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9-02 09:34:04| 人氣1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怦然心動的文學課】 陳盈州反思孔明的溝通技巧 ◎須文蔚

陳盈州情迷六朝文學,熟悉他的朋友們都暱稱他「嵇康」。他也擅長以水墨畫插畫,讓竹林七賢瀟灑在電腦簡報上,古典文學讀來也就多了生命力,就連教孔明的〈出師表〉,他也有著相當當代的詮釋與思辯。

陳盈州有天看到哥哥和姪子的互動,兄長以責罵的方式管教,少年充滿委屈,完全不接受父親的關懷。他回想起成長的經驗中,深愛他的父母從來沒有停止關愛,但往往過於急切,反覆說教,過早否定孩子的說法,就因為溝通不良,造成年少心靈的傷害,也因為麻木,就此封閉了雙耳,親子間的互動就更為緊張,雙方都更沒有進步的空間了。陳盈州說:「〈出師表〉其實是一篇站在父親角度,希望孩子懂事的文章。」

陳盈州閱讀〈出師表〉時,先從語氣上,就發現了孔明無盡憂思的勸諫中,雖然語氣誠懇,但如嚴父一般,反覆說著:誠宜開張聖聽、宜付有司、亦宜自課。不然就是更強烈的說著:不宜妄自菲薄、不宜異同、不宜偏私。他質問:「這麼多的『宜』、和『不宜』,是好的溝通語氣嗎?」諸葛亮每句話都在提醒與指導劉禪,應當多聽勸諫,應當重視司法,應當經常自省,且不應當過於自卑而不知自重,更不應當賞罰不明,尤其不應當有所偏愛與私心。試問,面對這樣反覆的指摘,完全沒有一絲的肯定,劉禪會感動?還是會和絕大多數面對「虎媽」或「嚴父」的孩子一樣,就此拒絕溝通?

於是在課堂上,陳盈州讓同學思考與回答:「如果你是劉禪,是否認同諸葛亮的講法?是否願意聽從勸諫?為什麼?」

有一半的學生認同諸葛亮,因為他有遠見、有能力、為劉禪好更為了國家好,有學生說:「講話太婉轉的話,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達到目的」;但也有另一半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同情劉禪,覺得諸葛亮太凶,讓君主沒有自尊與自信心,很可能聽不進去這些想法,反而適得其反。

陳盈州引用了一篇親子教養的短文,Jaguar 小姐的〈我們真的懂說話嗎?〉中歸納的華人父母負面溝通語言模式,包括活該、譏笑、恐嚇、責罵等,無一不摧毀孩子的自尊。他接著出了一個小作業:「請學生寫下印象最深刻的,被大人(家長、老師……)否定、讓自己受傷的一句話,自己的感受又是如何?」

教室頓時陷入巨大的沉默中,學生靜靜寫下並交出了傷痛的記憶:

除了玩,你還會做什麼?

我沒有你這樣的孩子。

你為什麼不能成熟一點?

沒人會在意你。

早知道你出生就把你掐死。

早知道就不要把你生下來。

父母親氣急敗壞說出這些話時,絕對沒有想到這是多重的一擊?陳盈州說:「這些傷人的話語,宛如蟄伏於內心深處的蟲,反覆的咬囓著心,不斷流滲出血,讓心不曾癒合……

陳盈州讓同學再次思考〈出師表〉雖然情意動人,但是究竟成功?還是失策?他想起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2》中的一句話:「你爸爸太愛你了,可是,他太不會愛你。」似乎也正描述出諸葛亮太愛劉禪,但似乎忠言逆耳,一番勸諫,少了鼓勵,反而讓少主一蹶不振。

如果諸葛亮的溝通術不周全?如果有些家長的愛過於僵化?那麼當有天我們要為人父母,或是有天我們要擔任主管,又該如何避免重蹈覆轍,讓勸告與說服能夠深入人心?陳盈州蒐集了一系列溝通藝術的文章,歸納出一個思辯原則──在對話中如果能換位思考,從對方的立場與需求入手,會拉近彼此的距離。

陳盈州更介紹了日本暢銷書作家松澤萬紀PNP溝通法,也就是以稱讚來指正他人,在陳述時先建立正面(Positive)的肯定與認同,再提出負面(Negative)的建議與批評,最後以正面的鼓勵與信任收束。學生經過理解與辯證,最後幫諸葛亮提出了嶄新的說法:「陛下很有福氣,擁有忠心盡責的文臣武將,如果可以多聽臣子的建議,一定能使國家穩定,討論出更好的政策,使大臣更信任、支持陛下。」學生也因此理解了溝通與說服的技巧,原來不需要指責,也可能達到糾正過錯的成效。

為了讓學生更懂得表情達意,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陳盈州以《航海王》的一個小故事為例子,有時鼓勵與肯定還不夠,溝通必須切中對方的需求。吉貝爾想說服魯夫合作解救魚人島,他先鼓勵魯夫可以成為「英雄」,但魯夫不為所動,而是孩子氣地說,不希罕成為英雄,因為英雄還要把搶到的肉分給大家。吉貝爾靈機一動說:「那麼肉給你吃,乖乖按我說的去做!」果然成功結盟,得到了幫手。顯然說服的藝術很複雜,不僅要動之以情,說之以理,還要許之以利、喻之以弊,甚至得要懼之以害,才有可能成功讓對方態度改變,甚至願意追隨。

在過去的國文課堂中,〈出師表〉因為陸遊所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在難以撼動的經典光環中,學生會跟著老師從諸葛亮的生平職志開始,深入他忠心盡職的情意中,讚歎他在發動戰爭之前,勤於建構清廉與公正的內政,在黑暗的年代中,殷勤看顧與教導少主。陳盈州詮釋與思辯〈出師表〉的立場與方法,看似太過於當代,也過於偏重人際溝通層面。

義大利史學家克羅齊在《歷史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說過:「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任何歷史材料與古典文獻如果不能和當代人互動,不能從當代生活中開啟對話與思考,就永遠寂靜於時間洪流中。聽陳盈州講解〈出師表〉時,彷彿看見他幼小時受到的創傷,結痂的傷口還在哭泣,忿忿於長輩的不理解與嘲諷,於是他復活了一場對話,藉此提醒我們:〈出師表〉是一篇動人的抒情文,也有可能是一篇不成功的論說文。所有的諄諄教誨與殷殷期望,一旦結合了權威的說服模式,搭配上負面與否定的語氣,則原本立意良好的交流就會轉為死水。如此一來,〈出師表〉也不妨成為親子教育與生命教育的一課,協助孩子療癒受傷的心靈,學會更積極與正向的溝通之道。

(本文刊於2021/09/02人間福報副刊)

台長: 閱寫協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