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0-01 16:41:00 | 人氣2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藝文賞析】推開窗 看見新希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推開窗 看見新希望
【聯合報╱張淑瓊(誠品書店兒童市場企畫副理)】
2007.09.30 02:54 am

英國童書創作者吉妮‧貝克以精湛的拼貼技法,傳遞對環保的關注。
和英/提供

 

 

 

 

 

 

 

 

 

 

 

 

 

 

 

 

 

 

 

 

 

 

 

 

 

評《家園》

吉妮‧貝克著

和英出版社

1991年出版Window的英國童書創作者吉妮‧貝克,2004年以相同創作手法完成了續集《家園》,兩本談人與環境互動關係的無字圖畫書,創作時間相距十三年,反映了人們對環境變遷的態度。Window描述過去人們為了滿足自我需求不自覺改變/破壞了地貌;《家園》找到一種學習與土地相處的方法,兩本書擺在一起對照,會有更深一層的思考。

兩書都以一個固定的窗景為主體,如同畫框一般,搭配吉妮‧貝克擅長的拼貼技法,窗外景致隨著書中主角:Window裡的小男生山姆、《家園》裡的小女生翠喜的成長不斷改變。因為沒有文字描述,讀者唯有透過圖面和其中出現的蛛絲馬跡(例如:生日卡、學校作業),將故事連貫起來。也因為是透過固定的窗景觀看,兩本書各十三幅跨頁圖總會讓讀者忍不住前後翻動對照,閱讀起來頗有尋寶或「找威利」的趣味。如果讀者細心一些,還會發現山姆和翠喜在對方當主角的書中都現身,共結連理,細細看還可以尋出不少偵探破案的樂趣。

雖然Window的出版讓吉妮‧貝克備受矚目,也成為環保議題書的重要代表,但她對書中傳遞的負面現象並不滿意,因此在《家園》中她更樂意傳遞一個可能性,就是即使一個平凡人,只要採取行動,就可能改變周邊的環境。

Window書後作者寫了一段話:人們常沒有注意到自己對環境改變的影響,雖然我們不自覺,但環境確實不斷被破壞,而且這樣的破壞只會更加速更加劇。所以貝克希望透過這本書,在人們的腦中打開一扇窗,讓更多人意識到環境如何因我們而被破壞,同時,如果人們願意修改一些影響環境的行為,這樣的嘗試將會帶來改變。

十三年後貝克示範了一個改變的可能,比起前一本單線的敘事方式,《家園》多了一種綿密鋪排的細膩。當翠喜一家搬進光禿禿的水泥叢林時,從窗口望出去,剛出生的翠喜在母親懷中,一家三口站在只有幾株雜草的水泥地上,但下一個跨頁,是兩歲的翠喜在綠油油的草坪上和爸爸玩水,周邊環境並沒有太大改變,但是翠喜家的綠地在灰撲撲的建築物中帶來了生氣。接著作者安排翠喜家和鄰居的互動,有趣的是左邊的鄰居家(顯然是後來結婚對象的山姆)也是愛植物的人,所以這兩家打破圍牆的隔閡,後院融為一體;右邊的鄰居並沒有起而效法,甚至在圍牆老舊崩壞後又努力砌了新牆保持距離。

相較Window裡不自覺的環境破壞過程,《家園》裡的翠喜一家和左邊鄰居,成為環境改變的關鍵,當讀者細細閱讀圖面時,應該可以充分感受到這本無字書裡充滿了各種層次的故事和意念。「時間」和人的主動介入使環境的恢復變為可能,奇特的是,人們既可能是破壞者,卻也可能是恢復的啟動者,差異全在乎意識到問題,同時選擇採取行動,而現在確實是採取行動的時刻。

【2007/09/30 聯合報】@ http://udn.com/

++++++++++++++++++++++++++++++++++++++++++++++

台長: 落葉之楓
人氣(2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藝文賞析 |
此分類下一篇:【藝文賞析】尋月記
此分類上一篇:【藝文賞析】尼古拉現場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