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事件
因為一大堆理由
1.午夜2:00~3:00要南下
2.假日only one day
3.婆婆說我可以不必去
4.很多人去,不一定需要我的幫忙
5.我會很累
所以,我不想去
胸悶了一整天,告訴自己應該要去吧
”不想去”及”為人媳婦應該要去的念頭”
在天平兩端搖擺不定
我說的話(最後我告訴先生:因為會很累,所以我不想去)
我的想法(想像他會理智的判斷應該要去的必要性,而最出最後的決定a.都不去b.一起去c.他自己去)
我的身體(胃痛)
真我(認同應該去,但不想承擔不去的罪人,---->不誠實,所以將包袱丟給先生處理)
後來,先生睡過頭,沒去(他心想自己去)
第二天他不高興一整天
我也裝做不知道,還覺得他不舒服應該要自己表達出來(其實因為不願承認,承擔我不想去所以沒去的罪過)
不舒服了一整天
第二天上班
假裝不知情,直到第二天下班前
我說的話(所以不管誰對誰錯,我先認錯再說好了)
我的想法(想這樣也不是辦法,我又不想吵架,自覺的他不高興應該自己說出來,覺得他有問題)
真我(不願承擔過錯,不誠實,將錯推到有情緒的人身上,偽裝自己的情緒)
晚上的談話
我:你為何生氣,
先生:生氣自己睡著了
我想(可以接受)
真我(鬆了一口氣,因為不是怪我)
我就告訴他:我以為他生氣是因為他很想成全我的不去,但又覺得應該去,
他生氣
他的感覺(猜測:其實他也不想去,但又覺得不去不行,我又不想去,把問題都丟給他,令他擔他此責任,他也不想承擔不去的責任)
他生氣,後來質疑我:清明節你做了甚麼?
我:沒有
先生:那你原本想做什麼?
我:看冷氣之類
先生:妳不是很累嗎?
我變的很生氣,因為我覺得他不誠實(因為其實生氣是因為我不去)
真我(其實認同他,因為的確累就要休息,因為被拆穿”不想去”而生氣)
後來因為生氣所以不想再談
次日還是很想解決(不要再爭吵了)
所以最後選擇站在同理心
而產生了”sorry”這篇文章
過了一週以上的時間
心情一直都很亂
我說(不要爭吵)
我的想法(行為陰晴不定)
真我(問題沒解決,以致於生氣的我和認錯的我交戰著,選擇逃避)
原本想試著找路,遍尋不著,卻不願承認及面對,我是個將自己蒙眼的人
直到昨天
不知該如何處理內心裡2個交戰的我
只好找尋我的燈塔(娟娟姊)
我想尋找一道光線從困境中走出
我一直著重在結果
忽略過程
所以看不清事情的真相
而且一開始誠實面對
並有著無條件接納的心,接納所有的可能性,就不會被自己”不想去”的意念所掌控
應該是我可以接納所有的可能性,為前提,其中一樣包含”我不想去”
而兩個人會有爭執有兩種情形
1.太不同
2.太相同
我和我先生此次爭執屬於”太相同”,因為兩個人其實都不想去
我應該誠實告訴,我以為我誠實,其實還不夠誠實,自己的人格結構,有3層(甚至)以上(link 到深度聆聽所學)
我說的話,我的想法,真我,如何一開始就瞭解自己的真我,我想這是我需要練習的地方
現在可以領悟是自己長時間的不誠實,造成先生對(”我的感覺”這個東西)不信任
難怪他會生氣,因為他知道我對我的感覺不誠實
因為這個不誠實,造成了大大小小的爭執
因為這件事情
我還有功課要做
1.是我的什麼影響他的回應
2.是什麼規則在這個漩渦中運轉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