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5-30 10:23:02 | 人氣283| 回應8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評論基測的新聞,看教育觀念的改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標題其實下得不好,應該是「從評論基測的新聞,看沒改變的教育觀念」才對。

雖然教國小,但每年基測後我都會還是會注意基測的考題(主要是社會),還有那些有關今年基測的一些評論。(去年:
基測考時事?  ;其實在BBS上寫得更不客氣XD)

*列一些今年的新聞吧:
心測中心:熟讀一本就能作答 (自由時報)
基測社會考題圖表多著重社會脈動(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試題解析》「讀熟一版本就夠了」(聯合報)
......(以下略去,我很懷疑如果我偷貼去年或前年的也沒關係?)

說穿了,每年的評論都一樣,大概不出以下幾個:
1.難度適中,中間偏易。
2.熟讀一版本就夠了。
3.圖表多。
4.不要死背知識,要重視因果關連。
5.考時事。

這其實也不是什麼新聞了,除了第五點的聚焦有些問題外,其他都是事實,頂多就是一些對臺灣史跟文言文比例的討論(因為可以影射到政治,這個觀眾最愛看了)。第二點則很諷刺,尤其有些報紙的社會平時猛批一綱多本會讓學生要讀很多,但一旦到基測考完時又出現一堆「掌握綱要,只要讀通一本就夠」的新聞,實在是很矛盾。

但讓我在意的是這篇新聞裡的一句話:
http://www.nownews.com/2008/05/25/122-2279977.htm

「考題偏向鼓勵學生透過思考而後記憶的型式,李先鳳說,  以往社會科考試,考生們以為『多背』就可以拿到分數,而忽略了「理解」的重要,因此,她建議考生需培養自由思考的能力,而非一味的死背、窮記。」

有什麼好注意的?這不是每年都看到嗎?(其實分析得很對)
不……何止每年都看到,我記得我十五年之前考大學時,就看過這樣的話了!
(考高中就太遙遠了,記不得了)

為什麼十五年前的考生「以為多背就可以拿到分數」;十五年後的考生還是這樣?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點,為什麼有關基測(甚至聯考)的評論每年都一樣,但大家卻都還是按照舊的想法去理解它,然後每年報導時都好像有什麼特別的分析跟發現似的?

實際上如果真是這樣,但為什麼大家還不相信?如果真的相信,應該就不會有一綱一本自辦基測這種蠢蛋爭議的出現。

我在想,或許真正的問題不在「相不相信」,而在於「不知道該怎麼做」。

怎麼說?您看看,我不相信老師家長們會沒注意到基測的走向,每個人也都知道「不要死背,要理解、要活用、要瞭解因果關聯、要培養能力」……


……可是,這該怎麼教?


我們從小就不是這樣被對待的,即使是在師資培育跟後續的研習進修,也很少被這樣對待。(絕對是有的,可惜很少)


一個經典的例子是這樣的:


(放影片)->放個大頭啦!這篇又不是隨筆。


教授:「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要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不要只用講述法,教學要用引導的方式。」

(台下一堆師院生抄筆記)


教授:「這很重要,期中考會考。」

(台下一堆師院生在課本上作記號)



(影片結束)


這種情況在師院或許還好,但在後續的研習就更嚴重了。因為你更難利用「講述」以外的方式來「引導」這些已經擔任教職的老師,基本上他們有來研習,沒低頭改作業或看小說就已經很給面子了。

用心的老師不是沒有,但他們很容易被淹沒,喔,有的還會過勞死;還有不少認真的老師轉換到教學以外的跑道(因為在現行教育圈的制度下,發展教學專業其實沒搞頭,也不會因為你比較有教學專業跟熱忱就不超額你。當初投胎投得早,要比這些都更有用)。

我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教孩子帶得走的能力,老師的老師也不見得知道該怎麼教老師能去教孩子帶得走的能力。(這是繞口令嗎?=_=+)

大家都認同在目前的時代潮流裡,學生一定要具備帶得走的能力,但當你要一般老師說說什麼是帶得走的能力,大概也只能得到「能蒐尋到所需的資料」這樣的答案而已,了不起多個「統整資料」跟「閱讀資料」(可是不一定知道怎麼教)。

很多東西都沒有教,比方你說要培養孩子蒐集、統整資料的能力,很多老師也只是丟下這樣的作業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蒐集、整理。小組的團隊合作、採訪、報告也是,很多老師只是把作業交給學生而已,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去引導。

學生的表現則會呈現出很大的城鄉差距,因為都市的孩子有比較多的資源、比較關注與比較多資源的家長(或者說是安親班更貼切)……但其實如果從「引導」上來看,鄉村地區因為學生數少,老師反而可以有比都市更完整的引導。

可惜很多東西做起來很辛苦,但看起來不見得那麼炫。因為「聚焦在教學目標與能力指標」不是看起來很炫的東西,比起來,我不如在學習單上留多一點空白讓小朋友畫圖,這些看起來花花綠綠的學習單(甚至小書)就可以讓很多參觀的人或評審委員們覺得很炫。

說穿了,其實不過就是留空白讓小朋友塗鴉而已。

戲劇表演尤其可以看得出這一點,我看過(自己也做過)很多在教學時看起來很有趣的戲劇表演其實都是不必要的,反倒應該用戲劇表演來協助教學引導的時候卻常常反而沒演。

因為「生動活潑」是很容易看到的,但「教學目標的聚焦」卻不那麼容易看。(也因為這樣,我們的批評始終都還停留在「趣味教學導致孩子能力下降,教改不該負責嗎」這樣的層次,那其實也只是在過度簡化教育問題)

教育真正的問題恐怕不在教科書上,而在教師的教學方法跟教學理念上。今天就算是傾全國之力來編出最好的教科書,恐怕情況並不會好轉,問題也不會被解決,了不起就只是書稍微便宜一點而已(可能也不多)。

就好像這條社會領域的能力指標好了:4-2-1說出自己的意見與其他個體、群體或媒體意見的異同。

它可以怎麼教?

教法一:設計幾個主題讓學生做討論,然後讓學生練習去反駁或支持不同的論點,最後教師帶學生回想剛才的討論與自己意見的變化
(所需時間:2~4節課不等)

教法二:跟學生說:「在開班會的時候,要能表達自己跟其他人相同或不同的意見,還要尊重其他人的意見,這樣知道了嗎?」學生:「知道了。」然後在考試的時候出一題是非題:「在團體中,我們應該要勇於說出自己不同的意見。」
(所需時間:10分鐘)


有趣的是,很多教師並不具備4-2-1的能力,因為大家都知道強出頭會出事,而且新聞說什麼就信什麼,這還蠻方便的。


上次遇到有■■在說,教改愈改愈爛。我忍不住接話:「教改?哪裡有教改?十年前跟十年後,■■上課的方法有什麼不一樣嗎?」

■■說:「上課是一樣,但課本變得更爛。」


是嗎?(聽起來,你理解的教改也只是開放版本而已?)

其實大家都覺得爛,但選書時卻又說不出哪裡爛,這實在是很奇妙的一件事,就好像新聞到基測考完時都會說「只要熟讀一本就夠了」,可是隔幾天又會開始說「考那麼多本學生好可憐喔」,而且還會說「教材那麼簡單,學生程度愈來愈差」……(喂!這兩件事沒有衝突嗎?)


或者其實只是一種習慣?


最後,本半仙在這裡直接預測下次基測隔天會出現什麼新聞好了:
1.難度適中,中間偏易。
2.熟讀一版本就夠了。
3.圖表多。
4.不要死背知識,要重視因果關連。
5.考時事。

科科……


教改啊教改,除了開放版本跟在學習單上畫圖之外,還有什麼呢?

到現在為止,還有人不知道能力指標是分階段的,所以換版本不能從中間亂切亂換……還是老話一句:搞得清楚的人跟搞不清楚的人領的薪水是一樣的,有時候前者還比較容易過勞死。

或許關鍵問題在人,不在課本,而制度會影響人的文化。

在教學生之前,要先想辦法教老師,在教老師之前,得先想辦法讓能教老師的老師好好活下去。









最後還是要呼籲一下北北基,人家已經搬台階給你們下了,有台階就趕快下,別再硬撐說要自辦基測了。現在有台階不趕快下,等到大家發現一綱一本自辦基測後學生壓力還是一樣沒減低時(壓力來源不是教科書而是考試,這樣做只會增強考試萬萬歲的力量),鐘擺可是會用力地盪回來喔!

政客死不足惜,下台負責也不值幾個錢,可惜的是在政治角力下變成犧牲品的學生。


台長: 風聆
人氣(283) | 回應(8)|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關於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年代久遠的國語課預習單
此分類上一篇:VIP考卷

Mason Wan
4-2-1?這是專業術語?



為了讓老師有好的教學能力,先得淘汰不合格的老師;為了淘汰不合格的老師,先得改變制度面的問題;為了改變制度面的

問題,先得在國家裡培養出好選民;為了在國家裡培養出好選民,先得讓人民有優秀的思考能力;為了讓人民有優秀的思考

能力,先得讓老師有好的教學能力。



很明顯的遞迴。沒有外部干擾之下,似乎很難有變數能跳脫這無窮的循環。



我個人認為,學生們再也不是犧牲品了,家長們的偏見思維常常已濾化學生的思想模式。下一個世代的漸進交替過程中,這

些毒害的因子將沒有絲毫誤差地再度植入新生的靈魂裡,成為新一批的統治領袖。
2008-05-30 15:30:13
icecream
確實是,不過從淘汰的反面來看,要選出好老師

得先要有評鑑規準(要淘汰也是),要有評鑑規

準得要先由好老師來協助判定與訂定,這部分其

實有「雞生蛋,蛋生雞」的味道在。XD



前陣子在比對幾個版本教科書中的歷史內容,真

覺得其實還是有很大的差異,雖然材料是一樣

的。



光就日治時代好了,一個版本主要集中在不同時

代臺灣有過什麼樣的治理與建設,所以淺淺帶過

去,儘可能用比較旁觀的角度在寫。



另一個版本就完全不一樣了,對每個歷史人物與

事件都有一定程度的補充資料與說明,詳細很

多。不過在日治時代卻增加了殖民統治的篇幅,

強調當時候很多政策都是為了殖民統治的需要,

因此有很多如警察制度、皇民化運動、不平等待

遇或將資源運出去的說明,當然也提到不少日本

時代的建設,但強調「這些都是為了統治」需要

的味道很重。



同樣的素材,不同的處理方式與比重,小朋友還

真的會不一樣。(這讓我想到,我們總覺得這個

自由而資訊發達的時代推單一部編版是不用擔心

價值觀被牽制的,但實際上好像並沒有那麼簡

單?)



但兩個版本其實都對,主要還是看老師怎麼教

吧!而到底可不可以編出一個「完美」的版本

呢?我非常懷疑,更不認為這樣的版本出來就可

以解決問題。



我們的問題不是「哪個價值觀是對的」,而是

「人們沒辦法理解與包容其他人的價值觀」。



(而這其實只是能力指標2-3-1的部分而已)
2008-05-30 15:57:42
無名稱
這期商業週刊的封面「沒有成績單的第一名」看完後覺得,台灣有很多地方該學習學習…

丹麥人富裕,人均國民所得三萬四千六百美元,全球國家中排名第七。平均月薪合新台幣十八萬元,是台灣的四.七倍,即便送報生都能拿到月薪新台

幣十幾萬元。

這是一個幾乎沒有窮人的國家 .....就是這麼奇怪,天寒地凍、欠缺天然資源的小國,卻創造出全球獨見的富裕快樂國,進而被《國家地理雜誌》譽為

「世界上近乎完美的國家」。縱使天氣惡劣,丹麥父母卻無懼暴露孩子於戶外。有一個很特殊的街景經常可見,明明很冷,父母卻把內載嬰兒的娃娃

車,丟在路旁,自己跑進店裡購物或喝咖啡。他們不怕小孩冷著,刻意鍛鍊他們的體魄。托兒所的老師也會刻意如此,把孩子推車到外面,讓他們在冷

天睡午覺。這畫面傳遞出此國家的社會狀態:他們不怕小孩被偷、被綁票,因為社會的互信很高、福利佳,人們不必爭奪資源。丹麥人活在隨心所欲,

無所懼的社會。因為「求學無憂、失業無慌、生病無懼」,何有煩惱?中國「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大同世界,竟在遙遠的雪國實現。

蘇珊娜(Susanne Shih)與寶莎.豪斯剋夫(Birthe Halskov )的故事,正是如此。有一對罹患腦性麻痺雙胞胎女兒的蘇珊娜,生長於台灣,卻選擇當

丹麥人。多年前,在台灣醫生建議丹麥的福利制度較好的情況下,她離鄉背井移民到北國養孩子。儘管當時她與丹麥籍丈夫協議離婚,她還是如此決

定。到丹麥後,她並不孤單,整個國家的社會福利體系支持她。她的孩子能免費寄放在福利機構,而且有三人輪班陪伴,若是要上學,政府還會出資請

專人陪讀。他們不讓孩子拖垮父母。不僅如此,丹麥政府還出資六成供蘇珊娜買車,付錢讓她學開車、拿駕照,保養費、保險費也是政府負擔。

為何丹麥人民願意繳交高額稅款?為何高所得者,不想盡辦法逃稅、避稅?哥本哈根機場執行長尼爾斯,聽到我們的問題後哈哈大笑,他說:「繳稅是

一種社會責任。我也算是一個很有錢的人,但我願意繳稅,因為我不想在路上看到窮人。」議員彥斯說自己每賺一百元,有六十元要繳稅,但他說:

「這不是財富問題,是立場問題。有能力的人,就應該幫助能力較差的人。」這是我們在丹麥採訪時,普遍聽到的聲音,幾乎沒聽到有人抱怨高稅率

台灣呢?

有錢人逃稅避稅,窮人卻一堆稅…

丹麥人為什麼快樂?也許答案之一,在童年教育。...
2008-05-30 17:48:13
無名稱
丹麥人為什麼快樂?也許答案之一,在童年教育。

想像你是一位丹麥家長,學期末你會收到孩子怎麼樣的成績單?

答案是:你會收到一份沒有「成績」的成績單。這是《商業週刊》採訪團隊,實地走訪丹麥小學的一項有趣發現。

丹麥的孩子交給父母的是一份「四格成績單」,上面沒有國語、數學、社會、自然的分數,也沒有老師的評語,更沒有排名。事實上,這份成績單是由

孩子自己或寫、或畫完成的,上面只有四個格子,分別是「最喜歡的事情」、「最討厭的事情」、「最擅長的事情」以及「最希望學習的事情」。

台灣呢?

姓名分數平均排名,然後換來的是一陣毒打,部份的人再來就選擇自我放棄…

丹麥人相信不論士農工商,職業無貴賤之分。根據丹麥政府統計,丹麥學生受過義務教育後,有五成的繼續升學者選讀職校,副總理本特強調:「每人

都有權利得到因材施教的教育,不僅是那些有天賦的人。」

與台灣大不同的是,丹麥的小學與中學,經常安排孩子參觀各種行業,讓他們有機會瞭解職業特性,選擇自己的最愛。

台灣呢?

唯有不斷唸書獲得高學位才可能被重視…台灣的小學,志願 全都是 老師醫生律師,為什麼?因為錢多而且常見,又會被肯定…

丹麥能夠做到,背後關鍵是有個廉能政府,得到人民信賴,願意把半數以上所得交由政府分配。

丹麥人非常無法容忍政府官員貪腐或享有特權。舉例而言,二○○五年五月,丹麥爆發低階移民官收受中國留學生賄賂的醜聞,其中一件賄賂金額約新

台幣二十三萬元,竟被稱為「丹麥三十年來最大宗的賄賂案」。

談及對政府貪腐的容忍度,諾和諾德製藥公司(Novo Nordisk)副總裁拉爾斯.拉森(Lars Christian Lassen )做了一個掃地出門的手勢說:「如果有

弊案,我們零容忍,一定要他下台!」

這段真的諷刺啊…當丹麥人看到台灣的貪污案,大概會中風吧…人民信賴政府才是社會進步的關鍵…唉…台灣呢 ?

一對老夫婦比肩而坐,遙望歡樂的孩子。
2008-05-30 17:48:45
guitarfreak
『課本越改越爛』?我反而覺得課本越改越好耶。



我翻過我妹的社會課本和歷史課本後,就想說『對嘛!就是要教學生這些

東西嘛!』



我和我妹差八歲,我是舊教,她是新教。
2008-05-31 04:08:27
rabiomo
我是今年基測的考生....

在我一年的準備下來,我最大的感慨大概就是──課本裡缺了很多該有的東西

( 而且以社會最為顯著 )

常常在寫複習卷或總複習講議的題目時,都會寫到很多根本沒看過的東西

然後拿去問老師的時候,老師又只會說:「喔,這是舊版的東西啦!你們要到高中才會教到。」

很多人都會因為這句話而真的不去理這東西,但是這東西卻又偏偏一直在考試卷出現!

你說,能不去管他嗎?



導致我常常在讀社會的時候,都會有想撕課本的衝動XD





還有阿 ( 不關於課本的東西 )

常常會有老師說要讓我們「自由」發揮

但是每次我們絞盡腦汁想出來的東西都會被改成他們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且還是沒得商量!





我忘記是哪為歐洲思想家講的話了,不過這句話讓我覺得十分的感慨



他說:「教育乃是最好的國防。」



是的,一個國家的富強是建築於成功的教育制度上



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及建設都需要有完好的教育,沒有教育,什麼都不必談







個人的小小見解,漏洞百出請勿見怪XD
2008-06-01 11:32:24
icecream
先回guitarfreak:其實我常想,「爛」的定義或

許是「跟我的習慣不一樣」。



給辛苦的基測生:我覺得你們老師很奇怪;因為

本來學習就是有階段性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

東西要學(純就認知的部分來看)。新綱要跟舊

綱要(或者說是無綱要?)本來就不一樣(不然

幹嘛分),現在的國中生會學一些以前國中生沒

學的,以前國中生也會有一些現在國中生沒學

的。拿舊版的考卷來考新版的學生,這根本就是

一件很奇怪的事。

就好像國小有一堆老師在喊說怎麼沒學中國、亞

洲跟世界史地,然後說學生少了這些會很糟

糕......其實國中就會上到了啦~(老師啊,我知

道每個東西都很重要,但你不能要求學生瞬間就

學到全部啊!)

或許你們老師對引導這件事還不夠擅長,這也不

能怪老師們,因為也沒人教過他們(或者說我

們)。
2008-06-01 11:56:39
夜飄雲影
讓我想到十年前五專時

老師在黑板上洋洋灑灑整大篇,台下學生低頭搖搖欲墬時

甚至有些老師有在補教界任職

上課直點哪些必考,N年前考題



"或許關鍵問題在人,不在課本,而制度會影響人的文化。"

這句話挺認同的

問題的根源還是在.....考試.作業.教學觀點.教學模式..

是以"出題老師的觀點"做出發

是否真的讓學生了解呢??

是否符合社會 符合公平正義呢?



敝人還是認為

去誘發學生做思考講出自己的想法

不然畢業後考完試後往往都是...

老師給什麼 加倍還給老師

連道德倫理都是...
2008-06-06 11:10:4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