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5-07 18:26:53 | 人氣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窗下思潮》 以農立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窗下思潮》 以農立國 
 
  2008/5/7 | 作者:岑逸飛
 
 
  所謂「民以食為天」,歷代政府,始終要把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置於解決人民溫飽的首位。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農」字是會意字,也可寫作「辳」,從「林」從「辰」。古時森林遍野,如要農耕,必先伐木開荒,所以「農」字有林。至於「農」字的「辰」,該作何解?這又頗費周章了。

先看甲骨文的「農」字,其上有木,其下像把鐮刀,據說是「辰」字的象形字。到了金文,在「農」字的「木」置一「田」字,後來演化成為今日「農」字上面的「曲」。倒是下面的「辰」,與「農」字何干?有說法認為,小篆的「辰」從「晨」聲,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意,意思是耕作。

據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提到:「『辰』與『蜃』在古代當係一字」;又說「『辰』本耕器,故『蓐』、『耨』均從辰。」古代耕器是「耨」,此字本作「辱」,下面的「寸」是手,上面的「辰」通「蜃」,是一種堅硬的蚌殼。古時無金無鐵,故將蚌殼磨成農具,而「辰」便是蚌殼形的耕器。

無論如何,古代「農」字就是耕作。周代有掌農事的農官,共分三等,農業首長叫後稷,其次是農正,再次是農師。而在古代所謂「四民」,最通行的排法是:士、農、工、商,「農」居於第二位。今日是工商業掛帥,但中國古代「以農立國」,超過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口是農民,很多民間傳說和智慧,都與耕作有關。老百姓膜拜神靈,無非也是祈求風調雨順,有利農業。

古書記載,溯自神農之世,古人削木為耜,揉木為耒,「耜」和「耒」,是農耕翻土用具。然後堯帝命羲和教人春耕秋收;舜帝命后稷教人播種百穀;到夏禹治水,開始制土田、定貢賦,視乎土壤是否貧瘠,有的用於養蠶織麻。商代和周代採井田制,將一方里地劃成九區,中間是公田,其餘八區是私田。

戰國時魏文侯的宰相李悝是個改革家,發展地力,令魏國富強。而秦國的商鞅變法,開阡陌、廢井田,秦國因而興盛。到漢唐盛世,以至宋、元、明、清各代,考取官吏,要求他們既重孝悌,也須重視農業,視為民生本源。但一般的知識分子,也許受孔子一些言論影響,或會認為農耕事務不是那麼重要,漸漸有輕視農業的傾向。

《論語.子路》篇記載孔子弟子樊遲向孔子請教莊稼,孔子答道:「吾不如老農」;樊遲又向孔子請教種菜,孔子答道:「吾不如老圃」。事後孔子還罵樊遲是小人。另外,有一次子路跟孔子周遊列國,落在後面又迷了路,向一個農夫問及孔子去向,想不到這個農夫竟罵孔子是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因而又成為孔子輕視農業的證據。

孔子是否輕視農業,大可爭論。一些儒學之徒,便為孔子辯解,謂孔子是自嘲他耕田不如農夫,種菜不如菜農,並無鄙視之意;而他罵樊遲,只是罵樊遲不請教他專長的禮義學問,卻問他一些他不專長的技藝。而事實上,孔子另一弟子叫子貢的問政,孔子提到「足食」,既要糧食充足,自是重視農業。

但孔子即使重視農業,他也不是農業專家。在先秦學術流派中重要的有九流十家,農家即是其一。依班固《漢書藝文志》載,農家有書共九種,共一百一十四篇,可惜都已亡佚。《漢書藝文志》形容農家:「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播百穀,勸農桑,以足衣食,此其所長也。」

古代農家即今日的農學家,當時的代表人物是許行,可惜他沒有著作傳世,只知他主張「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餐而治」,意思是賢君應與百姓一同耕種,並且在處理國事之餘,自己還要做早餐和晚餐。另外,他又認為「倉廩府庫,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意思是反對國君設倉庫來儲存米穀,因為此舉會只為供養自己而傷害百姓。他的思想,顯然注重農民自食其力,充滿對均等社會的憧憬。

但班固又批評農家,「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聖王。欲使君臣並耕,誖上下之序」,因為君臣並耕,等於棄君臣之義,無上下之分,引起重視「正名」的儒家學派不滿,孟子便認為農家「惡能治國家」,不切實際。

「君臣並耕」雖然流於烏托邦,但農家的重要性也不能抹煞。中國畢竟是一個農業和人口大國,所謂「民以食為天」,歷代政府,始終要把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置於解決人民溫飽的首位。

回顧歷史,中國歷代農家輩出,如西漢趙過發明「代田法」,東漢崔寔著有《四民月令》,北魏賈思勰的名著是《齊民要術》,唐代陸羽寫了《茶經》,南宋陳敷著《農書》,明代徐光啟著《農政全書》,宋應星則寫《天工開物》,而近代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近年來獲獎無數,已有學者和官員建議中國政府推薦他成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理由是「消除貧窮與飢餓才是最好的和平」!

(《讀者文摘》五月號)
 
來源:人間福報
++++++++++++++++++++++++++++++++++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