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4-02 22:34:13| 人氣32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上海同志商務創始人)畢信樂:當“面子”遇上“櫃子”。(2015.03.25)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畢信樂:當“面子”遇上“櫃子”

  作者:畢信樂 (上海同志商務創始人)

  孔子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來自美國的我,還清晰地記得我在中國的第一年。在北京和東北度過的那段時間中,我經歷了許多探索,學習了漢字,開始探尋這個偉大國家的歷史和文化。

  每時每刻,每一次互動,都有著特殊的意義,讓我內心深處感到,自己命中註定要以中國為家。當時我的中文還很不流利,但在中國的第一年,我最早學會說的話中有這樣一句:“看我的面子上,你一定要……”

  這句話可真給力!可以說幾乎有魔力,單單憑著這個似懂非懂的概念,20歲的我就能說服別人請客吃飯,讓他們為我改變計劃,隨時順從我的意願。直到多年後,我才開始意識到,“面子”正是中國LGBT人士所面臨的障礙,羞恥或許是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爭取平等的最大障礙。

  在中國乃至大部分亞洲國家,“面子”象徵了一個人在多種圈子——職場、家庭、私人朋友和整個社會中的名譽和威望感。要理解面子這一概念,可以將其分解為幾個組成部分:個體觀點、社群觀點、行動。

  “個體觀點”主要指:個人基於其成就,產生了多少威望感;基於其職位和地位(例如在公司或社會中),感到自己應該得到多少尊重。“社群觀點”指的是個人基於另一個人的職位和地位(例如在企業,家庭或朋友群中),感到應該給予那個人多少尊重。“行動”指可以使一個人爭得或失去面子的活動。

  社會學是這樣講述的:西方文化傾向於關注個體,將其作為一種獨立,自力更生的存在。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數千年來,中國文化弱化了個體的概念,強調了家庭和群體的至高地位。強調了集體,個人感就模糊了,以至於幾乎不復存在。個人主義還曾經常常被視為不道德。

  得克薩斯大學的​​Yvonne Chang在她2008年題為“美中兩國人際溝通的文化'面子'”的跨文化溝通研究中,解釋道:

  “在面子這個中國概念中,深深植根的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在中國社會中的形象:一個將自我和自我定義與他人聯繫在一起,培育自身道德情操以避免因自己的行為而讓他人丟面子的人。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美國文化對個人的定義是,一個人應該是獨立的,自力更生的,成功的。最終結果是:對中國人的預期是要有關係和集體意識,而對美國人的預期是要有自我意識。”

  或許正是這種保面子和給面子的願望——尤其是涉及性傾向時,為了父母和親戚——構成了最大的挑戰,使得LGBT在中國難以出櫃,使得我們難以證明職場平等對於商業重要性。

  不計其數的LGBT朋友告訴我,在理想情況下,他們希望出櫃,但他們又不願丟父母和親戚的面子,不願失去尊嚴,不願失去社會的尊重。在這裡,主要的障礙當然是大多數人都不了解或不支持當今中國的LGBT社群。當我們使自己的行動受限於這種缺乏知識,與LGBT人士的情緒和心理健康背道而馳的集體意識或倫理,我們其實是在為了維護和諧的表象,而承擔著巨大的壓力。

  LGBT人士為了公開,誠實地活出自己的人生,在現代社會中把“面子”的概念擱在一邊,是否會更好一些?尤其是在社會風俗和常態不斷變化的這個時代中?是否是時候可以不帶羞恥地相信:做天然本真的自我,並不可恥?

  是時候重新定義處於父母和大家族語境中的面子概念了。與其將面子當作一種令人窘迫,讓我們的親人蒙受恥辱和痛苦的負擔,何不將其設想成一場齊心協力,抗擊無知和誤解的鬥爭?

  何不讓面子成為一種激勵他人出於對你的愛,而為你大聲疾呼的積極動力?何不讓面子成為一種誠實的舉動,用對我們集體誠實的尊重,來擊垮污名?何不使面子成為一種集體意識,驅動我們每一個人作為LGBT大家庭成員,為改善未來世世代代男女同志的福祉而努力?為了家族面子,難道要付出讓污名萬代永存的代價?

  是時候讓中國的同志們放下面子了。是時候用我們的真實去“面”對事實。

  (轉載本文需上海同志商務授權,同時註明作者和來源。關於上海同志商務,請搜索微信公眾號:WorkForLGBT)

  畢信樂:當“面子”遇上“櫃子”

台長: →☆ 魅格格 ★←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