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ohn and Bobby)
在這動盪不安的年代,勇敢的靈魂顯得格外耀眼。戰火繚繞的荒原上,看哪,遠方從天際揚升的那一抹曙光……
英雄與神話的希臘已經離我們很遠了,用情感過於豐沛的語句做開頭似乎有些不合時宜,但我的目的僅止於讚美「堅持己見」的人們。Oliver Stone(奧利佛史東),最近,他再一次丟出了他的「大膽行動」。他拍了一部以現任美國總統G. W. Bush(小布希)為主角的劇情片。這部片「W」,據說無論是誰看了都會有一點被冒犯的感覺,布希的支持者或反對者一同。我在雜誌上不小心瞥到了相關的報導—讚美與批評的文章大喇喇的放在同一頁—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想。我很好奇,但是要看「W」還很困難,要接觸其他Stone的電影相較之下容易些。在我想要了解Stone的企圖之中,我看了「JFK」。
JFK就是第35位美國總統John F. Kennedy,1963年11月22號在達拉斯遊行的時候,被暗殺於敞篷座車中。Oliver Stone的「JFK」,是利用地方檢察官Jim Garrison的調查,來呈現一個對於「誰殺了甘乃迪」的「陰謀論」說法。我現在已經把原屬於我爸的DVD藏到我的書櫃裡了,而且不只是因為我喜歡懸疑片。這個所謂的「陰謀論」,是Stone個人所相信—或據他所說,經調查證實—的理論,可信程度高低不可知,但無論如何,「JFK」扮演了一個稱職的「觸媒」,啟動人們偶爾忘記使用的大腦。再說這部電影本身拍的好,情節十分緊湊(有時候鏡頭轉換太快,連讀中文字幕都會來不及),也十分具說服力,我幾乎就要無條件的相信了。
在看這部片的時候,資訊來的又快又多,人物間的交談也常是十分急促的,讓一些細節我實在記不清楚。大致上整個陰謀是由CIA策劃主導的,動機例如關係不良,以及理念不合等。導火線是一系列的大小事件,我唯一記得的是「豬玀灣之役」(感謝Wikipedia贊助)。1961年,美國協助逃亡的古巴人對卡斯楚的「古巴革命政府」發動入侵,終於失敗,輾轉導致古巴倒向蘇聯。對於誰該負責,至今仍有有兩派對立的意見。在甘乃迪方面,他認為被CIA欺騙,而後有削弱CIA的舉動。而從此役之後,JFK與CIA的關係一直不好,最後CIA與其他政府高層聯手「搬走」這位「絆腳石」。
那時候看了一段時間之後,看到真的很緊張;一邊吸收他們新找到的線索,一邊擔心那個證人會不會死掉,還要一邊跟上他們講話的速度。演到中間的時候,一個朋友打來,我就先把電影暫停。電話講完回來,媽媽正在看新聞。那時候仍是美國總統大選的競選期間,新聞播的是Obama的演講片段。
Obama,他可真是不簡單。從競選提名到現在成為總統當選人,Obama一直被說是「希望」與「改變」的代表;他象徵有色人種的權力與平等,象徵全球化,象徵真正的文化熔爐精神。似乎只要他上任一切就會好轉,經融沒有危機地球停止暖化。再看看民主黨本身標榜的美好理念(自由平等、全民健保),難道這就是我們(任何國家有個功能良善的政府都是好的,證明我們還是有希望的)夢寐以求「完美的總統」和「完美的政黨」?
電視轉回「JFK」,1968年。
屋子裡昏暗的燈光下,Jim Garrison獨自一人在廚房吃宵夜。妻兒都上樓去睡了,唯一的聲音是客廳裡的電視,播報員正敘述著有關RFK(Robert F. Kennedy)競選民主黨總統提名的新聞。Bobby Kennedy踏上了和哥哥相同的道路—他剛在加州的初選中大贏。電視裡,Bobby一邊走一邊跟群眾握手,現場有些擁擠。忽然「碰」一聲……Jim衝進客廳,電視中一片混亂,在現場急促交談的人聲之中,記者提高了聲音大喊著「Senator Kennedy was shot!」。Jim震驚的臉在電視的藍光中,格外的清晰。之後他跟他太太說,五年來,他第一次感覺到恐懼。
若陰謀論不假,那真的是很恐怖;政府高層居然設計刺殺自己的總統。他們竟然有這個能力安排這樣一個大規模的行動;勾結達拉斯市政府,規劃有利的遊行路線,安排一個犧牲者,並使法院忽略所有可能洩漏真相的證據。再說,就算是60年代,美國人所謂的「民主精神」,從美國草憲之父的手中自立,行走這個以民主聞名的國家也170多年了。而當有權者因為理念(或意識形態)或利益等原因,利用(或招集)暴力手段來打敗對手時,還有任何「民主精神」可言嗎?人民喜歡這個總統,喜歡他所保證的政策,投票給他,執行一個民主的動作。但是「某些人」卻運用子彈與人脈,暴力的抵消了人民的決定。如此的理所當然。
電影演到Kennedy兄弟被刺殺的時候,除了傷心以外,我感覺到更多是惋惜;他們似乎是那麼好的人,很多黑人都很喜歡他們,Jim也很喜歡他們。他們似乎是可以把美國帶到一個更好的地方。
但其實我對於他們的了解十分有限,僅止於拼湊一些「聽說」,例如JFK在黑人民權與停止戰爭方面的作為。這些都是保守人士常常批評他的部份,後者甚至(根據「JFK」電影情節)直接影響到他的刺殺。這又不禁讓我想到Obama。跟JFK一樣,他也代表少數族群的人權,也代表一個「新美國」。也有人威脅要刺殺他。看著新聞上他的演說,其實那時候我感到滿擔心的。
現在Obama當選了,媒體都在預測將來的美國會發生什麼樣的轉變,那些他誓言的「Change」。我們似乎看到了一些不錯的路;反核武,與伊朗談判,撤軍中東,社會福利與人道精神。但是,從「JFK」之中我們知道,政府是個詭譎莫測的地方,那些為私人利益不擇手段的政客,可能出現在任何陰暗角落,運用巧妙構築的語言,或強大的政治力量,啟動、阻止、達成目的。Obama上任之後,改變的稜角經過黑暗政治力的打磨與侵蝕,還能剩餘多少?他的理念,會不會在四年之後消逝殆盡,最後被遺棄在Chen所盤踞的暗巷口?當然,希望這些擔心會最後被證實,只是過於多愁善感罷了。
我對於JFK和Obama的了解都很有限。對於那些政治人物,即使我讀了Time和Newsweek所有的政治評論,我大概也無法真正的了解他們。他們的行動、言語、政策、承諾背後,是對「正確的事情」的熱忱,抑或只是眾多“考量”下的最佳方案?他們提倡自由平等、全民健保,可能只是考慮當選的可能性……不管他們做了多少好事,我們都無法知道他們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或許有人會說「都什麼年代了,現在政治人物還不都一個樣,幹嘛沒事自尋煩惱?」但如果是這樣,新聞媒體一直放大檢視政治人物的人格是為何呢?我們似乎很重視政治人物的道德—醜聞向來具有龐大的影響力(雖然在時下媒體的荼毒之下,新聞觀眾的口味已經被養的極重,這一波辛辣的上來,上一波的就忘記了。但是我寧願相信,現在的此種現象,就是演變自對道德的重視)—或許道德較為良好的人格,會比較可能產生出有益於人民的作為。
像是現任總統馬英九,形象總是清廉、正直的,但大概也沒多少人知道他到底真正是什麼樣的人格。既然現在結論是,我們永遠無從得知他們心裡在想什麼,那就算了吧。再說,在馬總統上任之後,我們又再次體會到,有些時候是不能只仰賴「道德」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那麼既然這樣,就希望無論他們人品是好或不好,心裡有沒有為人民著想,最後我們得到的結果,都會是好的。
希望他們都能「堅持」為人民做最好的事(即使他們心裡不是這樣想)。希望他們都能拿出魄力;不以黑暗為懼,不為權力所侵。更希望他們能好好「保重身體」。
還是得說,真的很可惜,JFK (right) 和 Bobby (left) 都被刺殺。真是可怕。
不過Ted (middle) 還在喔!他還在參議院裡,是現在第二老的參議員。

好個中氣十足的老爺爺
聽說他被膩稱為「The Lion of the Senate」(...還滿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