項教師非語言溝通功能,以說明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
Copper(1999)提出教師非語言溝通的六項功能,包括自我形象、班規及老師期望的確認、回饋及增強、對學生的情感、會話的調節和教室控制。
1. 自我形象
教師自我的形象,往往通過非語言來表現。個性緊張的教師,他的身體姿勢也會反映出他的個性來,如雙手抱胸、雙腳交叉、身體向後等,這些姿態代表了他不想與別人接觸,並且正處於防避的狀態。教師這種身體的姿態,會使學生聯想到老師不友善,甚至不喜歡與學生接觸,教師長期如此,則師生良好的關係難以建立,也會破壞了課堂的學習氣氛。相反教師與學生傾談時,他的身體是向前傾和雙臂張開,表現得輕鬆和開放,這樣使學生感到老師是易於親近的,是友善的,那麼良好的師生關係就會建立起來。
呆板、講求權威的教師,面部表情不多,多表現出嚴肅、不苟言笑和冷酷的表情,而且講課時的語調短促,多用命令式的語句,這都使學生對老師留下冷漠的印象,自然不願與老師接觸。而活潑、開朗的老師,面部表情較多,經常面帶笑容,講課的語調輕快,手勢也比較多,這讓學生對老師留下友善的印象,願意多接近老師。從此可見,學生往往通過老師的非語言行為來認識老師的個性,以判斷誰可以親近,誰要「敬而遠之」。教師若想學生多親近自己,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必須多注意自己的非語言行為。
老師的體型,也會影響學生對老師的印象。Copper(1999)指出瘦削型的老師, 學生會認為他們較有智慧,但較沉默。至於肥胖的老師,則沒有活力,但和藹可親等等。無可否認,外表吸引的老師,皇往能激勵學生努力學習。
2. 班規及老師期望的確認
教師可以透過與學生的眼神接觸,來表達他的班規和期望。當學生犯規時,教師以眼神警戒學生,發出不悅和警告的訊息,也是教師對學生班規的提示。另一方面,教師的脈神也表示了對學生的期望,期望學生安靜下來或遵守規則。面部表情也有相同的效果,遇有不滿,教師可以通過「皺紋」等不滿的表情以作提示,表明自己的期望,使學生自的糾正錯誤。
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也表達了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教師安排學生座位時,會把行為欠佳學生的座位安排得遠一些,相反的則安排得近一點。距離的遠近,代表了教師的期望,距離遠的教師對他們的期望寞低,距離近的則較高。
3. 回饋及增強
非語言行為有回饋及增強的功能,而根據研究非語言行為的鼓勵比語言行為的鼓勵更為有效。在教室裡,教師注意每一位同學的行為表現,教師對學生點頭微笑,以表示對學生專心聆聽及守規的回饋,增強學生專心上課和守規的行為。而教師也可以利用眼神,與距離較遠的學生接觸,鼓勵他們與老師溝通。
一般教師向學生發問問題,匆匆的會立即要求學生回答,停頓讓學生思考的時間比較少。Rowe(1974)提出教師若能把停頓的時間延長,則能鼓勵學生特別是能力較低的學生回答問題。
4. 對學生的情感
教師以非語言的形式,表達對學生的關注和友善。教師主動地向學生點頭微笑,與學生有眼神的接觸,說話時聲調愉快熱情,這都能表現出教師對學生「感興趣」,希望與學生接觸。教師這種表現,往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對於課堂的興趣也隨之而增加,還能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營造愉快的學習氣氛。
教師也可以用非語言的形式,來表達對學生的憎惡。教師討厭某些學生的時候,往往會與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且在課堂上也甚少和他們有眼神的接觸,說話的語氣變得不耐煩等。學生對教師以上種種的行為,自然心領神會,明白老師不太喜歡自己,影響所及,學生會因此而對該學科失去興趣。
5. 會話的調節
在課堂裡,教師可以利用身體語言來調節學生的說話。有些學生很喜歡表現自己在課堂上總是搶著回答問題,而回答問題時往往喋喋不休,教師可以運用眼神示意學生停止回答,或是利用手勢示意,讓其他同學有回答的機會。
教師邀請學生回答問題時,也可以利用眼神接觸,要求指定學生回答問題。而學生回答問題時的速度和聲量,教師也可以通過非語言的方法,來作出適當的調節。如學生的聲音太少,教師可以把身體向前傾,以示自己聽符不太清楚,示意學生應把聲音提高。教師的非語言行為,可以影響學生說話的表現。
6. 教室控制
Copper(1999)指出在教室控制上, 非語言的行為比語言行為更加有效,他認為沒有人會喜歡被別人用語言訓斥,以語言來控制課堂秩序,會很容易產生教師與學生對抗的誤解,然而利用非語言行為則可以避免這種衝突。
教師可以利用目光來警告不守規則的學生,而當學生注意到老師的目光時,往往會低下頭來,並停止不當的行為,這樣教師便可以維持教室的秩序。此外,不守課堂規則的學生,多是距離教師較遠的學生,教師可以不動聲色地走近那些學生身邊,他們便會收斂,立即停止犯規的行為。由此可見,在課堂上教師不宜只站在講台上,應該不時在教室中巡視,以便觀察課室中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隨時作出反應。
另外,在聲量語調方面,教師也應該注意。洪大的聲量和高的語調,使學生對教師產生強者領導的印象,那麼他們便不敢在課堂上搗蛋。相反教師講課時氣若柔絲,語調較低,則使學生認為該位教師是一位弱者,他們便會在課堂上放肆倒亂,無法控制課堂秩序。
綜合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知道教師非語言行為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利用非語言行為維持課堂秩序,也可以鼓勵學生學習,營造愉快的上課氣氛。只要教師善加利用非語言行為的溝通方法,並與語言行為相配合,則能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否則很易令人產生;誤解,破壞了它的溝通功能。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