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唐秉鈞】
捐棄世仇,牢記戰爭無贏家的教訓:半個世紀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2年後,法、德、義、荷、比、盧六國元首在羅馬簽下歷史性協議,奠定了今天歐盟——德國現任總理梅克爾女士所稱的「地球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50年的和平、安定與繁榮,並且是「有計畫地擴張繁榮版圖」,從六國到27國,還沒有停止,這的確是人類史上難得的紀錄;如今,光輝似乎已過,煩惱正要開始。不過,歐洲年輕人關切的是,歐盟如何繼續走下去。
只要有意願,夠智慧,肯溝通,努力「打拼為幸福」,誰說「地球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不會持續下去?地球村其他成員,不僅也關注,也更寄予深深的祝福。
聳立在布魯塞爾舒曼廣場邊的歐盟執委會巍峨建築內,最近常看到一群歐盟官員,聚精會神的在為迎接3月25日歐盟前身——歐洲經濟體——據以成立的《羅馬條約》簽署50週年的到來而忙碌。
除計畫在歐盟27個會員國及其他重要國家舉辦活動,大肆慶祝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外,歐盟官員也希望藉著這個日子,對已獲致重大成就,但卻開始呈現疲態的歐盟,注入新的活力,使它能繼續向前邁進。
正如一名歐盟執委會發言人指出,如果沒有1957年比利時、盧森堡、荷蘭、法國、義大利與德國同意藉由簽訂《羅馬條約》,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的統合運動可能無法達到德國總理梅可爾1月17日對歐洲議會演講時所說的「歐盟是地球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但歐盟官員積極準備慶祝《羅馬條約》簽署50週年的情緒,卻不容易在歐盟的民眾身上看到。在布魯塞爾一家設計公司工作的23歲義大利人白琳吉里(Katia Berlingieri)就說:「我常經過歐盟機構前,但對慶祝羅馬條約簽署50年的事卻毫無所悉。」問她對歐盟有多少認識,她也兩手一攤的回答說:「祇有一點點。」
同樣在布魯塞爾一家國際知名包裝公司擔任經理職務的奧地利人戈士巴(Alexandre Gaspar)也表示對歐盟「認識有限」。他說:「我很想對歐盟多懂一些,但發現歐盟機構太多且制度太複雜,更不知它們在一起如何工作。」
歐盟是啥 博士所知也不多
就連是德國籍、歐盟執委會官員家庭出身、比利時長大、法國取得博士學位的慕勒(Brigitte Muller)談到歐盟時,也表示:「老實說,我真的知道不多。」
雖然,這祇是一些個例,但與他們一樣,至今對歐盟所為何事不清楚的歐盟民眾卻大有人在。歐盟執委會針對擴大議題進行的最新民調就顯示,歐盟民眾不但對擴大事務所知有限;對擴大進程帶給歐盟的利益,更是不甚瞭解;68%的歐盟民眾更不認為,他們在歐盟擴大議題上,被充分告知有關資訊。
這也就難怪,既使已擠入中產階級的戈士巴,被問到是否贊成歐盟持續擴大時,也無奈的說:「如得不到充分及客觀的事實與繼續擴大是否有利的資訊,根本無法回答問題。」他並說:「目前歐盟政治人物經常以擴大做為宣傳的議題,同時用來與民眾溝通的方式也有待商榷,非常不客觀,令人無法做適當判斷。」
也許,這就是歐盟在走過50年輝煌歲月後,因歐盟機構及政治領袖未能與民眾建立適當有效的溝通,甚至已與民眾的想法脫節,致使在向前邁進,進一步推動歐盟事務上,煩惱已開始顯現的重要原因之一。
經半世紀努力 已具歐洲合眾國雛形
經過50年的統合與努力,打開歐洲地圖已可發現,多半歐洲國家已被納入歐盟版圖,同時歐盟也早已成為歐洲的代名詞。從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一路發展下來直到今天的歐盟,歐洲不但得以維持長久的和平、安定與繁榮,同時內部也經由成立關稅同盟、採行共同農業政策、建立單一市場、實施共同歐洲貨幣及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已逐步具有歐洲合眾國的雛形。
這些顯而易見的成就,對今年已67歲、童年曾飽受戰爭之苦,現已退休的布魯塞爾居民德布拉龐德(Anne Debrabandere)而言,並不陌生。她說:「我雖對歐盟認識不深,但卻知道,它已使歐洲不再有戰爭,也使生活可以過得更好、更安全。」 依據歐盟執委會的說法,歐洲統合的成功過程帶來的好處不止這些;如今不但歐盟民眾在多數會員國間可自由通行、使用共同貨幣、隨意居住、就業及接受教育,藉由共同的歐盟立法,也使得資金可自由流通,境內消費者權益、兩性平權及公共衛生等都可獲得較好的保護與改善。經由改善會員國社會、稅賦、環保及區域發展的政策與計畫,也使得歐洲不同地區的生活水準得以提升。
談到對生活的改善,戈士巴也承認,「已享受到想到任何歐盟國家工作的便利,旅居在其他歐盟國家,也能享有與當地人同樣的社會福利。」經常旅行的白琳吉里則說:「如今在歐盟境內使用歐元不但減少匯兌損失,出國時更易比較不同歐盟國家的物價。」
除了這些好處外,因在學術進修、建立共同緊急求助電話號碼、降低電話費用、節省及更新能源政策、改善道路交通安全上,歐盟採行一致政策,實已大幅增進歐盟民眾福祉。
影響生活各層面 增進民眾福祉
換言之,歐盟的存在,已影響到會員國民眾生活的各層面,祇是許多民眾並不知道。而過去幾年,歐盟開始在巴爾幹半島執行維和任務,並積極參與中東地區、北韓核武、伊朗提煉濃縮鈾等區域與國際事務調停工作,並藉此躍上世界舞台,除經貿外,逐漸扮演政治強權角色的事實,更不為許多歐盟人民所知曉。
簡單地說,50年的統合已逐漸消弭歐洲國家及人民間的隔閡與分裂,並創建一個歐洲大家庭,使加入的成員,在仍能維護各自的文化、傳統與語言等特色及尊重自由、民主、法治及人權的共同價值下,共享和平、穩定與繁榮,並以「整體歐洲」的認同,一起走向未來。
祇是,這種已獲致成就中的大部份事實,身在其境的歐盟民眾並不容易感覺得到。經常回到比利時探親、目前在瑞士洛桑一所大學任教的慕勒就說:「當你一旦不再居住在一個歐盟會員國時,才會真正知道歐盟的重要性,像我現在住在離法國一小時路程的瑞士,就會感到許多不方便的地方。」
今年才30歲的慕勒並說:「我想,可能是歐盟的關係,我已不能真正地說我是德國人,比利時人或是法國人,歐盟似乎已給我一種新的身分認同。」尚未進入中年的戈士巴也說:「我會先覺得自己是歐洲人,其次才是奧地利人。」
這也說明,成功的統合,已使「認同歐洲」逐漸在歐洲國家人民心中發酵。一項歐盟調查顯示,現今的歐盟年輕人已遠較上一代更能接受做為「歐洲人」,而非祇是「歐洲某國人民」的觀念。
不過,在回頭數說過去歐洲統合運動獲致的耀眼成就之際,擺在歐盟面前的已有一籮筐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制度上,屢次擴大的結果,使得原有架構已無法有效運作,擬議中預備就制度進行改革的歐洲憲法條約至今卻又因法、荷的反對而陷入僵局;政治上,至今到底歐盟應走向邦聯制或是聯邦制仍無定論;經濟上,新會員國的加入,尤其是東歐國家入盟後,因貧富差距太大,致使在不同立足點上,歐盟成員已無法齊步一致向前發展,原以拉平會員國經濟為宗旨的歐盟統合運動,顯然已遇到困難;擴大議題上,會員國因懷疑歐盟的「吸納能力」,已開始對是否仍應持續接受新會員國,產生恐懼。
【本文摘自新聞大舞台三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