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6-08 21:09:27| 人氣3,67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燈藝的文化和習俗/作者:王花俤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言:
  去年暖冬油菊開的正豔,午後慵懶的陽光灑在牛角大澳古街:石厝、石板舖面、狹狹的巷道、疏疏的人影,場面顯得很蕭瑟,只有光影詭譎變幻,時而橙黃,時而墨灰,色塊間反差鮮明對比,暇思的眼波跟著光的感覺遊走。轉角處猛然看到劉英嬌阿婆端坐在一方冬陽下,聚精會神裱糊風燈,湊身近觀阿婆巧藝,只見她將剪好的石榴花貼在燈罩上,她說「石榴多子好福氣,這盞風燈貼滿石榴花以後準備給孫女,希望早生貴子。」許久未聽到這樣的溫情對話,打心底昇起暖意,動了心打算以「尋找牛角古老技藝」名義,提報計畫申請風燈和剪紙的傳習活動,我們不僅傳遞巧藝,更將阿婆的溫情傳承下去,經一年籌畫,馬祖藝文協會終於在今年十一月聘請邱創定和阿婆兩位藝師,指導這場燈藝和剪紙的傳習活動,同時也將燈的文化做一理解。
一、 元宵節懸燈的由來:
  據史書記載,元宵節源自漢初,在劉邦駕崩後,外戚呂后家族專權,朝中元勳,大臣陳平,周勃等人密謀鏟除諸呂勢力,事成迎立劉恆為帝,為漢文帝,因戡平諸呂勢力在正月十五日,為紀念此日,每年劉恆照例會在這時候出宮與民同樂,定定為元宵節。至東漢明帝時,曾派蔡愔至西域求取佛經,在洛陽建白馬寺翻譯第一部佛經【第四十二章經】,因明帝篤信佛教,便赦令元宵節點燈,以示對佛祖崇信,於是元宵節懸燈沿習成俗。
元宵節另一則傳說,據雄獅美術出版【歡樂花燈】一書記載:元宵節點燈由來與古代天災頻繁有關,據聞玉皇大帝遣天鵝降臨凡間,卻被人類誤傷,玉帝異常氣憤,決定派天兵神降下凡,放火將人畜燒死。幸有仙人相告,人間戶戶掛紅燈,放火花,有如火海矇騙過玉帝,才化解一場人間災難。其實古來就有燃火習俗,因過年期間,正值春寒料峭,燃火可驅寒添溫,更可引發人們祈福光明的聯想。
魏晉以後,佛道教盛行,造神運動如火如荼;萬物皆有靈,成民間信仰的主流發展,道教更進一步對宇宙世界表態,具體化成天、地、水三界,並將三界擬人化成為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各有所司,祭祀三官,演變成三元節,從此三官的信仰和歲時節慶合而為一,歷代以來,上元節提燈、遊燈、懸燈還有大型燈會,把元宵節妝點成更彩奪目般絢麗,再配合遊藝活動,將民間歡樂的心理推向最高潮。
二、 燈在福州:
  馬祖地區歸屬於福州文化圈的成員,許多文化深受福州影響;追本溯源,燈的文化必須從福州線索尋起;在福州元宵節又稱為燈節,始於漢盛于宋,據【三山志】記載,「燈球燃燈了也門門禁。自唐先天始,本州准假令三日」,按唐氏律令訂有終昏宵禁,唯在元宵節破例,官府循例在大剎寺廟皆掛燈球,蓮花燈、百花燈等,許多人遠從鄉下也慕名趕到福州賞燈。時至宋氏燈會規模更擴大而奢華,俗諺:「上元熱鬧看鰲山」,鰲山又稱彩山,是用燈飾疊起的燈會廣場,爭妍鬥奇的燈山令人目不暇給,福州鰲山的盛況,盡在南宋詩人王子獻的詩句之中--「春燈絕勝百花香,元夕紛華盛福唐;銀燭燒空排麗景,鰲山聳處觀祥光,管弦喧夜千秋歲,羅綺填街百合香,欲識使君行樂意,姑循前哲事祈禳。」,至蒙朝之後,官府不再提倡大規模的鰲山,如八閩志所敘:「有設于境者而官府則不復設于此,亦可以觀我祖宗節儉之化矣」,雖然官府不再設鰲山,但是民間仍然以村境為單位,自行擺設鰲山,並相互觀摩競麗,其規模遠較宋時鰲山為小。
福州的燈藝馳名京城,「武林舊事」記載:形容宋時福州進貢的花燈,「,純用白玉,光耀奪目,如清冰玉壺,爽澈心目」,頗令皇室當心悅目,列為宗師燈節的上品,這項榮耀,除了鮮示出當時福州工藝技術巧妙之外,同時也可以看出宋氏社會的富裕,官民同樂大鬧花燈時有所聞。王應山【閩大記】描述福州「延門懸燈,通宵游賞,謂之燈市」,可見燈市的絢麗若非官府大力倡導,莫不為功,有時過當也會引起非議。
有一趣聞發生於北宋元豐年間,劉謹出任福州太守,為了官民同賞花燈,下令每一家戶,捐燈十盞,當時長樂籍詩人陳烈,在鼓樓訐譙,順便題了一首詩云:「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米,貧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風流太守知不知?猶恨笙歌無妙曲。」不過,劉謹頗能從善如流,往後官府不再強徵百姓捐燈。另一則趣聞,亦發生於太守田登,田登因登與燈同音,為避免官諱,不許百姓說燈,於是官府告示上寫著:「元宵放火三天」,歷史上便流傳「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典故。這些與燈有關的故事,更增添一段燈節的風采。
三、 送喜燈的習俗:
  「元宵紅紅燈,送來添男丁」,這句流傳於原鄉的歌謠,道出福州送燈添丁的習俗。據民間習俗,當年的嫁女,娘家必送燈,因燈與丁同音,取其添丁的意思,通常在元宵節前,娘家遣大舅子送喜燈,同時險一雙節節高的甘蔗,當做扁擔來挑禮,兩頭籃筐內備有豆腐(寓意做官)、牡蠣(寓意生個弟囝)、福橘(寓意大吉大利)、蒜採(寓意孫子滿堂),將禮和送子觀音燈送到姐夫家,因送禮頗引路人側目,也流傳一些唸歌謠逗趣調謔親家舅一番,如:「親家舅送燈,明年見外甥」、「親家舅送燈,愛吃親母花生糖」,一般親家舅送燈時間必須早去早回,表示外甥來日之進京趕考中舉後會早去早回和越造越好。如果第一年未生子,娘家次年再送「天賜麟兒燈」和「孩子繓盆燈」,第三年未生育,娘家再送「秸燈」,以示焦急之意。幸運的話順利產下狀丁,外婆還得送「狀元騎馬燈」,同時每年元宵節前夕仍然送喜燈,直到外孫到十六歲成年,才終止送燈。於是在詩詞中留下這麼一段佳話,楊慶琛的【竹枝詞】云:「天賜麟兒繪彩繒,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釵卸,又報娘家來送燈」。
四、 馬祖送燈習俗:
  上彩瞑掛風燈另一個習俗,甚當成傳遞信息的作用。據鄉賢林金炎先生說法:「馬祖為漁民棲息避風之所」,由於與大陸間往返不便,始有少數漁民定居海島,尤以冬季季風強烈,無法返鄉過年過節,乃相約每歲正月十五懸燈為信號,通報平安。於是風燈除了祈福、祈子,還具有報平安的功能。
五、 結語:
  每當元宵節來臨,澳口家戶忙於懸燈,夜幕低垂,電流匯入剎那,整村大放光彩,光身迆麗縱橫,遠觀猶若一條條游龍盤據在村裏衢道巷弄之間,近觀一盞盞燈的造型相當一致性;塑膠素材、大小均等,圓型燈罩,紅色裱皮似乎獨缺文化的親和性和手藝的溫度,因此如何重新發現民間祈福的燈文化,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侵手實踐藝術的趣味,即使自製一盞小燈或一盞風燈,相信這樣的透光,必然感受溫暖,同時也照亮文化傳承的脈絡。

台長: 招潮人
人氣(3,672)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nwrkv
台灣硬起來! 抵制菲律賓!
2013-05-21 14:55:5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