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11-08 02:01:00| 人氣31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孩子需要的是愛、不是一夫一妻。(黃楷翔/2016.10.29)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近日來婚權法案分別有不同黨團版本送進立法院,其中涉及撫養孩子的親權議題受到反對陣營的非論;反對同志撫養的部分聲音提到:「孩子不是任何人的禮物或獎品,我們無法因為自己想要,就收養或生下孩子。」也因此反對同志因為「想要孩子」得以享有親權。然而若此論述為真,我們是否也該認真檢視異性戀伴侶對於生養孩子的想像?
無論同志或異性戀家庭,對孩子的有無,必然經過「我們想不想?」的討論。因此反對的論述立基其實是在於:對孩子來說,「一夫一妻」的成長環境是優於「同志家庭」的。

教孩子懂欣賞獨特

「不能漠視孩子的感受。」這樣的言論持續出現在反對聲浪中。他們通常會接著說,孩子在面對外界時將難以說明自己的家庭組成,為了解決孩子可能會遭遇的歧異性對待,必須給孩子「有父母」的家庭。反方陣營這樣的言論首先傷害了單親家庭,甚至傷害了任何非典型家庭,比方說隔代教養、新移民家庭等。 
然而,家庭結構的組成真有所謂「正常」嗎?有沒有一種可能,「差異」的存在才是正常。反對聲浪若真在意孩子面對歧異而遭受不當對待,反而應認真看待:為何社會得以因個人的不同而給予具傷害性的差別待遇?真正和諧的社會並非在於形塑所謂「正常」的樣板,而應著力於培育孩子懂得欣賞他人的獨特,不因差異而歧視他人。如此一來,任何孩子的特別都可被允許與理解,自然就不會有反對聲浪所擔心的歧視情形發生(事實上,反對同性婚姻這件事本身就是在複製前述的現況:因為一群人與多數人不同,而給予權益上的限制)。 
反方陣營另外指出,孩子在僅有單一性別雙親的家庭下成長,缺乏適當的性別楷模,無法發展出具男性(或女性)的認同。這樣的論述凸顯了在他們的認知裡,只有「一夫一妻的家庭」才能幫助孩子發展性別認同,卻忘了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提供孩子與家庭以外的外界接觸與相處經驗也同等重要。自我認同不僅發生於家內,反之,常常是在持續與外界互動後,對照自我與他人的差異中才能逐漸形成。 

更重要是養育品質

一個家庭能否讓孩子發展認同,並不囿於成員組成,更重要的在於養育品質,以及是否鼓勵孩子對外探索、向內覺察以形塑認同。
美國心理學會早在2005年就指出:「回顧心理學實徵研究結論:同性雙親家庭的孩子身心適應與異性戀家庭無差異。」在筆者的實務經驗中也發現,在孩子的成長中,一個安全、穩定的滋養環境,對於內在對他人信任感的培育是重要的。有了充足的信任感為前提,內在的安全堡壘將能帶領我們勇於與外界接觸,進而產生一個具適應性的人格發展。一夫一妻的家庭並非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一個有愛的環境,才是真正關鍵的。 

高雄市諮商心理師公會常務理事 

「異性戀」的圖片搜尋結果

台長: →☆ 魅格格 ★←
人氣(31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彩虹同志(同志心情、資訊) | 個人分類: ⚡️同志ㄉ悄悄話/時評⚡️ |
此分類下一篇:我是同志,我是個人。(2016.11.05)
此分類上一篇:攝影專題/她+他=家,她+她=?(2016.10.2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