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葡萄等水果 有助對抗頭頸癌
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部分蔬果例如芒果、草莓及葡萄,含有一種「蛇麻醇酯」的化學物質,有助於對抗頭頸部的各種癌症。
所謂頭頸部的癌症,是指鼻腔、鼻竇、甲狀腺、口腔等部位癌症。
全球每年約有50萬宗頭頸癌新病例,它也是香港第三大常見癌症,其中男性患者比女性要多。
港大的研究發現,「蛇麻醇酯」可對抗頭頸癌,它可殺死癌細胞和抑制癌細胞轉移能力,比傳統抗癌藥效果高了三倍,如果將蛇麻醇酯與傳統抗癌藥物一起使用,抗癌功效可高達40倍。
罹乳癌年齡遽降
台灣女性罹患乳癌的年齡層逐年下降,除更年期後婦女外,近年來乳癌年齡層明顯下降,危險群逐漸發展成不同於西方的「單峰」,而是呈現「雙峰」現象,新光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鄭翠芬最近1個月更接連診斷出三個未滿30歲的年輕乳癌病例,更凸顯出這個趨勢的嚴重性。
長期觀察發現,台灣乳癌同時出現兩大高危險群,第一峰和歐美相同,好發在更年期後;但最近30~40歲年輕女性罹癌比率增加,已形成另一個高危險群。她還接觸過23歲、27歲罹癌的年輕案例,顯示過去乳癌多在更年期後發生的情形,現在已有提早跡象,且愈來愈年輕。
「自摸」檢查 成效不大
這些年輕女性平常都很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洗澡或更衣時,也都會趁機自我檢查乳房,但都未能及早發覺異樣。其中有一位雖然兩側乳房大小不一,且每次月經來潮時更為明顯,但她認為那是正常現象,不以為意,但時間久了,愈看是愈不對勁,只好趕緊到醫院檢查。
經觸診及乳房超音波及乳房攝影等影像學檢查,赫然發現她不僅罹患乳癌,且期別已到了第2期,於是立即安排住院治療。
雖然乳房自我檢查簡單且方便,但常因方法不對或缺乏經驗,這種「自摸」的成效並不大,往往自己檢查出來時,腫瘤都已長大到1、2公分了。
35歲以上 每年醫院檢查
正因如此,她建議國內婦女在例行性自我檢查之餘,也應主動到醫院接受其他檢查。目前是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的鄭翠芬建議,年過35歲的婦女,每年至少到醫院接受一次正規檢查,最基本的是乳房專科醫師觸診,再視需要做乳房攝影及乳房超音波檢查。
台灣每年新增5、6千病患
建議有乳癌家族史的婦女,應提前到30歲就到醫院接受檢查。透過醫生和每年一次超音波檢查,一旦有疼痛或硬塊時,就要進行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更年期左右的婦女也應接受乳房攝影,即早防治乳癌。
美國癌症協會則建議,女性滿20歲,就應該每月作乳房自我檢查,40歲以上婦女每年由專科醫師檢查一次,40歲以下則每三年由醫師檢查一次。
台灣的乳癌盛行率為每10萬人口近50人左右,每年新增5千到6千名個案,帶給婦女不少威脅。據統計,12歲前就已月經來潮、超過55歲未停經、從未生育、太晚生第一胎、飲食西化、肥胖及有癌家族史者,都是乳癌高危險群,要特別留意乳房的變化。她認為,病患年齡層下降,應和飲食西化有關。
智慧胸罩驗乳癌 醫生質疑
美國「科學」雜誌刊登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乳癌和結腸癌致病基因研究顯示,腫瘤基因圖譜每個人都不一樣,未來的癌症治療可能步入「個人化」。而英國科學家則研發出可偵測早期乳癌的「智慧胸罩」,把用於偵測潛艇和遙遠星球的科技納入小小胸罩,用來偵測早期乳癌引起的組織溫度變化。
治療乳癌最重要的是及早發現,英國波頓大學研究與創新中心主任席歐瑞斯也許為乳癌檢查提供另一蹊徑。他發明的智慧胸罩號稱救命胸罩,其設計包括一套微波天線系統,使用熱像技術偵測乳房內部的細微溫度變化。
席歐瑞斯指出,乳癌的溫度比正常乳房組織稍微高一點,這種技術可在腫瘤發展和擴散至附近區域之前就偵測出癌症。如果溫度超過預期就會發出警訊,提醒穿戴者接受進一步檢查。席歐瑞斯表示,這種胸罩不會危害健康,他希望兩年內就能上市,預料價格將比一般胸罩貴上台幣一、兩千元。
不過部分癌症醫生質疑智慧胸罩的正確性,因為有些良性增生和發炎也可能增加血流量,致使溫度增高。而且許多癌症的還大小不到一公分,必須非常精確的技術才能偵測到,熱像技術準確度尚不足以取代乳房X光攝影。專家提醒,智慧胸罩可能讓婦女誤以為安全而忽略例行檢查的重要,也可能警鈴大作卻是虛驚一場。
乳癌患者究竟要不要開刀?
要不要化療?
要不要最新的標靶治療?
花蓮慈濟醫院乳癌治療團隊呼籲,一定要勇敢接受治療,現今的乳癌如果發現的早、配合醫師,大約有六成可以實施保留手術,不必切除全部乳房。
醫發處副總執行長林碧玉也鼓勵病友要相信醫療團隊,勇敢接受治療,走出生病的陰霾。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