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4-02 04:11:00| 人氣30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張國榮的性別遺產:15年後仍然領先時代。(2018.03.30)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張國榮的性別遺產:15年後仍然領先時代

BBC
People leave flowers in memory of entertainer Leslie Cheung prior to queuing outside Madame Tussaud waxworks in Hong Kong for a viewing of the waxwork model of Cheung, 31 March 2004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15年前的4月1日,香港傳出一個消息;起初,港人都以為那只是愚人節玩笑。

但隨著電視新聞報導證實,人們才意識到這是真的:一代巨星張國榮自文華東方酒店24樓縱身躍下,當場死亡。

1980年代以來,張國榮一直是兩岸三地家傳戶曉的歌手與演員,在亞洲其他國家也有大批歌迷影迷;他的死訊,在華語世界造成轟動,同時也引發爭議。

張國榮留下了無數經典演出與電影作品。在生命中的最後幾年,他的演繹越來越著意挑戰保守社會的道德框架,開拓了性別多元的空間;然而這些跨越性別界限的藝術追求,於張國榮仍然在生的年代,在相對保守的香港社會,一度成為大眾媒體口誅筆伐的對象。

不少香港傳媒與評論者將其自殺歸咎於他的性取向;但香港社會既有批判張性取向的聲音,也有對他不離不棄的支持者。葬禮當日,逾萬歌迷圍在靈堂之外,冒雨送別偶像。

時至今日,華語演藝界仍未見如此俊朗卻又如此嫵媚,既受大眾追捧亦能拓闊藝術疆界的巨星:直到張國榮死後多年,香港社會才慢慢追上了他當年超前的步伐。

程蝶衣與何寶榮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張國榮已經是香港流行樂壇中的天王巨星,影響力遍及亞洲多國。90年代,張退出樂壇專注電影事業,成就非凡:1994年,張國榮在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中,飾演戀慕師兄段小樓的幹旦程蝶衣。電影獲得戛納(Cannes,另譯康城、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張國榮的演出備受讚譽。

事實上,早在1981年,張國榮就曾獲邀出演電視版的同一角色,但因為要保護歌手形像而未有接受;十年後,陳凱歌開拍電影版《霸王別姬》,張國榮在主動爭取之下,才獲得這個角色。

為何事隔十年,張國榮才出演程蝶衣一角?香港文化研究學者洛楓(陳少紅)在《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像》中指出,除了因為已成為「殿堂級」的張國榮可以隨心所欲之外,也有香港性別運動發展的背景。

上世紀80年代的香港,同性性行為仍屬刑事罪行,社會上對同性戀者十分鄙夷,在1984年香港首宗愛滋病例確診後更是如此,以「屎忽鬼」(針對同性性行為的罵語)等污名冠之,不少人仍堅信同性戀是「疾病」;直到1991年,同性性行為正式非刑事化,香港的同志社群才得以從地下慢慢浮上水面,

「90年代是香港同志運動發展的重要階段,社會上開始聽得到同志的聲音。張國榮的情況,可謂與這股思潮相輔相乘,」研究同志文化的香港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江紹祺向BBC中文表示。

雖然如此,社會上的歧見仍未消除。

在主流娛樂電影中,張國榮不時出演性別模糊的形像,如《家有囍事》及《金枝玉葉》,就以較陰柔、甚至「娘娘腔」的角色,與扮演男人婆/假小子的女主角擦出火花;這些電影以性別倒置作為笑料,結局往往是兩人回復「正常」的男女身份,才得以終成眷屬。

「香港人對gay的處理太過喜劇化、太過醜化,我覺得並不需要如此……」1994年受訪時,張國榮曾表達自己對針對同志偏見的不滿。


到1997年,張國榮與梁朝偉合演王家偉導演的《春光乍洩》,以一對同志戀人避走他鄉的愛情故事,隱喻香港人在回歸前夕的身份迷惘;電影在全球範圍引起很大迴響,是歷來最知名的亞洲同志電影之一。

近年曾憑多部同志影片作品,獲得國際影展獎項及提名的香港青年導演洪榮杰向BBC中文說,《春光乍洩》中對同志關係的處理,對他影響甚深。

「《春》的力量在於,講一個最普通、最符合異性戀想像的愛情故事,但將女性的角色換成男人去演,突然就威脅到主流愛情關係的觀念。」

洪榮杰指出,九十年代在歐美,同志角色在電影中才漸漸擺脫過往的負面定型,因此大部分同志電影都著重呈現社會對同志的壓迫、同志承受的歧見與掙扎;而《春》完全沒有這樣的元素,對同志的處理,在當時即使在世界範圍也是非常罕見的。

「《春光乍洩》最厲害的,是呈現到原來同志關係是可以這麼『普通』的!放下同性戀或異性戀的框框,就會見到人與人之間真正的感情。」

挑戰主流的天王巨星

在電影以外,張國榮在舞台上的演繹,也更加自我、更加大膽。

「過往的香港社會,會將『中性』視為『不男不女』,看法十分負面,」江紹祺說,「但張國榮卻衝破了這個非黑即白的看法,告訴社會『亦男亦女』可以是『正』(好、吸引)。」

1997年復出歌壇的演唱會中,張國榮參考英國歌手大衛·鮑伊(David Bowie,大衛·保兒)的先例,腳踏一雙珠片閃燦的紅色高跟鞋演唱《紅》。

張國榮曾說,「姣、型、靚、寸」(風騷、有型、美麗、高傲)是一個表演者的成功之道。

而比《紅》的妖嬈表演更惹人注目的,是張在演唱會上將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獻給「兩位我摯愛的人」——向母親致意後,張再揭示另一人的身份: 「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位好朋友……唐先生(唐鶴德)。」




這段委婉的告白,被外界視為張國榮的「出櫃」宣言。

江紹祺形容,張國榮的行為可謂為同志賦權:「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社會環境,對同性戀者非常壓迫,還在講『愛滋佬』、『變態佬』等詞,非常負面,同志如何告訴別人,自己屬於這個群體?」

「一個如此知名的明星,站出來承認自己的身份,對社會有非常正面的影響,也令更多同志有信心面對自己的性取向。」

一方面,張國榮的天王級地位,一定程度上扭轉了香港社會對同志的負面印象,但他亦因此承受極大的輿論壓力與質疑。

香港演藝界對同志題材的歧見,可見於1998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當年,三名喜劇演員以搞笑形式介紹五部「最佳電影」提名作品,講到《春光乍洩》時,三人作出嘔吐狀。

鏡頭掃到台下的張國榮時,他只禮貌地微笑。

Hong Kong's king of pop, singer Leslie Cheung performs on the stage during a concert at Shanghai Stadium late 16 September 2000圖片版權GETTY IMAGESImage caption張國榮在2000年《熱·情》演唱會上以突破性別界限服飾演出,但長髮造型在香港站以外未有延續

2000年,因在電影中的演出打動了對方,張國榮成為第一位邀得法國時裝大師高堤耶(Jean Paul Gaultier)合作的亞洲歌手,為其量身設計《熱·情》世界巡迴演唱會中的服飾。駁上及腰長髮,身穿透視裝與及膝短裙,張國榮再一次向觀眾展示出超越性別規範的獨特氣質。

然而,在那個年代的香港,這樣的嘗試並未獲得主流大眾的認可。對於張在《熱·情》演唱會中的演出,香港傳媒以「貞子(日本電影中的長髮女鬼)化身」、「扮女人」等污名來嘲弄,更有電影劇以「人妖」、「變態」來影射張國榮。

「演唱會的第三日,Jean Paul Gaultier寄電郵給我,直指香港人不知所謂,以後的國際設計師不會再和香港人合作搞騷(秀),」張國榮曾向香港《明報周刊》披露:「日本傳媒亦認為那個演唱會十分精彩……日本的傳媒及搞手更問我,為何香港傳媒會陷害自己的藝人?」

時至2001年,張國榮為新歌《夢到內河》執導拍攝MV,力邀日本著名芭蕾舞蹈員西島千博參演,但卻因當中數秒兩男無上裝相擁的片段,被香港主流電視台無線電視禁播。

洛楓在其著作中指出,張國榮在舞台與電影中展現性別多元樣貌的1996-1997年,正正是香港傳媒界「狗仔隊」文化冒起之時。

「這正是香港傳媒全面淪陷的年代,(張)這些具爭議的形像,恰巧落入無孔不入的獵奇鏡頭、口誅筆伐的憑據……儘管其藝術造藝贏得部份有識見者的讚許,但在日常報導中仍不能避免,成為低俗文化的祭品。」

巨星殞落

2003年4月1日,張國榮自中環文華東方酒店24樓躍下,終年46歲。他的死在華語世界造成轟動。

張留下的遺書中,並無明確透露尋死原因;但不少香港傳媒與評論者將其自殺歸咎於他的性取向,有雜誌甚至形容自殺是同性戀者的「宿命」。即使在死後,針對其性取向的攻擊仍然不絶。

A woman visits a memorial shrine to the late Hong Kong film star and singer Leslie Cheung at the Mandarin Oriental hotel in Hong Kong, 01 April 2004, the location from where the 46-year-old star leapt to his death from the 24th floor one year before圖片版權GETTY IMAGESImage caption張國榮逝世後,每年均有歌迷影迷進行悼念。這是2004年「哥哥」逝世一週年時文化東方酒店舉辦的悼念活動。People hold candles as they pay their respect to the late Leslie Cheung Kwok-wing, opposite to the Mandarin Oriental Hotel, during a remembrance on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his death, in Hong Kong on April 1, 2013.圖片版權GETTY IMAGESImage caption張國榮逝世十週年時,仍然有眾多粉絲到文化東方酒店悼念偶像。

但這無礙歌迷、影迷及大眾悼念一代巨星的殞落:葬禮當日,逾萬歌迷圍在靈堂之外,冒著四月南方的細雨,送別香港演藝史上其中一個最受歡迎的偶像。

在家屬刊出的訃文中,與張共度20年的同性伴侶唐鶴德名列第一,在葬禮上亦獲安排坐在首位,並由他按下火葬鈕送張國榮最後一程。

雖然香港沒有任何容許同性結婚或進行民事結合的法律制度,但張國榮與唐鶴德對關係的坦蕩態度,令他們成為香港社會廣為認受的一對。

在翌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中,唐鶴德受邀踏上金像獎的舞台,代張國榮領受特設的「演藝光輝永恆大獎」。

時至今日,文華東方酒店,仍不時迎來來自世界各地的「哥迷」,憑吊偶像告別人世之地;每年張國榮忌日,酒店門前均會堆滿紀念張國榮的花束,蔚成一片花海。

「同志偶像」

除此以外,文華東方還是「香港性小眾之旅導賞團」的首站。

「每當走到文華東方,來自香港的參與者,自自然然就會想起哥哥。」主辦導賞團的香港同志平權活動人士戚本乙(Benita)說。

於張國榮「出櫃」的1990年代度過少年時代的戚本乙,仍記得張國榮的性向宣示在社會造成的巨大迴響——即使張國榮從未振臂高呼「我是同志」,只是公開承認,自己愛著一名男性。

「他激發了社會的討論,這是最重要的,」戚本乙說,「哥哥令大眾接受,無論大家喜不喜歡同性戀這回事,都可以喜歡張國榮。」

2001年九月,張國榮與唐鶴德在街頭牽手的照片,被娛樂雜誌煞有介事登上封面,事後更引起記者一番追問,張國榮只回應「沒什麼大不了」。

這幀畫面成為了香港同志文化的另類象徵。多年以後,張國榮的一個香港同行在訪問中說,每看到這幅照片,他總覺得既釋放、又羨慕。

就在張國榮公開向唐鶴德示愛的15年後,香港歌手黃耀明於2012年,在同一方紅館舞台上,直白地表示:「我是一個同性戀者,我是一個『基佬』。」

時隔15年,香港社會的反應已經很不一樣,黃耀明的「出櫃」也迎來了傳媒的掌聲,只有少數網絡言語對其作出攻擊。

「藝術沒有性別」

近年,香港出櫃的藝人、歌手越來越多,當中較知名的黃耀明、何韻詩等人,更熱切投身為同志爭取平權的社會運動;但與同志權益相關的法例,如保障同志免受歧視的「性傾向歧視條例」,連諮詢也未能展開。

但社會對性別多元的包容程度無疑越來越大;大眾對「性小眾」等名詞,與性別意識的認知亦不斷提高,關於這方面的公共討論亦越來越多元。

Daffy Tong, partner of Entertainer Leslie Cheung, looks at his waxwork unveiled at Madame Tussaud waxworks in Hong Kong, 31 March 2004. Leslie, Cheung one of Hong Kong's most acclaimed entertainers, leapt to his death 01 April 2003圖片版權GETTY IMAGESImage caption唐鶴德在2004年張國榮像於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揭幕儀式上。

「直到近幾年,媒體才開始討論gender-queer(性別酷兒)、性別流動的概念,」戚本乙說,「但哥哥廿年前已在實踐這件事。」

2017年,香港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舉辦了《曖昧:香港流行文化中的性別演繹》展覽;甫步入展廳,參觀者最先看到的展品,是一雙珠片紅色高跟鞋。

張國榮曾經這樣說過:「藝人做到最高境界,是可以男、女兩個性別同在一人身上:藝術本身是沒有性別的。」




※完整新聞影音請連結: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3593167

台長: →☆ 魅格格 ★←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