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是什麼?
詩,是文學中最簡潔精緻的藝術,是詩人靈魂深處與宇宙萬物共鳴的顫音。
根據中國最老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序文所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是為詩的定義),『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詩的功用)。詩有六義,『風、雅、頌』(詩經的體類)『賦、比、興』(詩的作法)。
【風】的本字是「凡」或「諷」。它的起源和神有關聯,是神下降時所唸的咒謠;換言之,「風」是一種宗教性的歌謠。後來逐漸演變成為歌詠地方習俗,或是人們傾訴感情的一種民謠詩。
【雅】的本字是「夏」。初民頌揚祖先的功勳時,均是帶著面具歌舞,雅即從此發源,是一種敘事的詩。本來是用為加強民族的團結;可是,後來卻被歌詠於宮廷貴族的宴饗。
【頌】,容也。起源和『雅』相同,也是用以歌頌祖先的敘事詩;但「頌」是一種宗廟祭祀的舞曲。
【賦】是直寫心志,不須假借他物,而能將心中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的一種直敘法。
【比】,是借擬他物以譬喻某事,言近旨遠;所有的感情都可假借某物表達出來。是一種比喻(直喻、隱喻)的歌詠法。
【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事的一種作詩方法。就「興」的起源來說,它本是一種以古代信仰作為背景的咒言,後來才逐漸演變成為慣用的詩句。所以,在以「興」為表達方式的詩歌裡,往往假借樹木、花草、鳥獸、砍伐等事物,來聯想和它們有關聯的事情。
詩的本質為何?
詩經認為「詩言志」;卡來爾以為詩即「我們所稱為音樂的思想」;Couithope則說:「詩是產生快感的藝術,用有韻的文句來適當的表現想像的思想與感情。」;英國百科全書中,Waths Dunton認為「以情緒而有韻的文辭,來具體表現人類的心靈的藝術」;詩人雪萊的看法「詩是想像的表現」;日本詩論家荻原朔太郎則認為「詩乃係由主觀態度所認識的宇宙的一切存在」;而早年古希臘人和亞里士多德都認為「詩是模仿的藝術」。
或者我們可以這麼說,詩的本質在於表現人性、本性、天性、人格、靈性、內容、內涵等。
新詩(自由詩)之美:
中國新詩的發展,明顯地受西洋詩的影響極為深遠。早在清末同治年間,便有舉人黃遵憲於出使各國返回後,極力主張打破傳統舊詩的形式和法則,而從事詩的自由創作,這是我國新詩(或稱自由詩)改革的先聲。但是傳統詩真正的徹底改革,還是在「五四運動」的文學革命之後。
根據已逝詩人前輩潭子豪先生的看法:所謂「自由詩」,是不受格律和既定形式的拘束,而本身仍有其形式;這形式是隨內容而創造出來的形式,非既定的僵化、或是死的形式,而是生動的、有生命的自然的形式。詩創造的形式自隨內容而定,而內容本身必須有其組織、有其法度,決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其統一及和諧,這才是自由詩的真義。寫詩,須先求容的完整;然後才能獲得形式的完整。所謂「完整」,並非如格律詩、形式詩似的矯揉造作的那般整齊,而是在表現方面,是不可缺少的統一、和諧和均稱。詩是藝術,無論是內在的內容、外在的形式,不能離開美的原則,「統一」、「和諧」、「均稱」即是美的要素。
一首完整的詩,不論長短都應包涵「人、事、時、地、物」這五項元素。詩中元素欠缺越多,詩的結構與內容便會顯得鬆散貧乏。新詩的欣賞或創作,除了五項元素之外,更可從下面幾個方向加以考量:
【立意顯明】~
立意若欠分明,詩便缺乏意味。立意若是缺乏創造性,內容自然變得平凡無奇不能吸引人。
【內容充實】~
缺乏生活和感情體驗的人絕難寫出動人的內容,憑空想像是無法發覺內容的深度。
【結構嚴謹】~
一首詩若有幾句佔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地位,則詩就會顯得鬆懈,缺乏結構。不分段的詩,最要緊的是氣勢,所謂一氣呵成,用不著分段來表示停頓。
【句法簡鍊精確】~
句子的結構和辭彙的運用若未多加思考與推敲,語病叢生,則會使文字失去韻味變得太假或太生硬。陳腐的句子非僅無創造性可言,更會失去詩的意味。詩,是藉簡鍊的語言來表現,而不是以冗長的語言來說明。詩,不是散文的分行。所謂詩的語言,就是「換句話說」,但是要換成怎樣的句法才是適合,即使是有才氣的人也必須經過深刻的思考與醞釀方能表現,而不是垂手可得隨便寫寫就有的。創作的態度若欠嚴肅是不會有成就的。
【節奏暢順】~
節奏是詩裡的抑揚頓挫,是情緒的旋律。詩極重視自然的發展,如果稍有牽強,不獨不能表現內容,連詩的音樂性都會受到影響。中國字是有韻母的,不自然的韻腳對於詩的音樂性不獨沒有幫助,反而會破壞了自然的和諧。
【形象貼切、意境優美】~
「意境」與「意象」其實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意境」是指一首詩在情、理、形、神各方面都能達到的一種理想的美感極致的要求,它是屬於形而上的,是我國獨有的一種詩美學標準。意境乃由形象所構成。「意象」只是一首詩中如何以適切的事「象」相應把表達詩人「意」圖的一種手段,屬於詩人後天的修養工夫。
一首詩所謂的「美」,並非是字面的華麗,而是要美在內容的本身。最能表現美的,就是要使內容形象化,並使內容淨化到一個最高的境界。一首詩若是缺少了意象美,詩就缺少畫面,不能給人深刻的印象。
詩與歌絕對是不同的:
詩講充實的內容,要形象、要意境。歌只為求人人能聽得懂,需用明白曉暢的文字來表達,為求明白曉暢,音韻和諧,經常使用些陳腔濫調甚或庸俗的辭彙。庸俗則是詩的致命傷,寫詩應儘量避免陳腔濫調,在內容上加重思考,在寫法上注重創造,但須注意避免因一味的刻意求新反倒變得雕琢造作。
在中國古代詩與歌本為一致。詩,大都可以譜成曲,甚至有許多詩人常為樂曲配詩。但現在,詩已發展到一個更高的境界,這境界不是一聽之下就可以完全領會;而其最高的境界亦非規定的形式所能表現,它需要絕對的自由。自由才能使得詩部落俗套,發展更高雅的素質。因此,詩和歌在近代無形之中已然分家。詩人唯一的危險,就是相信自己是天才,如有這般的想法,這人的創作前途就完了。
2000/07/01為座談而整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