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7-06 20:11:32 | 人氣1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活/環境/民俗】孩子為什麼不笑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孩子為什麼不笑了?


文/李盛雯

研究顯示,愈來愈多青少年感到鬱卒,
青少年到底在愁什麼?他們在適應上遇到什麼困難?
孩子一旦有憂鬱症傾向,學校能提供什麼協助?
又該如何和醫生配合?


19
歲的銘惟,從小就是標準的好學生。考上建中時,全家都很高興,他自己卻鬱鬱寡歡。高一下學期,因為憂鬱症,他休學一年。

銘惟從小就不愛運動,體力不好、個性內向、做事完美主義。他開始看青少年心理衛生門診,是因為老覺得疲倦、體力差、睡不好、失眠、不想吃東西、很煩。雖然說不上有什麼特別不開心的事,但身高165公分的他,當時體重只剩下50公斤。經過治療,現在體重足足有70公斤

發病時,銘惟的想法總是陰暗、充滿負面情緒,覺得什麼都沒有意義,有跟沒有都一樣,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生命也一樣,沒有意義。因為討厭醫院、不想看醫生,有一次銘惟從行駛中的轎車往外跳,這個舉動嚇壞了他的父母,開始正視銘惟罹患憂鬱症的事實。

比銘惟小一歲的文杰,如果不是憂鬱症,早就高中畢業了。他在高二罹患憂鬱症,原本成績不錯的他,因為迷上社團,成績一路下滑,壓力太大,終於爆發。

文杰發病前,不管家人還是同學都覺得他怪怪的,他自己則認為,別人都不跟他說話、都在笑他、罵他。有段時間他在家休養,整天都很難過,不是躺在床上、就是走來走去,每天睡很多,還是睡不飽,而且覺得自己很笨,連從小說得流利的台語都不會說了,只會說國語。腦子裡有想法,卻開不了口,對著媽媽只會一直掉淚,甚至還有輕生的念頭。

像銘惟和文杰這樣,為憂鬱症所苦的孩子,現在愈來愈多,而且隨著年齡愈大,患病的人數愈多。臨床上也發現,患病的女生比男生多,女男比約32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9月中發表的「青少年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顯示,現在的七年級生每5人就有1人憂鬱情緒傾向偏高(數據詳見P26)。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李育峻,日前以自填量表調查國中生的自殺危險性與情緒變化,結果發現,在790份回收問卷中,憂鬱症高危險群約為二成三,而另外有自殺意念或行為的則高達三成二。

10年輔導工作經驗的台北市內湖高中輔導老師徐萍表示,憂鬱症一直都存在,只是以前沒有這種名稱,師長只會覺得這個孩子變得「怪怪的」,但不知道這就是憂鬱症。

課業與同儕壓力助長憂鬱情緒

許多研究證實,憂鬱症和遺傳、體質及性格有關,此外,缺乏面對壓力的能力,以及周遭的支持不夠,也是形成憂鬱症的原因。

談到壓力,或許有人會說,現在的孩子面對的升學或生活壓力都比十幾年前小,如果還覺得壓力大,只能說抗壓性太差。這種論點,可能只對了一半。

曾經在三所高中任教的徐萍認為,壓力是非常主觀的,同一件事,對某甲來說是壓力,某乙可能當作動力,某丙或許沒感覺。現在的錄取率比過去高多了,以前可能只有二成的人上榜,現在則只有二成的人落榜,所以落榜的壓力反而變大了;然而,學生嚮往的台大、清大、交大的錄取人數並沒有增加,但是高中生增多了,所以上好學校的機率就降低了。此外,現在學生關注的焦點變得多元,從小學才藝,長大後得注意自己的外貌和人際關係、自己的個性是否開朗、,專長是否適合社會的發展,壓力當然不盡然真的比以前減少了。

董氏基金會的「青少年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也顯示,青少年時常或總是感到鬱卒的事,前四名分別為「考試」佔44.4%,「課業的表現」佔37.9%、「金錢」佔26.8%及「同儕關係」佔23.5%,且課業表現越差,憂鬱程度越高。簡單歸納,功課好的學生,課業壓力大;功課差的學生,同儕問題多。也有一部分個案有認同上的問題,覺得人生沒有目標、功課不好、和同儕處得也不好、不知道自己將來能做什麼、沒有成就感。此外,同志高中生在適應上困難也比較多。

個別化的引爆點

李育峻補充,家庭暴力造成的憂鬱症比例也很高,另外,家族中有憂鬱症的病人,特別是父母親有憂鬱症時,比較沒有能力照顧孩子,這些都是惡性循環。他特別強調區域性的差異,因為經濟不景氣,南部地區有很多家長失業,相對來說沒有耐心和心情去管孩子的需求,可能連孩子要買東西都會起衝突。他碰過一個唸私立學校的憂鬱症個案,他一發病就休學,病情好點又復學,就這樣重複著,最近又想要復學,父母負擔不起昂貴的學費,就不讓孩子復學,甚至要求醫生叫孩子別唸了。此外,憂鬱症的孩子通常對自己比較沒信心,更需要他人肯定。李育峻有一個IQ140、很聰明的個案,可是和同學相處卻插不上話,覺得自己孤伶伶、交不到朋友。

行醫近30年的台北榮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陳映雪指出,很多時候,大家都忽略了生理因素對青少年憂鬱症的影響。事實上,青少年到了青春期,大腦和生理結構的改變會讓管理情緒的腦部組織跟著變化,加上環境因素,就可能產生憂鬱症。

陳映雪接觸的個案,有些人自我要求很高,屬於強迫性人格;有些人自我評價很低,覺得自己不重要,也不被重視;還有些人價值觀正常,但遇到壓力就無法適應;以醫生的眼光來看,個案需要個別化地被了解。同樣的道理,壓力來源也需要以個別化的眼光去分析:有的孩子是家庭疏離;有的則是家裡管太多,孩子覺得沒有自我;有的是單親家庭或是破碎家庭,孩子的基本需求沒有被滿足,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有的父母親有暴力傾向、還有性侵害的家庭,也會讓青少年長期受到環境影響,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同儕,請少給負面回饋

既然青少年深受同儕影響,有人建議可以藉由同儕力量協助憂鬱的青少年發現或跨越憂鬱症,不過,陳映雪提醒,「大家都把同儕的力量看得太大了,彼此都是青少年,只要不互相傷害就很好了。青少年本身都很忙碌,如果平常能好好地一起學習、做一些好的休閒活動,維持常態生活,真的就很好了」。陳映雪說,同儕中常見的負面影響,有時候是人跟人之間的互相瞧不起,或是同儕間劃分的小圈圈,因為總是有人在先天資質上──也許面貌或做人方面比較弱,比較會被排斥、隔離,更嚴重的是被勒索或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雖然有時作弄人的學生不是存心害同學,但是基於開玩笑的心態,或是看人家好欺負,就會把別人當成揶揄的對象。有些青少年的體質、個性偏內向、焦慮、神經質,碰到幾次這種事情,會形成一種創傷經驗,日後可能伴隨憂鬱症發生。「同學之間,不一定要給多好的,只要少給點負面的,就能讓許多人過得比較好──當然如果能伸出友誼的手,就更好了」。

打擊憂鬱症,師長能做什麼?

青少年憂鬱症的症狀和成人憂鬱症大同小異,唯一不同的是,有些憂鬱症不只是憂鬱,而是以易怒不安的情緒來表現。他們很容易和關心他的人起衝突。愈是關心他愈容易惹他不高興、產生衝突,一旦衝突又帶來壓力,形成惡性循環。所以輔導老師徐萍通常會配合精神科醫師的心理治療,提供憂鬱症的學生關懷和情緒上的支持,比較少進行道德勸說或規勸。師長可以請教醫生,學生在心理治療中談到哪些問題,是老師或家長需要注意的,然後一起合作,例如協助醫生控制學生的用藥、紀錄學生的生活狀況、重要事件、在校內的表現。

雖然現在青少年的休閒娛樂多,紓解壓力的管道不少,不過,憂鬱症的孩子處理壓力的方式仍然比較少。李育峻表示,娛樂和運動都是治療憂鬱症的方法,但另一方面,則有可能讓憂鬱症患者沉迷其中,或是影響到生活的功能。不久之前,他做了一個青少年網路成癮症的研究,發現一成以上的網路成癮青少年,本身就是憂鬱症患者,因為他們畏懼人際接觸、低自尊、本身衝動控制能力差,於是沉迷網路,連帶影響正常生活和行為,反而惡化生活能力,不但不會改善憂鬱症狀,反而有點飲鴆止渴的味道。因此醫生建議,憂鬱症的青少年還是應該培養或動或靜的多方面興趣。

當孩子的憂鬱症狀已經影響到正常生活的功能,就該看醫生了。當準備就醫時,父母可以盡量把自己知道的訊息提供給醫生,許多家長忙於生計,總認為孩子這樣是懦弱、消極、負面的表現,也不太願意帶孩子到精神科,覺得丟臉而且被標籤化,他們比較期待孩子能多往好處想,振作一點、堅強一點就會自己好起來,其實都錯了。套一句李育峻碰到這種家長時,最常說的話:如果今天他能往好處想,他就不會得這個病了!

           ++++++++++++++++++++++++++++++++++++

台長: 落葉之楓
人氣(1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生活/環境/民俗 |
此分類下一篇:【生活/環境/民俗】不要在朋友面前丟我的臉
此分類上一篇:【生活/環境/民俗】畫與話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