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愛錢,每個人都愛享受,
但不是希望享受就能夠享受的到,
因為有多少錢,就為多少事,這是最基本的概念。
假使我懂得享受,自然將錢花在享受上面,
也許有的人認為我很奢侈,
可是對我而言,就是把錢花在適當的需要上,
於是乎,價值觀的判斷就會出現不同的標準,
於是乎,兩邊都不認同對方給自己貼上富與窮的標籤。
但不管是什麼生活水平,每個人總有他自己的道路,
假使生活能夠「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不也是很幸福嗎?
能夠滿足自己的物質生活,在自己能夠承擔的能力條件下,
這不就是一種富的感受?
那麼我們可以就消費能力來說,能夠自我負擔的人,就算是有錢吧!
那麼自我負擔的極限要如何定義呢?就是從慾望的節制做起。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並不是說非要壓抑自己心中的想法,還要去行大道理,
而是轉變自己的想法,去改變對物質需求的程度,
漸漸的,對於外物就不那麼需求了。
儒學並不是過去的遺物,只有拘泥於字面上的意義才會誤解,
然而其精神卻能長久的永傳下去,
這才是屬於中國人值得驕傲的文化產物。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