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藥學系學生會的邀稿,在出國前就被邀稿的,但一直忙碌忘記了稿件,昨天學校老師提醒,在處理學生事情告一段落後所寫下的心情。
大仁畢業那年(民國76年)正值台灣爭論著是否要醫藥分業的年代,大家都告訴我,自己去創業開個藥局比較容易賺錢,但是我告訴自己,我還是喜歡實驗室,所以一畢業選擇了藥廠工作,那時候沒有什麼社會經驗(打工)所以「赴京趕考」(當時國考都要到台北考試)時,一路也投了不少藥廠工作的履歷,考完藥師國考後,應徵的第一家藥廠拿著美國藥典(USP)要我翻譯一段分析方法—銀量法作為考試的題目,當時對我而言,那真是簡單不過的題目了,GMP在那個年代是一個全台藥廠的都想爭取的一個認證制度,在學校藥品分析實驗時,老師就告訴我們這些相關的訊息,所以也就順利獲得我人生中第一份正式的工作,在這家藥廠工作兩年,完成該藥廠的GMP認可,但在製作整個藥廠的GMP制度的SOP時,我也開始思考為什麼我不能自己找到新的藥品分析條件,我到底缺什麼?為何沒有那些能力(指的是HPLC的移動相的梯度沖堤設計)返回大仁,學校老師告訴我你的化學太差所以沒能弄懂什麼叫做有機溶劑的極性,啥?我化學太差,怎麼可能,當時我可是班上化學數一數二的好耶。
於是不服輸的個性加上早就埋下要插班念大學的想法,終於在兩年藥廠工作後我回到學校,開始我的新求學生活。化學系兩年很快就過去,終於搞懂為何老師說我化學不好,原來跟化學系的學生相比,真的不好!也真切的讓我瞭解,原來生藥、藥化真的靠理解就可以弄通,而不是從頭到尾都在背。在大學裡我選了一個關於膠體化學專題研究,因為我想實踐我念藥學的夢想,做一顆藥丸可以一天吃一次就好。因為我想再回到藥廠工作,實現夢想。大學畢業後,我到另一家台灣知名藥廠擔任QC的工作,在一次大量出貨的的那一天,我的定量分析數據出了問題,怎麼做定量就是78%左右,不符合藥典規定的範圍,反覆做並拿大學化學系學習的分析化學數據的反覆檢核,問題不在我,我據理力爭的跟QC經理再三確認與現場檢查,才發現現場遺落一包原料藥沒加入攪拌,這一個事件下來,剛好碰到現任董事長邀我回學校擔任助教,就這樣的回到學校任教。不過,我回學校後並沒有回到母系任教,而是在工業安全衛生科(現在的環境與職業安全衛生系),擔任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實驗的授課老師,再輾轉在職念碩、博士,完成學位繼續在學校任教。
業界到學界最大的差別是「人」,業界的人耍手段是在台面底下,你要眼觀四方耳聽八方,去判斷在哪一位同事面前說話要小心,在QC與包裝部門是最容易生是非。但在學界,大家比較坦率,直接在台面上講清楚就好。但在業界工作壓力比較小,就算當時在GMP查廠時,也不覺得有多大的壓力,但是在學校為人師,要兼顧同事的情誼,要做好自己為人師的角色—教學、研究與輔導服務,樣樣得具備,工作壓力較大。但若你問我,喜歡在業界還是學界,我會告訴你學界,因為我喜歡跟「人」接觸,學生或同事,總是有很多不同的學習機會;一樣米養百樣人,在學校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不同的人,所以我會覺得學校工作比業界有趣多了。
這些日子學校推動教師赴業界實習,竟有些衝動想參加這樣的活動,因為業界可以百分百的追隨世界的脈動,可以獲得更多更快的訊息,那種進步的壓力更大。雖只在醫院藥局實習過,不知道醫院藥局的工作是否有那種衝勁,可以驅使自己往上,但我知道自己喜歡「能往前」的工作。從業界到學界對我而言沒有太大的衝擊,似乎有那一丁點水到成渠的味道,藥廠工作我喜歡,學校工作我也很喜歡,一定要有理由轉換跑道的話,那大概就是來學校教書離家很近!在藥廠的工作是在北部,離家較遠,這樣似乎野蠻符合年輕人想找一個「離家近」的工作。無論是在業界或者學界工作,工作是一種責任,有一種使命,你不只把手上的工作完成,而是要將工作做好,做到自己能力的極限,努力去做。一份工作「有做」與「做好」還是有差別的。如同在學校學習,你想要為自己的學習努力,還是為了安慰父母有念藥學系,及格就好!工作也是如此,即使是醫院藥局很重複性的工作,一定也有你能發揮「做好」的空間,端看你的就業心態了。
在學校眾所矚目下的藥學系學弟妹,應該有更多可以在職場上揮灑的空間,相信你們可以做的更好!加油。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