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尼奧夫斯基 Henryk Wieniawski (1835-1880)
波蘭小提琴家、作曲家
1835年7月10日出生於波蘭,他的音樂天份在他很小的時候便被發掘,當他八歲時有位捷克小提琴家聽了他演奏後,馬上表示:「He will make his name for himself.」
1843年,他被巴黎音樂院接受,進去J.Clavel的小提琴班, 一年後他轉到Lambert Massart的門下,1846年他便獲得第一獎,畢業於該校,之後他私下還與Massart學了兩年。
1848年他與他的弟弟(彈鋼琴)一起於巴黎開了一場音樂會之後,他們更前往聖彼得堡開了五場非常成功的音樂會,甚至當時已在宮廷中擔任獨奏家的比利時小提琴家Henri Vieuxtemps [韋奧當 (1820-1881)] 也稱讚不已。
同年秋天他回到波蘭,結識了一位波蘭作曲家Stanislaw Moniuszko(1819-1872),他開始嘗試作曲,同時也感到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有些不足,隔年他又回到巴黎音樂院學和聲,一年後他便畢業。
當他學生的日子一結束,他便以一位旅行演奏家的身份到處表演。1851- 3年光在俄國他就與他的弟弟舉行了200場的音樂會。如此頻繁的演出,除了為他們帶來好評外,也遭致一些負面的批評,其中包括有位俄國作曲家也是樂評家的Alexander Serov便警告大家不要吹捧這些天才,並認為這兩兄弟僅能炫耀技巧而已。
然而Henryk很快便證明他不只是位炫技者。到1853年他已創作並出版了有 14首作品。
1858年Wieniawski與Anton Rubinstein [魯賓斯坦(1829-1894),俄國作曲家與 鋼琴家] 在巴黎合作演出。後來Rubinstein便極力邀請Wieniawski與他前往俄國St. Petersburg一同推動音樂發展。從1862年到1868年Wieniawski便在St. Petersburg新成立的音樂院中任教。
四年後,也就是1872年,Wieniawski再度展開他的世界巡迴演奏工作。頭兩年是在北美洲表演,第一年與Rubinstein共舉行215場表演,結束後二人皆疲累不已, 然而Wieniaw ski卻與Paulina Lucca合作繼續次年的演出。如此雖然為他獲得財富,卻也危害到他的健康。
1875年他回到歐洲,隨即繼任Vieuxtemps在Brussels Conservatory的教職到1877年止,然而期間仍不斷舉行音樂會。1876年在德國的 巡迴表演,更讓人將他與Sarasate(薩拉沙泰,西班牙小提琴家與作曲家)相比較。
之後Wieniawski雖然身體狀況每下愈況,甚至在演出中不支倒地,但為了經濟需求,他仍不斷巡迴表演,最後於1880年死在莫斯科。
在Paganini之後的眾多小提琴中,Wieniawski可說是最接近頂尖的一位。他的演奏融合了法國學派的技巧以及斯拉夫民族的氣質。他不僅能輕鬆地炫耀過人的技巧,更能另聽眾感動得落淚。他以強烈的抖音(Vibrato)加強他優美動人且富有情感的音質。Anton Rubinstein稱讚他為:「當代無庸置疑最偉大的小提琴家」。
Wieniawski的握弓方式與當時的習慣大不相同:他將右手肘抬得相當高,並且以食指第二關節以上部分壓緊弓。後來許多小提琴家採用此種方式,尤其是俄國學派。
Carl Flesch [傅雷胥(1873-1944),匈牙利小提琴家,教育家] 所稱的‘俄國式握弓'應該正是源自Wieniawski。在作曲方面,Wieniawski結合了自Paganini [帕格尼尼(1782-1840),義大利小提琴家與作曲家] 之後的嶄新技法,並融入浪漫思想及斯拉夫民族色彩。
從他的馬厝卡舞曲及波蘭舞曲便可證明他深具波蘭民族主義的思想。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二首小提琴協奏曲。另外則是在練習曲的創作上(L'ecole moderne與Etudes-caprices),可說是僅次於Paganini的24首Caprices而最富有音樂性與挑戰性的小提琴練習作品。
++++++++++++++++++++++++++++++++++++++++++++
韓德爾 George Frederic Handel (1685-1759)
和巴哈同年出生,而且相差不到一個月的韓德爾, 2 月 2 3 日出生在德國中部的哈勒 (Halle) 。
他從小便顯露出音樂的才華,但是他父親卻認為音樂是最低級的職業,從小便禁止他學習音樂,想依照自己的意思把小韓德爾培養成律師。可是當年幼的小韓德爾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閣樓有架古鋼琴後,便不顧父親的反對每天深夜偷偷溜到閣樓去練習。
1694 年,也就是他 9 歲時,開始正式與作曲家也是當時聖母教堂管風琴師 F.W. Zachow 學習管風琴及主要樂器的演奏法和作曲。而他 11 歲時,就可以代替老師出任務了呢!
目前留下他最早的作品也就是為兩隻雙簧管 (Oboe) 和數字低音 (Basso Continuo) 所寫的六首奏鳴曲,那時是 1696 年。
1702 年他成為 Halle 大教堂的管風琴師,同時也為教會譜寫每個星期天要用的彌撒曲。不久,他移到當時的歌劇之都漢堡定居,他到歌劇院的管弦樂團擔任小提琴手,除了賺取生活費之外,還努力學習歌劇作曲, 1705 年他便發表了兩齣歌劇。
1706 年他離開漢堡到義大利去,這段時間剛好是羅馬教皇禁止歌劇演出,而在盛行教會音樂的時期,可是影響韓德爾最多的還是威尼斯的歌劇及史卡拉第 (Alessendro & Domenico Scarlatti) 父子與柯賴里 (Arcangelo Corelli) 的音樂。
1790 年底他在威尼斯發表了他的首部義大利歌劇「 Agrippina 」之後,大獲成功,因此他在歐洲音樂界一舉成名。
1717 年他譜寫有名的「水上音樂」 (Water Music) ,這首曲子深受當時喬治一世的喜愛。 1717 年他成立皇家音樂學會,曾到各處去尋找歌劇歌手,在一次特別的機會但因一日之差,而失去與巴哈見面的機會。
在這段期間他不眠不休地為工作忙碌,婚姻也一直無法確定,後來他受聘為英國宮廷教堂樂長,一生都一直過著獨居生活。他在倫敦期間譜寫了大約 40 齣歌劇, 1741 年他只花了 24 天便譜出神劇「彌賽亞」 (Missiah) 。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首演,大受好評。 1749 年為了慶祝和平而作的「煙火音樂」 (Music for theRoyal Fireworks) 是他晚年的傑作。
韓德爾因眼疾,於 1759 年 4 月 14 日去世,享年 74 歲。
++++++++++++++++++++++++++++++++++++++++++++++
德佛亞克 Antonin Dvorak (1841-1904)
捷克作曲家安東寧.德佛亞克 (Antonin Dvorak) 生於西元 1841 年 9 月 8 日,死於 1904 年 5 月 1 日。
他是代表捷克國民樂派的最重要音樂家。他充分融合民族主義的精神與交響曲的傳統,吸取民歌對他所產生的影響,並尋找各種可能的方式,將之發揮到管絃樂、合唱、室內樂及歌劇等作品中。
由於德佛亞克本身曾在交響樂團中演奏中提琴,因此他在器樂曲上的創作似乎也較受大家喜愛。其中在室內樂方面的表現更可稱得上繼布拉姆斯之後的第二位大作曲家。
他創作的起點從室內樂曲開始,而在其後的作曲生涯中也不曾間斷室內樂曲的創作。著名的作品包括 [ 悲歌 ] 鋼琴三重奏曲、 [ 美國 ] 弦樂四重奏曲、新世界交響曲 ... 等。
++++++++++++++++++++++++++++++++++++++++++++++++
柴科夫斯基 Peter I.Tchaikovsky (1840-1893)
提到俄國作曲家,大家第一個會想到的應該就是柴科夫斯基。事實上,柴科夫斯基在西洋音樂史上的確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當時在俄國有所謂「五人組」的音樂家,以發展俄國民族音樂為創作目標。另外與之相對的則是安東及尼可來.魯賓斯坦 ( Anton & Nikolai Rubinstein )兄弟成立的學院派,強調西歐紮實的音樂訓練。
柴科夫斯基出身於學院派的訓練,自然與 純國民樂派人士的創作方向不同,但是由於他個人十分俄國式的天性,在他獨特的抒情表現下,而使原來對立的音樂發展方 向,從他開始逐漸匯整到同一條路上。
從許多資料中我們可以似乎了解到,柴科夫斯基給人的印象是憂鬱、有點神經質且有同性戀傾向,這些都與他的出身背景有很大關係。他曾遇到一位他很想追求的女子,但由於個性害羞 內向使然,因此錯失良機而遭受嚴重挫折。後來則是在不懂得如何拒絕的情況下,造成了一段悽慘的婚姻生活。
感覺上柴科夫斯基在音樂創作方面的過程也並不大順暢,就好比他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以及 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都遭到原先要題獻給的人無情地拒絕演出,但是之後卻廣受大眾的喜愛 … 。
或許正因為在生活上受到諸如此類的刺激頻繁,反而促進了柴科夫斯基在音樂上的表現與發揮。
流暢的旋律線條是柴科夫斯基音樂魅力之所在,更是使他的音樂能夠歷久不衰的重要因素。配合上他對樂器的處理及發揮,使他的音樂經常給人連綿不絕的感受。
柴科夫斯基遺留下來的作品為數龐大,而且內容、種類繁多,目前大家仍然常可欣賞到的樂曲如:十一齣歌劇中的二齣,六 首交響曲其中後三首,三首協奏曲(鋼琴、小提琴及為大提琴作的「羅可可主題變奏曲」),三齣芭蕾舞劇以及六、七首如序曲、幻想曲之類的管絃樂作品。
室內樂曲則包括三首絃樂四重奏曲中的一首,一首鋼琴三重奏曲,一首絃樂六重奏曲。這份成就除了少數德奧的大師之外可說是無人能及。
(陳方騮)
++++++++++++++++++++++++++++++++++++++++++++++++++
杜波爾兄弟 J-P Duport and J-L Duport
Jean-Pierre Duport (1741-1818)
Jean-Louis Duport (1749-1819)
法國大提琴演奏的奠定者是 Matin Berteau( 大約於 1700-1771) ,他的學生包括 18 世紀很有名的 Duport 兄弟。哥哥叫 Jean-Pierre(1741-1818) ,弟弟叫做 Jean-Louis(1749-1819) 。
哥哥 J.P. 是斐德列大帝在柏林宮廷教堂裡的首席大提琴手,同時教導當時的王儲威廉拉琴,並掌管當時宮廷裡的音樂事務。因此他認識了莫札特及貝多芬,莫札特曾用一段他所寫的小步舞曲的旋律寫下一首變奏曲 (K.573) ,貝多芬也曾與他一起演奏過,他所寫的兩首作品 5 號的大提琴奏鳴曲是由他演奏並題獻給後來當上皇帝的威廉大帝。
弟弟 J.L. 小時候就跟著哥哥學琴,他的演奏獲得非常好的評價,常常被人家拿來跟當時非常傑出的小提琴家 Viotti 相提並論。曾經有一次代替 Viotti 上場演奏,用大提琴拉小提琴曲且演出得非常成功,因此又被稱為「大提琴的 Viotti 」。
他著有至今都仍然非常有價值的 21 首練習曲,其中有 19 首是他寫,一首是哥哥 J.P. 寫的,另一首是他們的老師 Matin Berteau 所寫。
從他留下的資料中曾敘述他們兩人都拉奏過這 21 首,而且都覺得「可拉奏」,所以在此建議會拉奏大提琴的朋友們不妨去找找看這份樂譜,拉拉看順便瞧瞧他們的功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他那有名的 Stradivarius 大提琴 (1711 年 ) 的故事囉!
這位 J.L. Duport 先生有天在拿破崙面前演奏,這位戰場英雄不太懂得文化,當他聽到眼前這個龐大的東西居然可以發出如此美妙的聲音,竟要求音樂家把他的琴借他拉看看, J.L. 雖然心有不願,但能說什麼?也就在那眾目睽睽之下,突然聽到「喀嗤」一聲,拿破崙的馬靴就這麼地不經意地弄壞了這把大提琴的側板。相信當時 J.L. 一定非常地難過。
這把提琴後來由一位法國大提琴家 Auguste Franchomme 以 22000 法郎買去,這位大提琴家是蕭邦 (Chopin) 的好友,蕭邦所寫的大提琴奏鳴曲及大二重協奏曲 (Grand Duo Concertante) 都是獻給他的。
後來又傳了給父子檔大提琴家 A.D. Servais 及他兒子 J. Servais ,目前在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契 (Mstislav Rostropovich) 的手中。
+++++++++++++++++++++++++++++++++++++
大衛.包佩 David Popper (1843-1913)
劉凱文 撰
生於布拉格Prague,Dec.9,1843,逝世於德國Baden(near Vienna), August.7,1913
生前職業:
技驚四座的大提琴演奏家兼任作曲家,創作中大部分屬於大提琴曲,同時也是桃李滿天下的匈牙利音樂院大提琴教授。
David Popper簡史
Mr. Popper於1843年12月9日誕生於布拉格,三歲時音感極佳的他已能輕易的模仿父親吟唱聖詩,12歲便帶著他的大提琴進入布拉格音樂院接受密集的音樂教育,進入 J. Goltermann*的門下。
而天才的光輝總是不經意的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由Hans von Bulow**的引薦下,Mr. Popper在20歲時進入當時的德國王子Friedrich Wilhelm Konstantin von Hohenzollerne宮廷內的Chamber Virtuoso演奏,直到1867年,Mr. Popper在維也納舉行他個人的獨奏首演。
21歲的Mr. Popper在與Hans von Bulow這位德國音樂大師合作Volkman Cello Concerto In A minor op.33之後,不僅被這位大師極力讚賞,之後更是聲名大噪,備受樂迷喜愛Mr. Popper,成功的發聲於歐洲國家,如瑞士,荷蘭,及英國等。
在獨奏生涯如火如荼的展開下,25歲的他也被受邀擔任匈牙利皇家歌劇院的大提琴首席,成為該團最年輕的團員。在樂團緊密的行程中,不僅參與Hellmesberger Quartet,Mr. Popper也同時進行大提琴音樂的創作。
到1880年為止,他已出版了60首的大提琴小品,他不只為大提琴音樂開創新的表演技巧,也為當時的大提琴勢力扳回一城,因為許多小提琴家都躍躍欲試的將他的作品以小提琴來演奏改編!
關於Mr. Popper的婚姻生活,由資料得知,他與著名女鋼琴家,同時也是鋼琴家李斯特的女弟子─Sophie Menter在1872年時結婚(當時29歲),隨後Sophie Menter即轉往St. Petersburg Conservatory任教。
在之後幾年,Popper夫婦就離開Vienna進行他們在歐洲的巡迴演出,這樣忙碌的演出活動曾遠至西班牙及葡萄牙西歐地區,這次是Mr. Popper與法國小提琴家Emil Sauret的合作。
意外的是,Popper夫婦的婚姻關係在1886年宣告結束,之後的Mr. Popper在1896年時返回布達佩斯李斯特創辦的音樂院專心任教,培育許多留芳後世的演奏家,且加入院內由Jeno Hubay所領導的弦樂四重奏,在同年更與布拉姆斯先生曾經一起演奏布先生的第三號c 小調鋼琴三重奏(op.101)。
晚年的Mr. Popper將他的餘生獻給幸福的匈牙利音樂院學生,想像著許多大提琴學生在Mr. Popper的私人授課中可以接受他本人教授的Popper練習曲,必是一段深刻難忘的學習經驗!而長久以來。
直到現在, 包佩 先生的四十首練習曲都是我們譜架上天天必練的葵花寶典,雖然他已經過世多年(160年),但是他做的曲子會一直不朽永存著,Mr. Popper的獨子在1911年意外過世後,這位滿頭白髮的大提琴家在得到奧匈帝國國王頒給榮譽獎章後,兩天後於1913年辭世。
大提琴之王 1913年8月7日,包佩病逝於維也納郊的Baden,當時訃文上記載者:「大衛.包佩世界公認的大提琴之王,他才華出眾,演奏風格高貴而真摯,深深吸引廣大的樂迷。
包佩的琴音不禁令人聯想到薩拉沙泰,那樣的柔和、渾厚、充滿高貴的色彩。」毋庸置疑,包佩絕對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家,他的演奏手法相當接近法比學派美聲特質,加上他個人特有的波西米亞情懷,高貴的分句與技巧流露出歡愉、柔美、絢爛的色彩,同時也掌握了浪漫與詩意的特點。
註解:
*Julius Goltermann為Romberg及Dupport的嫡傳弟子
**Hans von Bulow是李斯特的女婿
++++++++++++++++++++++++++++++++++++++++++++++
托特里耶 Paul Tortelier (1914-1990)
大提琴家托特里耶 (Paul Tortelier ) 自 12 歲開始他就在一家無聲電影院幫電影配樂 , 賺錢養家 , 後來考到巴黎電台的樂團 , 並在音樂會中演出了拉羅協奏曲 .
他後來又到蒙地卡羅樂團 , 在 Toscanini( 托斯卡尼尼 ) 指揮下工作 , 還在 R. Strauss( 理查史特勞斯 ) 的指揮下演出這位作曲家所寫的 Don Quixote( 唐吉軻德 ).
另外比較特別的一件事是他 40 歲事業高峰期 , 因為一次到以色列演出 , 而意識到以色列人為鞏固自己家園所做的努力 , 深受感動之餘 , 舉家住到一個叫馬巴羅思的農莊裡有一年之久 .
1956-69 回到巴黎音樂院任教 ,1969-75 他到德國 Essen 音樂院任教 . 他在 1990 年過世 , 他的音樂將由他的兒子 Yan-Pascal Tortelier 繼續發揚光大 , 他 目前是匹茲堡交響樂團首席客席指揮 .
+++++++++++++++++++++++++++++++++++++++++++++++
來源:印象三重奏團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