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11 17:01:42 | 人氣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活/環境/民俗】淡水區古蹟介紹理學堂大書院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理學堂大書院

理學堂大書院的歷史背景

西元 1882 9 月完工開學,取名「理學堂大書院」,英文名字為「Oxford College (牛津學堂)1914 年,在此增辦淡水中學,是臺灣第一間西學學堂,也是台灣神學院淡江中學和真理大學的搖籃地,現為二級古蹟。

  1871 年,馬偕抵達台灣打狗港,由於當時台灣南部已有英國長老教會在此宣教,而北部人口稠密卻沒有宣教士和教會,於是馬偕毅然決定北上,於 1872 3 9 日 乘「海龍號」輪船入淡水港,並決定以此地為宣教、醫療和教育之基地。

理學堂大書院的建築特色

牛津學堂是極有趣味的中西合璧建築,建築匠師因複雜無法溝通時,則削蕃薯示範,並以糯米烏糖,石灰與砂相拌代替水泥,為四合院格局,三開間主屋,左右為護室,門楣為觀音山石,題有「理學堂大書院 ,Oxford College 1882 」。

  中西合璧建築

淡水知名泥水匠洪泉所建; 馬偕 博士親自選地,設計、督工。

四合院大厝,兩進兩護龍;西式圓拱形(雨披)的門窗和百葉窗。

正門前有傳統民居「凹壽」的前廊;而前檐卻有西式「女兒牆」的做法。

臺灣紅瓦斜屋頂;卻有西式氣窗老虎窗。

冠有西式教堂的小帽尖 , 卻是中國尖塔的造型為緩和當地民眾。

 

人物速寫

  和淡水有深厚關係的偕叡理牧師 Dr George Leslie Mackay 人稱 馬偕 博士,西元 1844 3 21 日 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的佐拉村,一個蘇格蘭移民的拓荒家庭,父母是典型的基督教長老會信徒。

  在他十歲時,著名的宣教士賓威廉牧師在教堂中報告中國宣教的情形,當時做小聽眾的馬偕深受感動,就決定一生也要做宣教士,向中國傳教,自師範學校畢業後,曾任小學教員,接著在多倫多大學諾士神學院畢業後,前往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深造,直到二十七歲,加拿大教會決定讓馬偕前往中國宣教,並立他為牧師。

  他也將西方建築與台灣傳統建築融合並蓄,建教堂、醫院和學校以為範,終其一生與台灣結不解之緣,不但與台灣女子結婚成家,甚至其遺骸亦葬留台灣,其對台灣北部之宣教、醫療與教育的偉大貢獻及犧牲精神,實在令人景仰不已。

  馬偕 博士於190162日 因喉癌病逝淡水,在200162日 為紀念 馬偕 博士逝世百週年,淡水鎮定本日為馬偕日。

  重要事典

西元 1880 年, 馬偕 博士第一次回加拿大述職,在故鄉報告他在台灣八年傳教的成果,受到鄉親極大的肯定,卻不忍聽到他訓練學生時是「在大榕樹下以蒼空為頂,青草為蓆」。在地方報的呼籲下,牛津郡的鄉親們共捐 6215 美金,讓馬偕在台灣興建一座現代化學校,1881年底,馬偕回台灣便應用此筆捐款買地,親自設計、監工。 牛津學堂所教授的學科,除了神學與聖經外,另有社會科學(歷史、倫理)、自然科學(如天文、地理、地質、植物、動物、礦物)、醫學理論及臨床實習等,這是台灣首見的新式學校。淡江中學創辦於西元 1914 年,校園景色優美,校園中有淡水女學堂、馬偕墓園、外僑墓園、體育館與八角樓等,都是極富歷史意義與藝術價值的建築,其中又以八角樓最為著名。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