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7-06 20:14:38 | 人氣2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活/環境/民俗】她的歡笑在湖口的風中盪漾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她的歡笑在湖口的風中盪漾


文/李碧姿

生活總是如此,有快樂也有感傷,
面對「缺憾」,學習培養樂天與豁達的態度,
讓人重新思考生命與「幸福」的真正定義。

火車從台北出發往南急駛,窗外的景物不斷往後飛掠,期待的心情愈發熱切。這趟新竹湖口之行,是和台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陳質采,走訪已接受四年治療的芸芸在學校適應的情形。

在風中迴蕩的歡笑聲

在爸爸的引領下,我們走進了芸芸的學校。站在走廊上,出乎意料地,芸芸並不像我們所擔心的,熱切地衝出教室歡迎我們到來;因為她一向是愛熱鬧、好客、易分心的孩子。我們瞧見坐在最前面位置的她,與班上同學一起認真地聽老師上數學課。期間,在老師的允許下,臉上一向洋溢著笑容的芸芸,走出教室與我們熱情地打招呼,然後走回教室繼續上課,離開前還不忘叮嚀我們:「要等我下課,一起回家喔!」。

下課時,在寬敞的操場上,學生們三五成群或跑、或跳地玩著。穿著一身紅色運動服、繫著可愛髮飾的芸芸,一如其他孩子也興高采烈地跑出教室,與我們擁抱寒喧,並不時與過往的同學快樂地追逐玩耍,好不熱鬧。

在愛與擔憂中成長的孩子

芸芸生長在小康家庭,自小由母親帶大。她於一歲十個月時,因不會走路、發展遲緩,被診斷為大拇指症候群(Rubinstein-Taybi Syndrome)。這類罕見疾病的孩子,通常有注意力短暫、協調不佳、情緒突然改變(sudden mood change)、愛社交的現象。雙親在擔憂之餘,仍非常重視她的發展與教養。自民國88年開始,芸芸的父母每隔12個月皆規則地帶她至醫院,接受認知、物理等治療,積極地協助芸芸適應學校生活!

來自父母師長的積極參與與教養,讓特別喜歡說故事的芸芸,雖然有時回答仍無法切題,但已學會了先舉手,、經老師同意後才能表達意見,同時也不會在上課時間,隨意在教室內走動。這些在治療室看不見的成長,是令人欣悅的事。

芸芸的學校適應,其導師在班上的經營與協調居功厥至偉。當導師提及芸芸這孩子多麼善長模仿,連她生氣的表情及聲音都學得唯妙唯肖時,我們看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偉大情懷;更難得的是老師還提到芸芸讓班上同學也有些學習的機會,譬如說:去上資源班時,芸芸會告訴班上同學說:「我要去上資源班了」,同學則會大聲地回應說:「要認真用功喔!」。她覺得這對班上小朋友是很好的示範,讓他們可以學習離開時要告知。生活總是如此,有快樂也有感傷,但能如此正向看待事情的似乎不多;當然,芸芸友善的態度與願意分享的特質是她的一大優勢,這使得她遠比其他身心障礙小朋友更 容易受 老師、同學接納。

此外,我們也看到在適當的引導下,同儕可以發展出遠比期待更好的互助能力。我們聽見芸芸同學對她的幫忙,不只停留在單純的照顧,還有能力依據其特質協助她學習。譬如:考試時,已寫完考卷的同學會輪流唸題目給芸芸作答;或用餐時,提醒她用餐的時間。當孩子們願意以他們稚嫩的心靈幫助芸芸時,我為這些孩子感到悸動的一剎那,也領悟到這就是同儕學習互助友愛的開始。

希望,如風般永不停歇

面對先天生理上特別的小孩,父母除了早期的確定診斷外,後續的接納、與醫師的配合及學校生活的安排,是孩子回歸社會非常重要的關鍵。我們不期望看到孩子的父母一直停留在逛醫院、做檢查、求診斷的階段,而是期望家長能踏出畫地自限的迷思,勿一味地將孩子擺放在治療室內,畢竟一切的訓練終究是希望孩子能早點融入學校生活,尋找希望,如同相信永不停歇的風。

或許也應該學習《當石頭還是鳥的時候》一書中,培卡家族的態度,享受先天不健全孩子的「與眾不同」,以坦然的態度與他們相處;使他們的存在不是愁雲慘霧,而是創造這生命的「另一種幸福可能」。文中有這麼一段對話:

「這種小孩將來怎麼辦?」母親問。
「我不知道!」父親回答。
「船到橋頭自然直!」外婆說。「目前看來,他來到這個世界上,好像只是為了讓我們高興而已。」

我很喜歡外婆的豁達,以及這家人面對「缺憾」的樂天,也讓人重新思考生命與「幸福」的真正定義。

           ++++++++++++++++++++++++++++++++++++++++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