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李安的來時路,確實如此。李安一步都沒有離開過自己的理想。
從當了6年在家燒飯、帶小孩的「家庭主夫」,到今天以《斷背山》一片,勇奪導演生涯中第2座金球獎,李安真實人生中的低宕、懸疑、精采,比起他任何一部電影都不遜色。
你怎麼看待自己這麼戲劇化的人生?
聽到「戲劇化」3個字,「最近真的有這種感受,」李安深有所感地點點頭。尤其在美國看到一批又一批的觀眾走進電影院,欣賞《斷背山》,他忍不住對拍戲夥伴脫口而出:“What a life!”「人生真的很奇妙,真的讓我碰到了!」
現在是李安攀上新高峰的時刻。但是站在最高點的李安,並沒有睥睨四方的鋒芒,這些年,他多了些白髮,說起話來也更溫文、更深思了。
「每次打開一個局面,就覺得承受不了,覺得應該是強人才能做的事」他流露出平凡人的真性情說。本來以為,每天被太太罵2句,日子和一和就過去了。偏偏個性裡有種反動力,反覆催促他去探尋下一個臨界點,竟然造就出自己比電影更戲劇化的際遇。
那麼,如果有人正處在谷底、遙望峰頂,你最想送他一句什麼話?“Watch your wish then you will get it.(始終守望著你的心願,就會實現)”李安回答。
像呼吸一般的累
英文裡,“watch”這個字不僅是凝視,更帶著守護、等待的涵義。俯瞰李安的來時路,確實如此。李安一步都沒有離開過自己的理想。
弟弟李崗形容,李安的個性比較像媽媽,溫和、中庸,也像小草一樣怎麼吹都不倒。或許因為如此,李安對生活有一種韌性,有一種耐心,他不選擇與現實交鋒、弄得自己頭破血流,反而真像古人所說的:「人不知而不憂,憂己無學也。」只是用一種自己的方式,等待著有一天能夠「厚積薄發」。
「賦閒在家」的6年,李安在別人眼中是「前途茫茫,靠老婆養」的狀態,但是他很少抱怨。跟李安在紐約一起打過地舖的建築師林洲民這樣形容李安:「沒有盤算、沒有規劃、只有累積。而且這種累積是自然的、像呼吸一樣的,不是盤算式的累積。」
結果,當下怎麼看都不划算的每段累積,後來都出現驚人的爆發力。這段期間,李安不停地看電影、寫劇本,建立掌握電影結構的能力,終於在《推手》、《喜宴》中,大放光芒。即使後來李安成名,他也沒有變得急躁。李安拍《理性與感性》時,外界最好奇的,莫過於一個台灣導演如何進入19世紀的英國社會?鮮少人知,之前長達半年,他專心浸淫英國文學,藉此沉澱出自己的詮釋。
那時英語還不流利的李安,指導演員拍戲,是「一個字一個字迸出來的」,與當紅巨星修葛蘭互動,不得已時便模仿他的表情給他看,傳達要求。「我做了該做的研究,」李安說。既然是自己相信的東西,就要堅持。
「機會沒有來,你是繼續生活,而不是選擇撞牆。一旦機會來了,到某些人手上,馬上可以變成有長寬高的東西;到有些人手上,只會顯得不成氣候,」林洲民說。李安當然是前者,但這段話也很適合作為他成功的註解。
有些片子就算票房不盡如人意,照樣在李安身上留下發酵的痕跡。像他拍《與魔鬼共騎》,學到如何駕馭馬匹,後來在大漠拍《臥虎藏龍》便事半功倍;拍《綠巨人浩克》時,深入特效剪輯,也變成日後拍其他片子的珍貴資產。
我一定要爭氣!
在好萊塢橫衝直撞,終於成為華人之光,李安說,大家只看到他風光的一面,他也很少對外談委屈。但其實拍片起起伏伏,他也遭遇過被排擠。只是他始終認為:「不管委屈、風光,都一直要往前學習。」
李安不是沒有軟弱的時候,可是有妻子林惠嘉做戰友,給他了行進不輟的動力。當然,還有他內心從來繚繞不絕的聲音:「作一個台灣導演,我一定要爭氣!」「這是用大我的力量支持小我的脆弱,」李安笑說。
高峰或谷底,掌聲或噓聲,對李安而言,沒有本質的改變,不過是一路繼續前行,守望著不變的理想。就像他說自己人生最大的快樂,源於一次又一次接觸不同的創作題材,「這是我了解人生的方式,也是我過活的方式。」
ps;
借由此篇文章勉勵自我,既然是自己相信的東西,就要堅持,
那麼堅持下去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