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臨時決定購票去聽華樂(中華國樂)演奏會。這是我十年來的第一個國樂演奏會吧?我實在也想不起最後一次是何時了,我只是記得那是個以嗩吶為主的演奏會。好久不曾接觸華樂了,再次觀看這樣陣容強大的演出,內心有說不出的感動。
《奏響黃河》是以張昊辰的鋼琴演奏為主打的音樂會,那也是音樂會的壓軸。但是我喜歡的不僅僅是《黃河鋼琴協奏曲》。
掀開序目的是首次公演的《風下之域》。在演出之前,指揮把作曲家請出來,介紹了這首曲背後的故事。這首曲的靈感來自作曲人與一群志同道合的音樂人朋友到東馬來西亞的沙巴的假期。曲子裡變化的層次非常豐富地表現了沙巴當地的多元民族特色;內容包括了晨霧裊繞的山峰、蜿蜒清脆的川溪、在地民族過去的戰亂歲月與豐收慶典的歌舞等等。由於是以國樂器彈奏富有東南亞特色的音律,極富新鮮感,而且增添了神祕迷人的色彩。我個人蠻喜歡這首曲的,因為它充份展現了國樂器所能產生的非凡創造力和多元素的演奏風格。
《媯川古韻》這部作品呈現的是河北延慶一帶的媯川文化遺跡、歷史傳說及古代神話。我非常喜歡曲裡面那種很古樸、脫俗的韻味,而且充滿了詩與故事的意境。曲子中除了第一樂章以蕭聲來勾勒出傳說中的媯河神女之外,還運用了不同的打擊樂器、塤、人聲、低音大號等來呈現出古時居民安居與媯川崖壁的生活情趣,黃帝和炎帝在阪泉的戰爭場面,和最後部隊凱旋而去,留下風沙普普的荒原的蕭瑟感。曲子的色彩多變,極具生動的故事性,會讓聽的人腦子里呈現出許許多多的畫面。我只能說,作曲家王寧真的是好厲害!比較常聽交響樂的我在聽完此曲後,堅信中華民族樂器恐怕會比西式樂器更能演繹出深度意境和靈魂。新加坡華樂團在這首曲的演繹上相當不錯,唯獨最後以不知是甚麼材質的布來製造出風沙的聲音似乎有欠理想。相信他們若能回顧當時演奏的實況,或許能改進那個部分,讓下次的演奏更美。
我本以為第三首曲《黃河暢想》會和《黃河鋼琴協奏曲》有關係,或者是有些相似之處。但是我的猜測完全錯了呢!由程大兆作曲的《黃河暢想》的曲風對我來說是相當典型的中華樂曲,流露了作曲者對黃河船伕、河岸人民壯闊胸懷刻苦樂觀的敬佩,還有他對浩浩黃河之水奔流入海的深刻感受。我曾經在虎跳崖處看過長江水,但不曾看過黃河。想來黃河之水必然就如曲中所描繪的那樣壯觀且裝載著豐富的生命力。
這是我第一次留心去聽《黃河鋼琴協奏曲》,感覺上此曲不論是在章節的鋪陳或是編曲上都運用很西樂的形式,但是主旋律不論是激昂的或是涵蓄的都的的確確是中華樂曲。我不懂這首曲背後與文革的政治關係,我很單純地以欣賞音樂的角度去觀賞張昊辰與華樂團的精彩演出。張昊辰的演出絲毫沒有青澀感,技巧純熟、節奏明快,與華樂團的配合也很好。聽眾們在曲終之時不等指揮放下指揮棒就給以喝彩和掌聲。這樣熱鬧的場面是極少會出現在新加坡的音樂廳的!我們把手掌都拍痛了,最後張昊辰在眾望所歸下再次登場Encore了《黃河》的第四樂章。我也因此對第四樂章的旋律有了深刻的印象。演出圓滿,我也感到不虛此行。
雖然我為了趕去看演出而來不及吃晚餐,但是看完了如此有誠意又賣力的演出,我竟有一種莫名的飽足感!或許這就是孔子所言的「餘音繞樑,三月不食肉味」的感覺吧!原本想回到家中就寫下這篇文作為紀念。但是我坐在電腦前卻不知該如何開始寫。今早我上網去蒐集了幾首曲目的資料,也看了其他人的演出,對曲子有了更深的理解。聽著網上播放的這幾首樂曲,我終於可以靜下心來寫文。
對於這次的音樂會,我心中有些疑問。從頭到尾,指揮家葉聰都以一口漂亮的歐式英語來講解和與演奏家對話。在我的印象中,我不曾在華樂或是口琴音樂會上看過這樣的"主持"方式。我倒是看過用中、英雙語介紹的表演。令我感到困惑的是:為何演奏中華樂曲的音樂會完全沒有用華語來介紹呢?雖然觀眾席確實不乏洋人和一些印度聽眾,我也理解該團要打入國際市場的想法,然而,為何不能以雙語來介紹曲目呢?用傳統中華樂器演出的音樂會不以精粹的中文作介紹,彷彿像少了甚麼似的。這是這場音樂會帶給我的小小遺憾。
後記:以上的《媯川古韻》、《黃河暢想》和《黃河鋼琴協奏曲》都可以連結到網上由他人所演奏的版本。
文章定位:
人氣(418)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品 |
此分類下一篇:
捨棄一些此分類上一篇:
台灣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