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3-30 00:00:34| 人氣26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實習甘苦--哪裡來的好日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實習心得報告<七>
第二學期,學校的運作在三月開始上了軌道。這個月還是和從前一樣每天從早自習到學校,下班了之後去做家教,假日有研習就去參加,日子忙碌而充實,偶爾覺得彈性疲乏很想休息,但看到周遭努力克服倦怠感的老師們,就還得努力振作。這個月,我還是跟著國三平班,一面觀察,一面從旁輔助劉老師班級經營的部分;在教學方面,柳老師也會和我分享她教學的狀況和她的感受。另外,在三月,學校有舉辦一些輔導升學的活動,還有一些校外的研習活動,都讓我學到不少。雖然整體來說,這段日子是在忙亂和壓力中度過,好好把這些經歷重新思考一下,就覺得學到很多。
一、 導師實習:
這個月,學校安排了一場和中山國小有約的活動,邀請了中山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到我們學校來參觀,中山國小的師生還有一些家長都有來參與,所以學校很重視這次活動,除了有老師們負責帶小朋友參觀校園及解說,還安排了學生的表演,而我們過三平班也在英會老師的帶領下,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個英文短劇來突顯我們學校重視英文的特色。平班的孩子們因為是直升班,沒有聯考壓力的關係,受到學校很多的照顧,也會有像這樣子需要準備節目表演的時候,給了他們一些練習合作、策劃一個節目的機會。除了自己的英文話劇之外,班上也有四位同學擔任主持人,做串場的工作,為了讓未來可能的學妹們看見崇光人的好,她們都很努力、表現得落落大方。雖然從旁觀察,會覺得她們這樣實在太辛苦了,為了一個道具,一個禮拜的午休都沒有休息,但也了解這個自己動手做的過程帶給他們很大的成就感。這一班是在上學期新成立的班,剛開始聽過幾位教他們的老師說,這一班跟上一屆直升班的感覺差很多,像一群孩子,沒有很快上軌道,很多老師也對他們當面指出這一點。雖然現在還是偶爾會有為他們的事倍功半感到緊張的心情,但能感受到她們在許多人的關心和協助下,也有在努力。例如同學之間都會在生活常規方面互相約束。而本來不用參加國三模擬考的平班,因為下學期要跟著考,加入複習的部分,也讓平班學生漸漸找回國中的基礎,做好上高中的準備。這一班讓人點頭稱讚或是苦笑皺眉的事情總是輪著發生,也許這就是她們可愛的地方吧。
除了每天的例行公事外,這個月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我的英文科指導老師對平班比較嚴格、要求比較高,有些學生會反映跟不上,到了這個月,甚至有向班導抱怨不喜歡英文老師的事發生。接近月底的某一個星期三,英文老師臨時被通知說英會老師請假,要請她代一堂英會課,這樣感覺已經夠不好了,沒想到進了教室,學生居然問她說這節是調課還是代課,而沒有英會課教材的英文老師想要上她補充的reading skill講義,學生竟然不願意,於是老師說讓同學自己決定做什麼,居然有同學拿出王力宏演唱會的DVD說要放,老師當然生氣了,於是那堂課最後是放大家說英語來聽。這整個過程是從學生的聯絡簿和英文老師跟我說的故事拼湊起來的,事情發生時我並不在場。事情發生的第二天,星期四,英文老師請假,我就臨時上場。還好英文老師都有規劃進度表,我只要照她計畫的做就好了。那天上完課回家,我就寫了一封勸學生好好跟著英文老師學的信,然後在星期五拿給班導看。班導看了,就利用國文課的時間念了一下這封信,並且提醒學生,全班寫一張卡片問候英文老師,以關心她身體健康為名目,來表示抱歉。結果後來在學生的聯絡簿裡提到,當天的英文課,氣氛就變得融洽許多。這件事在三天之內發生、和班導討論如何處理,然後有好的結果,其實很刺激。她們上了高一,要換英文老師的時候,也是我離開的時候了。希望他們能夠趁這段時間好好地學習,別再做這種會刺激到老師的事情了。這件事再次讓我體會到,人與人相處時,「謹慎」和「溫暖」的重要。要有辨認敏感型的人的能力,和他們相處時要時時注意對方的感受;先釋出溫暖和善意,時常是彌補嫌隙的最好方法。
二、 教學實習:
這學期,國一有一位從大陸來的轉學生,因為轉學考試時成績不太理想,學校就給她安排了國英數三科的加強課程,我負責英文的部分。這個學生原本在大陸是念國二,因為轉學考成績不好就降了一級,被分在國一的班級,其實她的程度沒有問題,只需要多一些練習,讓她發現自己會犯的錯誤,並自己多加注意就好。但也因為如此,我可以找一些稍難但內容比較有趣的文章來教,對學生和對我來說,這都比每個星期花兩個小時來磨練Grammar來讓考試成績變好看一點好。這種一對一的教學,我覺得比較能適應,可以和少數的學生建立較深厚的關係,並且依她們不同的需要準備各種形式的練習,真的是比面對一大群臉朝著你卻不知道在看哪裡的學生要容易得多。越是挑戰越需要磨練,我要多加練習,讓自己臺風更穩才行。
這個月有一次幫指導老師代課的經驗,我早上被通知,就找了一篇教材和燒了一首歌要來教。因為真的很趕,到了進教室前一刻我才想好要怎麼解釋講義上的片語。即使是導師實習的班級,我上課還是很緊張,前二十分鐘大概學生都看的出來我全身顫抖,不過後來就比較好了,至少可以把計畫要講的東西講出來。這次在板書和時間控制方面,我都還是做得不夠好:板書我有盡量寫大、寫清楚,但沒有將黑板分區域,走到哪寫到哪,造成字散亂地在黑板上,學生可能會搞不清出哪個字應該抄哪裡…;時間控制方面,我準備的兩張講義,連一張都沒有完全講完,在下課前五分鐘才準備好聽歌,果然像那時附中的老師說的一樣,只要有可以放慢腳步的心情出現,時間就會來不及…。往後設計課程要掌握好一節課可以做幾個活動,才不會浪費時間或浪費紙張。
三、 研習活動:
這個月初有一場由出版社共同舉辦的英語教學展,我聽到的演講當中,印象較深刻的兩場分別是關於如何增進英文字彙,以及有關閱讀教學的演講。其中一場的講者是自點的編籑者,她的演講是以她所接觸到的EFL研究生,使用英語時常有的一些現象作為引導來討論提升學生字彙的方法。剛開始,她提到很多EFL學生都是很用功的,但是和他們相處和談話卻會使她覺得他們的英文很 “平板” (她當時是說 “Their English was “flat.” , “They speak straight English.”) 接著她舉了一些EFL學生在表達同意(Approval)、禮貌(Politeness)和強調(Emphasis)時,所用的一些在她看來很侷限的句子,然後舉出一些可以表達同樣意思的其他用法。雖然她所提到的例子當中,ESL學生可能因為接觸不夠而誤會了意思,但她所補充的那些我不認識的單字裡,有許多是很長的、或許是學歷很高的native speakers 才會用到的艱澀的生字,當時我覺得,那樣的單字背起來或許一輩子不會用到,認識一下來幫助comprehension也不錯。這位講者提出的點卻使我開始反省自己練習英文的機會不多,接觸的也不夠廣,所以在緊要時刻的用字遣詞,就像那位講者說的,都是一些早期在學校背過的簡單句子或字串,難怪會讓人覺得boring。從之前聽過一場李櫻老師談與用如何落實在文法教學的演講之後,我就反省自己用的英文大多還是跟著我的中文思考模式走,或許是 input 不夠和跟target culture 接觸機會不多的關係吧。也許真正很好的EFL學習者,是可以有兩套logic(母語的和英文的)同時運作而不相衝突的。在這次英語教學展中所聽到的另一場演講,是關於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和文本互動的活動要如何落實。講者本身工作上教學的對象是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根據她的經驗,在課堂上使用預測、提問、塗鴉及改編劇情等小技巧,可以使閱讀活動更活潑。在閱讀的過程中,她提醒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讓小朋友偷往後翻,然後讓學生根據眼前的段落對後來故事發展做預測;讀到某一行時,寫下當下的感受或根據描述畫圖;讀到近尾聲,或是故事出現轉折時,也可以使學生預測結局。這樣的活動可以讓reading變的不那麼passive,也可以訓練學生思考的能力,但是在進行的過程中,要注意不能讓學生偷往後翻,不然就沒有什麼好討論了,老師也要多拋轉引玉,只要先自己說一個結局,小朋友就會開始說 “不是,他後來……”,然後提出很多有趣的意見。這次去看這個英語教學展,聽到很多很有趣的老師的教學經驗,尤其感受到外籍老師的教學熱忱,讓我覺得自己也應該努力保有熱情,並讓教學更活潑,至少不讓學生覺得英文是件無聊的事。
另外一場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演講,是師大邀請公視的兩位製作人,以及全國教師會代表來針對<老師>這部紀錄片所做的討論。之前,公視有兩位製作人製作了一系列批判教育當中不合理現象的紀錄片,引發了社會各界討論在學校體系當中一些不合理,但因為種種因素沒辦法改變的現象,包括髮禁、能力分班等等。這次研習活動長達近四個小時,前兩個小時是在放這部紀錄片,接下來是與會者對這部記錄片的討論。這部紀錄片是在金華國中拍攝的,製作人說她原本是想拍攝英文和數學兩個科目的教學來做對照,而在拍攝過程當中因為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所以在影片當中除了老師的教學之外,也呈現了法禁、排名、使用測驗卷的問題。影片的呈現手法是以金華國中一位教數學的林老師(一個被學校視為問題人物的老師),來和整個有許多壓抑和矛盾的學校體制來做對比。學校統一使用測驗卷,而林老師堅持不用,認為這是用不專業的教材來填補原本應該用在教學上的東西;學校有法禁,而林老師說他是不會去管這部分,除非是學生因為頭髮太長而妨礙到別人之類的;另外還有一段是關於對頂角相等的教學,同校另一位數學老師會叫學生背起來,而林老師是用簡單的 角1+角2 = 角2+角3 = 180度來說明對頂角原理。影片當中也有好幾次質問學校高層堅持不合理規定的理由,而使他們啞口無言。影片當中的立場一面倒,是對學校很嚴厲的批判。在現場的有老師、媒體、家長,還有還沒完全脫離學生身分的師範生,大家各有各的立場,討論雖然言詞犀利,卻讓每個人都能為了看到全景而各退一步。其中一位製作人,算是一位受壓抑學生的代表,他說因為拍攝這部紀錄片使他覺得,過去受到的壓抑並不全是他本身的錯,也因為有這部紀錄片,他希望可以讓少一點學生重複他的經歷。另外一位製作人則是代表媒體期望藉由這紀錄片引發教育體系的反省,並強調她的批判是為了要改變學校害怕被人找麻煩的文化,希望能夠形成一股反抗的力量,不要讓教育中一些荒腔走板的現象繼續戕害下一代。這位製作人言詞犀利,批判老師不持續進修,教學生不正確的英文,還持續這份工作三十幾年,是很不道德的,還說如果我們不能把自己的工作攤開來供大眾檢視和批判,那麼我們其實沒有專業可言。這些話,台下老師們聽起來的確刺耳,我聽了也戰戰兢兢。而老師的代表則是說,這類的紀錄片可呈現問題,但因為斷章取義,會把他們想要批判的某些點放大,讓問題的嚴重性被誇張化,並且說明在教師團體中也有想要尋求進步的力量,而且教育的議題牽涉那麼廣,不是一場兩三個小時的討論,或是一部一小時的紀錄片所能完全呈現,所以希望大家在討論的時候要謙虛、敦厚。而在場還有一位金華國中的家長會副會長,也和大家分享了金華國中在被拍攝了之後出現的改變。影片當中的林老師,幾乎成為了學校裡的 “反派角色”,在影片播出後,一度離開學校,還開過計程車,後來則是在體制外學校任教。而在學校裡,家長會因為這部紀錄片的關係,召集各年級家長來討論而達成共識,向學校提出取消國三學生全體排名的要求,如此學校就無法以家長意見為由,持續進行違反法令又給學生造成壓力的排名。副會長也提到,所幸當屆學測成績不降反升,不然排名又會死灰復燃。結果到最後,一切還是要看成績,所有人聽到這裡,都在心裡嘆氣,但無論如何,還是有人願意跨出一步,總比以「維護學校名譽」為由,在一開始就把這部紀錄片壓下去的好。會中還有一位在民間推動教育改革多年的老師提出了一個比較中肯的觀點,他說改革不是為了創造另一個權威,對抗和打壓並沒有讓整體情勢變得對學生更有利,成為英雄然後存在史詩中,不如對現實讓一步,和來自各方的努力累積起來,合作改善環境。這場座談會當中讓我了解,在一場討論之中雖然有各方觀點是很好,但如果每個人目的都是要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而不是要討論出一個共識,對每個人都沒有幫助。聽他們的討論真的讓我學到很多,也讓我了解,自己對教育的認識還不夠深,思考也還不夠靈活。包容不等於包庇,批判也不一定要刻薄,往後我除了要更努力充實自己,也要多學習給人在這個時代已難得一見的溫暖。

實習生活多做多學,我每天在校園裡跑來跑去,雖然滿累的,但是在不同地方,都能跟不同的人學到不同的東西,想一想其實是很充實的。雖然實習老師的力量不大,但可以向更多人學習,讓我的日子變的更快樂了,希望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能保持這種心境,才能學到更多。

台長: 小操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26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