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
現在的求職市場上充滿各種,包括年齡、性別、學歷與產業類別經歷等不同程度的刻板印象。
職場上已經十幾年經驗,一直都在人力資源領域,對勞動法令的熟悉與應用能力如果我說我是第二,應該不敢有人說他是第一。待過不同產業,吸取許多人一輩子都沒有過的經驗。應用在任何型態的企業都不會有任何問題,可許多公司會要求求職者一定要在所處產業十年或以上經驗,在台灣中小企業平均壽命約在十六年,除非你一直在同一個小圈圈內打轉,不然就是你運氣好,公司能夠撐這麼久。
科技業又怎樣?還不是兜電路組裝罷了,老子在十幾年前就待過筆電廠,蘋果又如何?筆電廠也組裝過蘋果的筆電。不求長進,只會兜電路組裝,也不過就賺那些毛三毛四的獲利率。
外商有很了不起嗎?香港商、新加坡商、美商和日商我都待過,跟本土公司有很大的差別嗎?真的沒太多感覺。語文能力不是所有在國外留學過的人都有,有太多喝過洋墨水的英文能力跟我比起來差很大。
#
忙
年底說要做績效考核與次年計畫、一月要做所得稅申報、二月工作日數短,現在已經是三月,你說人力資源部門還在忙甚麼?別騙我了。如果說招募要等到你有空才做,該被砍頭去。招募是無時無刻都在進行,這樣你公司還會缺工?
#
引狼入室
我看不懂邀動四那家人力網站在搞啥?是業務客服找不到廠商登廣告,還是找這些不專業的獵頭公司來充職缺數?一堆職缺充斥著獵頭公司刊登的需求,那你該怎麼跟這些獵頭公司收費?一則廣告收一則的費用?獵頭公司幫廠商找到人之後收職缺年薪20%到30%的費用,難不成你要跟獵頭公司拆帳?不人你一家公司一年年費收各三萬多,你知道獵頭跟你公司的競合關係,你這豈不是引狼入室?
獵頭缺人在你網站上抓或吸引人才,但真的吸引得到人嗎?看到每則廣告投遞履歷表數量都在十人以下,求職者真的願意先跑一趟獵頭公司,再由獵頭公司推薦到需求企業?然後再去企業面談一次?
刊登職缺的企業看到你兩頭賺,所刊登的職缺一直被獵頭公司刊登的廣告擠到後面幾頁,他們會如何認定你網站的功能?
阿寬兄,你網站是領導品牌,那些讓獵頭公司刊登廣告的二線品牌都沒法做出成績了,你還學它們?你真的認定這種策略會成功?
#
可以做的生意
勞資爭議處理是門學問,而只要有勞資雙方的存在,各種爭議就會不斷出現。之前的經驗讓我了解到各縣市勞動單位是如何處理這些爭議。一有這些爭議出現,就把案子丟給所謂的勞資關係的協會,由這些協會派出調解人員進行調解。
調解人員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平息雙方意見不同之處,所以妥協是他們最大的原則。妥協就有犧牲,不管是勞方或資方,資方財大氣粗,才不會管你勞方是不是有工作或是快餓死,只要能不出錢,它們就盡量不出。
勞方因不懂法令與協調的時程與進行方式,常因此而被剝奪應有的權益。
前陣子幫前公司的小工程師當背後指導員,協助他處理勞資爭議,幫他爭取受勞動法令保護的權益,而我本身正經歷與咚精嘟誤業管你積垢的勞資官司。所累積的經驗讓我對爭議有更豐富的經驗。
毛帥說:
「這是一門可以做的生意。」
我笑笑沒太多的回應。
小老百姓遇到這些事通常是六神無主的,而勞動機關只會把問題往外推,當然如果說要幫忙,若我方便或時間允許,是很樂意的,但說到要收費,我怎忍得下心去跟無辜的百姓收。況且爭議的調解沒有絕對的輸贏,輸了是不是要賠人家?要去哪開發這些案子?難不成要成立一個工作室,在非死不可打廣告說這裡有個經驗豐富的勞資爭議解決專家,專門幫人處理勞動疑難雜症?
這壓力可大著呢,想自己開業當老闆可還得要有老闆的命。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