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陽光過敏的人口不少,會引起病人對陽光過敏的皮膚病有許多種,台灣最常見的是「多形性日光疹」,病人於日曬後會冒出變化多端的疹子(圖1至5),這是此病得名的由來。
多形性日光疹因皮膚接觸陽光而發生,理應屬於接觸性皮膚炎,但多形性日光疹不按牌理出牌的臨床表現與典型的接觸性皮膚炎大相逕庭,讓醫師與病人理不出個頭緒。
典型接觸性皮膚炎的特徵為,當皮膚對某種過敏原過敏後,下次再碰到相同過敏原,皮膚都會起過敏反應。但是多形性日光疹卻不是這樣子,多形性日光疹的發作有季節性,病人不是一年四季曬太陽都會發病,而是春夏秋季會因曬太陽而長出疹子,冬天曬太陽卻沒事。台灣病人大都於3月到10月這段期間發病。
詭異的是,3月到10月間,多數的多形性日光疹病人並非每次曬太陽都會發病,病人往往能容忍短暫時間的日曬,可是連續大量時間的日曬就不行了。例如病人能容忍日常生活上下班、買菜、接送孩子等時間不長的日曬,但是假日出去遊山玩水,或於大太陽下運動、騎腳踏車、逛街,連續曬幾個鐘頭的陽光後,皮膚就發病了(圖6)。當然也有對陽光非常敏感的多形性日光疹病人,只要曬幾分鐘太陽就會發病,但較為少見。
典型接觸性皮膚炎的另一個特徵為,身體某部位皮膚接觸某種過敏原過敏後,下次身體其他地方的皮膚碰到相同的過敏原都會出現過敏反應。例如病人手臂貼膏藥過敏後,下次同樣的膏藥無論貼在腰或腳一樣都會過敏。依此理論,陽光過敏的病人應該在日曬後,曬到太陽的皮膚全部都長出疹子才是,但只有少數的多形性日光疹病人會如此。常見的是,病人發病時,不是身體每一塊曬到太陽的皮膚都會發病(圖7、8),更出人意料的是,經常曝曬陽光的臉還反而較少看到疹子。
多形性日光疹與典型的接觸性皮膚炎有一個地方,就是都屬於免疫反應的遲發型過敏反應,皮膚於碰到過敏原後,須經過幾小時或一、兩天,皮膚才會長出疹子。由於疹子間隔一段時間才出現,導致病人無法立即聯想到皮膚病與陽光過敏有關。
由上述可知,多形性日光疹雖然病因跟陽光有關,但病人會不會發病,受季節、日曬量影響,也不是所有同時曬到太陽的皮膚都會發病,還有未必會於曬太陽後馬上發病。這些特異獨行的臨床表現困惑著醫師與病人,讓醫師不容易診斷此病,也使得病人雖然發病多年,從沒想過困擾自己那麼久的皮膚病居然是曬太陽引起的。
多形性日光疹多見於青壯人口,少發生於小孩子與老年人。此病會持續多年,病人的病況可能會好好壞壞,有的能自癒。
病況輕微的多形性日光疹如不再曬到太陽,經過幾天會自行消退。對於症狀較厲害的病人,醫師可給病人外擦類固醇藥膏,嚴重的病人則須併用口服類固醇,以加速疾病痊癒。
多形性日光疹病人如要預防皮膚病發作,首重防曬。病人須注意下列事項:
1.出門戴寬邊的帽子,不要戴棒球帽,因棒球帽保護不到耳朵與脖子。
2.出門穿有領子且質地緻密的長袖衣物及長褲,手背會發病的還要戴手套,露出衣服外的皮膚須擦防曬用品。
3.由於病人大都對長波紫外線(UVA)過敏,所以防曬用品應挑能防UVA的產品。
4.UVA可穿透玻璃,所以病人在室內不要待在窗子旁邊。拉窗簾時,要留意薄的窗簾對紫外線的防護力不佳,仍可能引發疾病。
5.病人應抓出自己的皮膚至多能曬多久的陽光不發病,待在太陽下的時間不要超出自己皮膚所能忍受的極限。
6.對陽光非常敏感的病人最好不見天日,晝伏夜出。
|
圖1:長於小孩手背及手臂,以細小紅疹為表現的多形性日光疹。 圖片提供/林仲醫師 |
|
圖2:以劇癢的大顆疹子為表現的多形性日光疹。注意戴手錶處沒曬到太陽,所以沒有疹子。 圖片提供/林仲醫師 |
|
圖3:以紅腫成塊,中間夾雜著密密麻麻小水泡為表現的多形性日光疹。 圖片提供/林仲醫師 |
|
圖4:以融合成網狀的疹子為表現的多形性日光疹。 圖片提供/林仲醫師 |
|
圖5:當病人胸前沒被衣服覆蓋到的地方長出疹子時,醫師須注意病人是否對陽光過敏。 圖片提供/林仲醫師 |
|
圖6:病人平日曬太陽都好好的,可是去一趟海水浴場回來,曬到太陽的皮膚紅腫劇癢。 圖片提供/林仲醫師 |
|
圖7:病人曬太陽後,手臂紅腫發癢,但手背卻沒事。 圖片提供/林仲醫師 |
|
圖8:病人曬太陽後,手臂長出疹子,但是病人胸前皮膚一樣曬到太陽卻沒發病。 圖片提供/林仲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