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賞析】尋找人生的答案--看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2之2)◎歐宗智
刊載日期:2008-09-29
安德烈與皮埃爾在性格上有著根本的不同,安德烈意志力強,企圖心旺盛,卻缺乏溫柔與愛;皮埃爾則哲學思維強,意志力與行動能力卻很薄弱。相同的是,兩人都苦苦思索著:「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應當愛什麼?恨什麼?為什麼活著?我又是什麼人?什麼是生?什麼是死?是什麼力量在主宰一切?」安德烈離開妻子上戰場,想尋找機會讓自己不至於成為自己最痛恨的庸俗人物,他追求「偉大」的人生,但幾乎致命的重傷以及倒地那一刻所看到的浩瀚天空,讓他為之徹悟,所謂成為偉大的英雄,只不過是虛榮罷了。妻子死後,除了孩子,安德烈不再關切任何事情。直到娜塔莎重燃他的生命希望,雖然娜塔莎一度拋棄他,不過在他第二次受傷時,與愛情騙子寇楠通一起受苦,體悟到上帝「饒恕和愛」的真諦,安德烈想著:「是那種在我臨死前第一次體驗到的愛,那種面對敵人也能產生的愛。我體驗到的那種愛是心靈的本質,它無需具體的對象。我現在也體驗到這種幸福。愛他人,愛仇敵,愛一切,愛無處不在的上帝。愛一個親愛的人可以用人間的愛,但愛仇敵只能用上帝的愛。因此,當我覺得愛那個人的時候,我體驗到了極大的歡樂。」於是,以前害怕生命結束的他,如今面對死亡,竟有一種超脫塵世、輕鬆愉快的奇異感覺。
至於皮埃爾,對人生感到虛無,令他透過聲色等種種滿足,以逃避心靈清醒時帶給他的痛苦。雖然對人生沒有什麼計畫,所幸他內心善良質樸,不至於完全沉淪下去。後來,皮埃爾依靠宗教走出了虛無,共濟會的前輩告訴他:「你不快樂,那就改變生活,因為上帝在生活中。過讓自己滿意快樂的生活,就會認識上帝,因為你遵從了上帝的旨意。」但是,當他看見政治的黑暗與宗教偽善的一面,這再度使他陷於虛無之中。幸運的是,皮埃爾遇到單純善良的小老百姓││卡普能,他思想單純,個性善良,具有鮮活有勁的行動能力,博愛大眾,樂天知命的過每一天。卡普能藉由故事,道出他直覺理解的善良。卡普能喜歡一講再講這樣的故事:「有一個老翁被冤枉殺人送進牢裡,在牢裡受苦受難十年。有一天,他跟牢裡其他人講起他所受的冤屈,說完竟然有個新進來的囚徒向他下跪求饒,說:『老爹錯不了,人是我殺的,我害了你。』老爹原諒了他。這事傳出去,就有好心人想救老爹出來,可是法定程序十分費時,等赦免令下來,上帝早已先救了老爹,老爹上天堂了。」卡普能說故事時,臉上流露一種神秘的意義和莊嚴的幸福,他這種純樸、可畏的精神力量,正是皮埃爾素所欠缺的。皮埃爾體悟之後,不再死守原則、主義、教條的信念,而是在每一天平平凡凡的生活中,看見上帝的信仰。原來上帝無所不在,過去費盡力氣尋找的東西,現在發現,分明就在雙腳底下,不必一天到晚問「為什麼」,因為生活即在上帝手中,人們只須在生活中誠實面對自己,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便能夠真正理解上帝的信仰。
先是跟安德烈訂婚終而與皮埃爾結婚的娜塔莎,活潑、天真、誠懇、善良,堪稱《戰爭與和平》最吸引讀者的人物。娜塔莎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她的直覺與感性,在她的世界裡,一切事物都如此簡單易感,一輪暈月、一首歌曲都令她感動,一點點小變化便會讓她快樂起來。所以,娜塔莎的熱情與活力重新點燃安德烈生之希望,也帶給皮埃爾幸福的人生。只是,年輕的娜塔莎太容易被感動,根本無法分辨真正的愛是什麼,以致發生一場驚心動魄、險些造成終生遺憾的勾引事件,幸好她因皈依上帝而得救;加以經過時代、戰爭的淬鍊,娜塔莎的心靈得以成長,找到人生的目標,她終於認識到,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娜塔莎深深感受到安德烈對她的愛,也能夠和皮埃爾心靈交流,她不但懂得皮埃爾所說的一切,還知道他想要訴說而又無法言傳的是什麼。
(四)超越時代的永恆價值
托爾斯泰透過《戰爭與和平》的安德烈、皮埃爾和娜塔莎,尋找人生的答案,讀者可以看出,安德烈、皮埃爾和娜塔莎都是人道主義者,同時也都藉由宗教,獲得心靈的平靜。我們體會到,人道主義肯定所有人類的生命都是神聖的,具有至高無上、永恆的價值及自主地位,人人都應受到尊重,這是托爾斯泰人道思想的具現。
關於宗教,每一個人不管有無宗教信仰,對其生命都存有一種最後的預設或是所謂的「最終的關心」,並且依此假設生活,這也就是宗教思想的本質,提供了人生的基本意義和安全感。換言之,人的性格與生活行為都倚賴其內在的信念。人往往會去尋求這種被視為「永恆」的信念或真理,進而信奉某種宗教或哲學,構成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此一宗教或哲學,很自然地會有意或無意的表現在文學作品之中。《戰爭與和平》在這方面的表現,顯而易見。當然,各個主要人物端賴篤信宗教的力量而拯救了自我,不免令人疑問,這會否是作者的一廂情願?且作者如此直截了當的用力宣揚基督教信仰,讓人感覺如同「說教」或是「傳教」,難以衷心接受。
此外,小說的「尾聲」分為二部,敘述娜塔莎和皮埃爾建立美滿幸福家庭,生兒育女,娜塔莎為瑣碎家事而忙碌,成了所謂的賢妻良母,在在顯示托爾斯泰內心其實反對「婦女解放」的主張。又,如同《戰爭與和平》的釵h段落,寫人敘事時,托爾斯泰常常插入自己對歷史、哲學、道德和宗教觀點的長篇大論,或釵陵阞瑤T發揮說明主旨的作用,有時則失之冗長、龐雜。大河小說《浪淘沙》作家東方白讀完《戰爭與和平》,感想是「太多歷史重複描述及討論,讀來乏味,有事件,但沒有必然之連貫性,十分豪華但絕沒有《紅樓夢》之精密與緊湊」。「尾聲」的部分更以數萬字的篇幅,闡述作者的生活理念和史觀,以致小說結構顯得鬆散,傷害了小說創作的藝術性,可謂過猶不及。
無論如何,《戰爭與和平》的主人翁們,積極探求社會出路和人生意義,帶給讀者深刻的啟示,在在提升小說的主題意涵,無疑使作品創造了超越時代的永恆價值。(2之2)※
來源:更生日報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