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賞析】金壁輝煌的廟宇◎楊若林
刊載日期:2008-06-11
街上有一座百年古剎,座落在車水馬龍的市中心區,據說廟內供奉的神明非常靈驗,以至於香火鼎盛,從清朝到現在仍然存在,且成為眾多信徒的精神寄託場所。
由於市集逐漸繁榮,廟宇矗立在鬧區與週遭環境顯得不太搭調,也許當初建廟時還沒有這麼多居民與建築物,沒想到百年後卻位居城市中心區。
因此我們不知道究竟是廟宇帶來信眾居住而成為市集呢?還是眾多信徒促成廟宇能夠屹立百年而仍然存在?或者更貼切的說,就是因為彼此相互依存的關係,所以民宅、市集和廟宇形成密不可分的生活共同體。
「依據委員會議開會討論的結果,大家一致通過決議要整建古老廟宇,讓大雄寶殿更加氣派與莊嚴,」古剎管理委員會主委告訴香客們最新消息,接著他又誠懇的呼籲:「懇請善男信女多多捐錢共襄盛舉。」
一百多年前建築的古剎的確比較老舊,尤其經過風吹雨打,外觀更顯斑駁,雖然歷年來也有局部整修,但是主體結構略顯老氣橫秋。然而廟宇之所以成為古剎的原因,就是因為歷盡滄桑而仍然巍巍聳立,並散發古色古香的氣息。
古剎管理委員會經過熱烈討論,最後決定要把寺廟作大幅度整修,看到建築圖所呈現的新風貌,顯然比整修還要進一步,可以說幾乎是重建大廟還比較適合,主事者認為這樣做是讓神明居住得比較舒服一點,順便也可以吸引更多信徒前來膜拜。
於是廟方委員會幹部們與服務人員乃積極展開勸募工作,鼓勵信眾踴躍樂捐,所募得來的款項並配合多年來積蓄的香油錢,廟方便選擇一個良辰吉時動工,開始古剎整修工程。不過工程進度和勸募的時程也合併進行,所以管理委員會在整建廟宇同時,仍然努力籲請大家多添香油錢以及整建基金,因此不到一年光景便達到預期籌募的額度。
整建初期,廟方人員便把眾神明請出來,暫時供奉在臨時搭建的鐵皮屋內。隨著工程順利進行,巍巍廟宇的雛形也逐漸成型,那是一間高達數層樓的大廟,光是從廟埕登上主建築物的高度大約有四米高,所以從寺廟正前方往廟內看過去,人們必須抬頭將近四十五度角,看來新廟宇應該是一棟非常華麗的建築物吧!
廟宇施工期間各項法會仍然照例進行,所以每逢農曆初一及十五日,在擁擠的神明臨時住所廟埕旁邊,訓練有素的「誦經團」團員們,身穿黃色法袍手持法器在香煙裊裊的廣場,透過超大聲擴音器虔誠念經。
抑揚頓挫不太明顯的誦經曲調,在夜晚傳遞的範圍更為廣闊,對不熟悉經文的一般居民而言,並不清楚那些梵唄聲音所要表達的意境,充其量只是嘈雜聲。
不過基於宗教活動似乎凌駕自我意識的基礎上,大家也不太計較誦經聲所帶來的吵鬧和困擾,或許對於專心複習功課的學童們影響比較大,然而多數民眾總是無可奈何的選擇容忍,所以例行的法會與誦經聲音從來就沒有降低過。
是不是這就是民間信仰的詭譎之處呢?平時大聲疾呼尊重自由意識與權利的人,對於宗教活動還是多所忍讓,不過既然沒有多大的抗議聲浪,廟方還是很大方的把誦經聲與信眾共享。
經過一年多施工期廟宇終於全部完工,新的「古剎」已經煥然一新看不出半點古味道,尤其雕樑畫棟的建築風格,更是把廟宇妝點得金碧輝煌。
「果然非常氣派!」前往膜拜的信眾發出讚嘆聲之餘,想必在內心也感到非常驕傲,因為他們可能都是捐獻者,所以對於新廟宇即將落成會覺得與有榮焉。
終於到了大廟竣工落成啟用的日子,那是特別擲筊請示神明而選定的良辰吉時。落成大典當天的熱鬧情況自不在話下,除了信眾準備的貢品擺滿整個廟埕之外,整天縈繞不絕於耳誦經聲,以及前來祝賀的友廟陣頭,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在乩童與民俗舞獅等活動帶領下,穿梭於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盡全力表演。
整個活動高潮是地方首長剪綵儀式,冠蓋雲集的賓客把廟埕塞得滿滿的,此起彼落的寒暄與祝賀聲中,一排盛裝出席的剪綵官紛紛就位,而捧著剪刀的窈窕妙齡女郎,更是親切而面帶笑容的奉剪,在司儀引領以及鞭炮聲中,完成莊嚴而熱鬧的剪綵大典。
古剎管理委員會主委在儀式完成後,親切的延請貴賓與信眾進入大雄寶殿參觀,但見迎面而來的是巨大佛像端坐在大殿之上,而且是金光閃閃的全新造型;廟內已經有信眾虔誠點香膜拜,在香煙裊裊的氣氛當中,大雄寶殿顯得雄偉而壯觀。
當然剪綵主軸完畢之後,隨著還有接二連三的才藝表演,也有特殊的宗教儀式,甚至社區媽媽教室土風舞也來參一腳,整體而言所有的活動既圓滿而熱鬧,對於所有人的付出應該是一件值得肯定而高興的喜事。
宗教活動之所以緊緊抓住信眾的心,也許就是虔誠信仰之驅使,以至於大家對於宗教寺廟的付出毫無保留。不過在熱鬧儀式過後的夜晚,看著廟宇散發出亮光的主體建物,彷彿是浸淫在月華懷抱裡的皇宮,人們如果抱持著萬籟俱寂的心靈或許會想:當年佛陀有感於人生之無常,以及發願追求生命真理之餘,乃離開舒適而豪華的宮殿生活,選擇粗茶淡飯的修行並在菩提樹下成佛。
如今眾生卻在塵世間修築如此金碧輝煌的廟宇,縱然是信眾們誠心迎接神明進駐以便膜拜供奉,果真慈悲的神佛能夠體會眾生之誠意而歡喜?或者難道這就是佛陀成佛救世之本意?
所以讓人不禁要問:宗教的真正意義究竟是什麼?人們蓋大廟膜拜神明就是虔誠供佛嗎?人們從神佛行誼當中學到什麼啟示?果真只是求神明庇祐而拜佛嗎?或是「人要衣妝、佛要金妝」的道理使然?還是信眾拜拜根本不理會佛陀精神?抑或宗教信仰之演變已脫離神佛慈悲心?如果從佛經寶典來看富麗堂皇的廟宇,顯然眾生的好意與佛陀相悖離,因為佛在人們心中又何必遠求?而外在的表相又如何能夠代表內心的價值?
對於這種情況所興起的一連串疑問與迷思,好像是人們在迷茫的人生裡找不到方向,可是又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追尋真理?也許從這個角度看待宗教活動會覺得更加迷惘,不過眾生信仰所呈現的多元化現象也必須包容和尊重,所以必須以更寬廣的心情來看待民俗風情所衍生的社會現象。
當然這樣的迷思不僅僅是傳統信仰才會發生,面對所有的宗教信仰與活動,是不是都可能遇到類似情況?那麼有智慧與理性的眾生,面對金碧輝煌的廟宇時,想必會有更深一層的認知與抉擇,然後用最適合本性的心情來看待,讓心靈生活可以具有更優質內涵與層次之美。※
來源:更生日報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