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從走路開始
文/魏大森
走路是最簡單且最不會受傷的運動,而跑步時,膝蓋關節的壓力較大,較易運動傷害,因此醫師或運動醫學專家通常會建議大家「Walk, don’t run」,用走的就好,不要用跑的。
有氧運動的先決條件是大肌肉群(特別是下肢)至少運動20分鐘,所以說,健走是最好的有氧運動。
◎健走運動能使心肺功能、柔軟度及肌耐力變好。
●心肺功能變好,思路就比較敏捷,較不容易疲累,當然工作就比較有效率。
●柔軟度較佳,比較不會腰痠背痛,例如做立姿體前彎時,一般彎不下腰的人較易腰痠背痛,這是因為緊繃的腰背肌肉、大腿後肌或小腿的跟腱會直接影響骨盆、腰椎關節排列,間接使腰椎神經孔變得狹窄,所以下背痛者彎下去時,腰部大多是平平的,胸椎卻圓圓的凸起來,這就是柔軟度不足所致。
●訓練肌耐力使肌肉比較能有效率且長時間做工,對身體姿勢的維持特別重要。
◎健走能有效消耗熱量,對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脂與肥胖)或冠狀動脈心臟病、骨質疏鬆症者都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控制糖尿病首要注重飲食、運動與壓力的調適。健走運動時,下肢骨骼肌收縮可使肌肉能有效利用血糖,使血糖下降,並趨於穩定,同時對骨骼產生壓力,骨頭的鈣質較不會流失。
老人家怕跌倒,大多是下肢無力,健走可促進身體功能,增強肌力與肌耐力,並強化平衡力和協調性,所以對於預防跌倒有很大的幫助。
◎健走也可以平衡身心,平常健走或持續做運動的人,身體會分泌腦內啡,讓人有舒暢感且更有自信,一旦沒有運動,渾身就感覺不對勁,會促使自己要再運動。因此,健走不是在求快和爆發力,也不是在做技術性的競賽,而是在心情放鬆下運動,達到塑身、健身和平衡身心的目標。
我們常說:「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健康的生活就從最簡單的健走開始,不分年齡、不論場地、不限時間、不必花錢,只要準備一個平安、喜樂的心,一雙好鞋,有個好伴 (不管是老伴或友伴),好好地動一動,必能長保青春健康。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主任)
++++++++++++++++++++++++++++++++++
掌握正確走路技巧 可避免運動傷害
◎正確的健走技巧:
健走的要領有:「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走」(圖二)。
◎健走的技巧則包括:
●放鬆頸部,隨時保持身體直立拉高的姿勢,雙眼注視前方約3到6公尺。
●肩膀微向下、向後放鬆,不要駝背。
●雙臂隨著步伐節奏擺動。
●骨盆後傾,腹肌輕輕地收縮,使下背部壓平。
●膝蓋應保持輕鬆,避免刻意彎曲。
●步伐大小以舒適為原則,腳跟先著地,藉由腳尖用力推進。
●保持自然適當的步幅,不故意跨大步。當速度加快時(如每小時6公里以上),則應放輕腳步、加快步頻而非加大步伐。同時手肘彎曲呈90度,以加快手臂的擺動來協助前進。
健走時,特別強調前腳的腳跟要先著地,這樣膝蓋才會打直,膝關節面受力才會減少;很多女孩子常因穿高跟鞋、走路較快、走路時腳掌或腳尖先著地,而有膝部髕骨關節面的軟骨軟化症。
健走運動的步驟包括暖身(warm-up)、運動(conditioning)和緩和(cool-down),時間比大約1:4:1。
健走前先暖身,以提高四肢溫度、肌肉彈性、軟組織延展性和增加關節活動度,使動作較容易舒展,以減少運動傷害;暖身強度適度即可,先輕鬆的走一走或是做伸展操(圖三、四、五)。
一般運動量在最大心跳(約220減年齡)60%以上就有運動效果。
運動時間每天早晚20分鐘以上,以每小時3至6公里的速度自然放輕鬆的走。
健走後,動作不要馬上停下來,這樣會讓血液回流不足,導致缺氧而頭暈;故要繼續做緩和運動讓肌肉持續收縮,使血液送回心臟,在緩和運動結束前,做肢體伸展動作,讓肌肉恢復它的長度及柔軟度。
健走常見的問題包括步伐過大、不適當的鞋具、拍足(足底整個拍地)、手臂無動作,或動作太大,例如要避免出現像雞翅膀(兩臂前後擺動時過度外展)、低頭、身體前傾、攝取水份不足與運動過度(如週末運動員,一動就是幾小時)等情形,以免出現運動傷害。
+++++++++++++++++++++++++++++++++
如何選擇 適合的健走鞋
|
圖一 |
◎健走鞋與健走配備的選擇:
健走時,穿一雙舒適且適合自己的運動鞋是很重要的。健走鞋要輕、低且鞋跟穩固、鞋楦合適、鞋底堅固耐用度佳,且腳趾頭和跟腱有足夠的空間。
此外,鞋尖要微上勾而有弧度,以增加在走路時推進的效能;鞋楦(就是鞋底形狀部分)要配合腳型,如扁平足的鞋楦要直一點,高弓足則要彎一點(圖一)。
由於健走時,足部與地面持續摩擦,所以襪子要選擇透氣且有彈性的材質;毛巾、水壺也是必備物品。在運動前、運動時和運動後皆需補充水份,建議每15至20分鐘補充約100CC水份,別等到渴了才喝水,因為運動時,肌肉收縮,會有一些代謝物要排出去,若沒有補充足夠的水分,將使得汗水或尿液排出減少,影響健康,所以補充水分是非常重要的。
(圖文/魏大森)
自由時報-970515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