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正主編對"聯副家族" 的沿革概述及向陽老師、宇文正主編對第一、第二副刊發展的觀察與預測,各位會員讀後,對這個我們接觸頻繁的發表園地,應會有更詳細的認識。
認識新朋友的時候,遞上名片,對方見我任職聯副,為表示友善,常讚美聯合報的副刊,說他是忠實讀者;但若多聊幾句,有時發現對方所指的副刊,其實泛指繽紛、家庭與婦女版,而不是狹義的《聯合副刊》。我當然欣然「概括承受」,倒也不是好話不嫌多、有意掠人之美,事實上在我接聯副主任(民國96年8月)前後,94年9月,《家庭與婦女》版納入副刊組,98年3月,《繽紛》版也納入,現在這些版面都是副刊組的任務,也是我每日必須閱讀簽字的版面。換句話說,除了時事評論性質的《民意論壇》之外,聯合報大致所有非記者報導,開放大眾投稿、向作家邀稿,必須「付出稿費」的版面(賠錢貨也),都在副刊組旗下。而繽紛與家庭因為屬性接近大眾,較之聯副可能擁有更廣大的讀者群。也有人口中所說的副刊,甚至連醫藥、影劇等等所有「軟性」版面都含概進來,那些就真的不關我的事了。
《家庭與婦女》版顧名思義針對家庭、婦女議題,另有說法,就是「婆婆媽媽」,但「婆婆媽媽」的話題,婚姻故事、親子問題,深受婦女喜愛,長年是聯合報軟性版面中的一大特色。我在捷運上,有時看人手中正拿著聯合報閱讀,最常見到的便是《家庭與婦女》版,這個版只有半個版面,車廂中手持此版,不會影響旁人,我曾見人把此版折疊成方塊,一坐下便從包包裡拿出來看,訝異的是,那讀者還是位男性,我很好奇,想要偷看他讀的是哪篇文章、什麼題材。從家庭版的議題,很容易看到台灣社會「家庭」面貌的變化;隔代教養、性別、教改、新住民課題,在這些年裡大量湧現。
而一般人提到「第二副刊」,更往往專指《繽紛》,其他報紙有類似相應的版面,在中時是《浮世繪》,在自由是《花編》。這些,大致都是報禁開放後的產物。民國77年元月1日,報禁解除,聯合報由三大張增為六大張,《家庭與婦女》版、《繽紛》版皆自當日問世。
《繽紛》版有別於傳統文學性的副刊,走生活化、趣味性的路線,創刊後迅速崛起。這個以素人作家為主力的版面,以一則則感人、幽默、溫馨的生活小故事紓解人們的憂愁與壓力,擁有大批「死忠」讀者,至今仍保持充沛的活力。
但我曾聽到一個「傳說」,不敢向當事人確認真假。在某年國藝會獎金申請案裡,一位資深作家否決了某案,理由是該案申請者,那位年輕作家的文章經常在繽紛版出現,不是嚴肅文學作家。如果此說為真,我很遺憾自己不在現場,無法當面請教:一個作家不能同時寫作所謂「純文學」與「通俗文學」嗎?(還有報導文學呢!)幽默、溫馨的散文、小品,不可以納入「純文學」嗎?(幽默,是一種人生境界啊。)「文章出現在繽紛版」便不可能是態度嚴肅(不是文章嚴肅)的創作者嗎?
再來檢視一下,為什麼近年會有很多「作家」的名字出現在《繽紛》。《繽紛》版在納入副刊組之後,是有很大改變的。98年3月《繽紛》版由江湖上號稱「小熊老師」的詩人林德俊接編,大刀闊斧在一年內完成繽紛版的轉型,轉什麼型?努力擺脫讀者老化、吸引年輕世代。比如推出「校園超連結」、「校園夯話題」鎖定青春題材,開設「繽紛超連結」部落格,舉辦「校園故事王」選拔等等活動。
而在高齡化、少子化日益明顯的人口趨勢下,寵物一族抬頭,動物故事儼然成為繽紛版的新招牌。此外,地球村年代,國人旅外、異文化經驗普遍,加上兩岸人民互通有無密切,這些特質也都反映在繽紛版的旅遊見聞文章上,尤其諸多青年壯遊的感動,勾勒出新時代好青年的樣貌。
整體而言,《繽紛》版從林德俊,到103年12月接編的譚立安以來,在維持正向思考、分享生活故事的精神基礎上,轉守為攻,透過企畫性欄目擴大題材面向,特別是性別平等、關懷弱勢、友愛新住民、親愛動物、友善土地這幾大課題。這些作為,使得《繽紛》在輕鬆易讀的大原則下,悄悄地植入了一份刊物的理想性。要把理想性寫得深入淺出,往往還須借重作家手筆,因此在素人作家為主流的版面上,也看到了不少專業作者的名字。
作家向陽有一篇「第二副刊」的研究論文〈繽紛花編繪浮世繪:報紙「第二副刊」的文學傳播取徑觀察〉(《文訊雜誌》,2001年8月號),結語說:「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台灣報業在經濟景氣不振的氣溫之下,已經進入寒冬,市場競爭更加嚴酷而激烈,『第二』副刊可能逐步取代『第一』副刊而存在於報業媒體之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掌握同時型塑或領導台灣的大眾文化。而『第一』副刊甚至可能逐漸消失於大眾報業之中……」然而,十五年後驗證,率先消失的是《浮世繪》(2008年8月1日起停刊),而《繽紛》、《花邊》倒也並沒有取代聯副、自由副刊。提到這個預測,絕非打臉之意,未來還很長,只是目前來看,這是耐人尋味的發展。
我無法代替他報發言,只能就自己的立場說話。在我心中,聯副、繽紛、家庭,是三足鼎立的關係,菁英性格、庶民性格,再加一點婆婆媽媽,有時互補,有時交融,合起來,便是一個多元、多姿多彩的副刊家族。
(本文刊於2016年6月號《幼獅文藝》)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