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批評,其中要切忌的就是使用個人情感因素作判斷,
因為同樣一篇文章,不同的讀者,就有不同的感受,
因為讀者本身的意見並不可作為文學本質的判斷,
應就文學本質的內容去做解釋與探討。
台灣人最愛犯的就是這種「理所當然」的毛病。
例如駕駛座旁邊那個帶路的,不說"怎麼走",而說"那邊啊~這邊啊",
人家怎麼知道你在講哪條路!
人與人的關係錯綜複雜,又豈是憑一己之見可以論斷的呢?
嘴巴上掛著「就事論事」,實際上是「為反對而反對」,結果呢?
等到發現自己所堅持的,其實是錯誤的判斷,
然後再敷衍搪塞的想一筆帶過,真是沒有人品!
無奈現在媒體出現的,都是睜眼說瞎話的泛泛之輩,
我憂心的不是這些人將來怎麼荼毒我們,
而是那些學齡中的孩子們,
眼睛看的,耳朵聽的,全都是這些不堪入目、入耳的穢物,
十幾年後,他們會變成什麼樣子,光是想就已經令人心寒。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