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1-04 04:10:34| 人氣2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同志教育就該進入校園,更該進入社會。(2017.01.0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同志教育就該進入校園,更該進入社會

反同婚遊行曾出現要求性別教育退出校園的訴求。資料照片

季芯/台北人近期台灣社會對於「同婚」一事鬧得沸沸揚揚,手舉彩虹旗的與身穿白衣的「戰火」如高壓水槍強力而激烈的衝擊,撼動許多人民主張自己想法和權利的決心。然而就在我們表態支持或反對的同時,卻鮮有人想過,為什麼在這個已被我們為之驕傲的多元社會中,還需要此等表態?究其根柢在於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被套牢,「一男一女方能相互結合」的觀念早已長成參天大樹,屏蓋所有思維;即便大部分民眾已經可以鬆口將現今社會稱之為多元,其心裡卻並不曉得什麼才是多元真正的意義與實現。 
除了本能以外,人類所有認知都是靠學習而來,於是乎教育成了關鍵。就著「同婚」風波,曾於2011同樣引起社會譁然的「將同志教育納入國中、小的性別教育當中,並配合九年一貫課程逐年實施」一事也悄悄重新點燃火苗,許多家長、民眾內心的不安與質疑再度浮上檯面,而抹黑造謠的訊息更是沒有停止過。現今的家庭教育並不能給予足夠的性別、性傾向教育,於是學校教育成了至關重要的一步。在筆者看來同志教育在小學一年級開始是非常恰當的時機,孩童多半於6、7歲進入小學教育,就Kohlberg性別認知發展論而言,這時孩童已經進入性別恆定期,對於自己的生理性別已經算認同完全,因此可以往更深入的性傾向議題探討。從孩子們的成長經驗而論,普遍所認識的包括自己的雙親皆為一男一女(同志家庭目前占少數,暫且不論),因此理所當然的認為所謂家愛情、家庭、婚姻都是如此,然而事實上並不是,若不在此時開始讓孩子們認識到,這個世界其實充滿著各式各樣的人,但無論如何他們都和自己是一樣的「人」,並不因為喜好的性別有所不同或和自己不一樣就是個「錯誤」,便容易發生當他們在接觸到現實世界「真面目」(和自己或過往認知不同的人)時,為了維持「自我」而產生的歧視、霸凌與被歧視、被霸凌。如此一來從未停止的悲劇便會真的永不止息,玫瑰少年還會有更多、更多。不久前柯文哲市長才對同志教育教材進入校園進行表態,認為反對者的聲音也需要受到尊重與保護。然而很簡單的問題,將柯市長的言論內容稍加換個立場,改為:「假設我的小孩子,當父母的,我不要我的小孩接受"異性戀"教育可不可以?」那是不是學校就不能教育一切異性戀相關議題呢?教育為國家根本之大計,這種俗套的話已經不多人愛聽了,但現實狀況就是如此,如果教育是只為了顧及「感受」,而並非據理力爭的時候,那教育便只淪為某種情感工具與把柄而已了。回到最開頭的問題,為什麼我們需要對同性戀、雙性戀或不同性傾向其相關權益選擇支持與不支持,卻從來不需要對異性戀進行表態?多數人包括教育,對於不同性別傾向的人多半採用「尊重」這個在相關領域中,就筆者看來雖然無錯,卻無形之中顯得有所距離且高冷的詞彙;這根本不是真正的友善,往往看來只是一種對於恐懼或排斥的包裝而已。試想一下,我們從來不需要教育或提倡「尊重」異性戀者,或其生活方式、權益等,不是嗎?所以同志教育不僅要即早,並正確而落實地進入國家教育體系中,同時整個社會也該培養面對「多元」,無論性別、性傾向等等時的態度,並非尊重,而是「那又如何?」或「怎麼了嗎?」這種無所謂態度的接納與包容。

台長: →☆ 魅格格 ★←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