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8-30 16:54:25 | 人氣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活健康你我他】雞眼≠蹠疣 「腳」色別搞混嘍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雞眼≠蹠疣 「腳」色別搞混嘍
【聯合報╱林仲/台北市林仲皮膚科院長】
2007.08.30 03:20 am
 

「雞眼」與「蹠疣」是兩個令人混淆的皮膚病,經常被人誤以為是一樣的疾病。不過從公共衛生觀點來看,蹠疣是種濾過性病毒感染,會傳染他人,也能在病人身上越長越多個,應該要跟不具傳染性的雞眼區分清楚才對,以免害了病人及周遭的人。

「雞眼」一名,古代就有了,宋《聖濟總錄》說:「肉刺者,生於足指間。形如硬胝,與肉相附,隱痛成刺,由靴履急穿相摩而成(急,『緊』的意思)。名為肉刺,俗呼為『雞眼睛』是也。」

清《醫宗金鑑》曰:「『肉刺』證由纏腳生,或著穿鞋遠路行。步履艱難,疼痛甚。……【註】此證生在腳指,形如雞眼,故俗名『雞眼』。根陷肉裏,頂起硬凸疼痛,步履不得。或因纏腳,或著窄鞋遠行,皆可生之。……」由古醫書可知雞眼具下列特色:

1.雞眼長於腳趾頭。

2.雞眼的外觀形如雞眼珠。

3.雞眼的病因不外乎穿緊鞋或窄鞋、走路太

多、足骨畸形(如婦人纏腳),這些情況使得腳趾相互摩擦,或是腳趾與鞋子摩擦,導致長雞眼。

4.雞眼使人疼痛不堪,走路困難,甚至無法走路。

古人觀察入微,除了雞眼也會長在腳掌,其他該說的古人幾乎都講光了。現今閩南語仍保留著雞眼的舊名「肉刺」,但疾病已變, 民眾稱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為「吐肉刺」。

雞眼為皮膚局部呈現倒圓錐狀的角質增生,由於圓錐尖端朝向皮膚內部,當雞眼被壓到時,角質尖端會刺激神經而產生劇痛。摸起來硬硬,角化明顯的雞眼稱為「硬雞眼」(圖一、二)。長於腳縫的雞眼悶在腳縫潮濕的環境中,被汗水浸濕變軟後呈現白色,稱為「軟雞眼」(圖三)。

 
圖二 病人長期穿高跟鞋的結果導致腳掌前面長了許多雞眼。

 

 
圖三 軟雞眼最常長於第四趾縫,發生的原因為第五腳趾被過緊的鞋子擠向第四腳趾,兩隻腳趾相互摩擦使得趾頭側面長出雞眼。
 

長於腳掌以及腳趾頭掌側面的疣稱為「蹠疣」(圖四),「蹠」音ㄓˊ,「腳掌」的意思。疣因皮膚感染人類乳頭瘤病毒而引發,由於是濾過性病毒造成的疾病,所以疣具傳染性,會傳染給別人,也常常在病人自身由一個生成很多個,故有「母瘊生小瘊」的說法(圖五)。

 
圖四 蹠疣的表面粗糙不平,有小黑點。
 

臨床上如何區分雞眼與蹠疣是個大學問,典型的蹠疣病灶表面粗糙,裡頭夾雜著小黑點(圖四、五),雞眼則表面較平整,沒有小黑點。但病人卻常以不典型的表現來看醫師,考驗著醫師的經驗與智慧(圖六至八)。

 
圖五 位於大腳趾的蹠疣不僅越長越大片,還傳染到其他腳趾頭去了。蹠疣應及早就醫,長成這樣就不易治療了。
 

「蹠疣」乃西醫所創的新病名,中醫古籍中找不到與「蹠疣」相對應的病名。現問題浮現了:古人看到蹠疣時,會如何稱呼?依筆者研究,古代蹠疣與雞眼不分,統統屬於「雞眼」

一病。

目前仍有中醫書籍搞不清雞眼與蹠疣是不一樣的疾病,還記載著服中藥煎劑,或是吃黃豆芽可使雞眼脫落的療法,其實這些療法應是拿來治療蹠疣的,雞眼無法藉由口服藥物及吃食物來讓其掉落的。

一般民眾看病時常將蹠疣稱為雞眼,這不能責怪病人,因為民眾那有可能分辨雞眼與蹠疣是不一樣的病,而且民眾的語彙只有雞眼,不可能知曉像「蹠疣」這麼艱深的醫學病名。

但是病人分不清雞眼與蹠疣情有可原,醫護人員分不清楚可就不對了。

碰到蹠疣時,醫護人員應跟病人講清楚蹠疣雖然長的位置與外觀類似雞眼,卻是個與雞眼不相同的疾病,還具有傳染性,應趕緊治療,以免越長越多,或是傳給家人及朋友。

醫護人員可不能順著病人的話也稱蹠疣為「雞眼」,把蹠疣與雞眼混為一談,那就太糟糕了。

 

 
圖六 蹠疣剛冒出皮膚時,是顆晶瑩透亮的小疹子(箭頭處),上頭無黑點,常被病人及醫師誤以為是雞眼。
 
圖七 病人前腳掌長了一個「雞眼」(箭頭處),疼痛異常,但無意願治療。

 

 
圖八 圖七的病人過了一個月回診,赫然發現原來長的是蹠疣,不是雞眼。

【2007/08/30 聯合報】@ http://udn.com/

+++++++++++++++++++++++++++++++++++++++++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