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2-24 16:27:51 | 人氣1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歷史文化】 縱橫古今【大話方言】引進與發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歷史文化】 縱橫古今【大話方言】引進與發明 
 
  2008/12/24 | 作者:易中天
 
  的確,外國的詞彙一旦翻譯為中文,往往就會變成中國的東西,比如天堂和地獄就是。

天堂和地獄,就像歷史、現實一樣,是專門為了翻譯外文造出來的新詞,而且譯得滿是那麼回事。地獄是地下的監獄,天堂是天上的殿堂。地有獄,天有堂,正所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地獄是梵文Naraka的意譯,天堂則是基督教的概念。佛教不提倡天堂,而說淨土(Sukhavati),其中屬於阿彌陀佛的叫西方淨土,也叫極樂世界,也叫西天。一個人死了以後,如果能往生西方淨土,自然是幸甚至哉,然而說一個人「上了西天」,卻不是什麼好詞。這大約也是發明「西天」一詞的人始料未及的吧!

又比如魔,是梵文Mara的音譯,也譯為魔羅,意為擾亂身心、破壞好事、障礙善法者。它最早寫作磨、後來被梁武帝改為「魔」。這一改不要緊,魔王、魔鬼、魔怪紛紛出籠,建魔窟、伸魔爪、施魔法、設魔障,弄得人們頗有些難逃魔掌的感覺。可見語言這東西是有生命力的。一旦換了存在環境,就會變種,甚至生兒育女,衍生出新的詞彙來。

就說羅漢吧,原本是梵文Arhat的音譯,全文是阿羅漢,意思指斷絕了一切欲望,解脫了所有煩惱的修成正果者。羅漢比菩薩要低一等,因此人數很多,沒有八百,也有五百,一排一排地坐在寺廟裡,當然是「羅漢」(羅列的漢子)了。

在中國人的眼裡,他們既然解脫了一切煩惱,自然應該是一臉的福相,胖墩墩的。於是那些胖墩墩的人或東西,便也被稱作羅漢,比如羅漢豆或羅漢肚。羅漢豆就是蠶豆,羅漢肚則是發福之人的腹部,也叫將軍肚或老闆肚。其實叫將軍肚是不對的,將軍們如果一個個都腆著個大肚皮,怎麼打仗?叫老闆肚也有問題,現在大老闆都懂得養身和健美了,挺著肚子的是小老闆。叫羅漢肚就更不對興,出家人四大皆空,清心寡欲,怎麼會吃出個大肚皮來。也許叫宰相肚還合適,「將軍額上跑馬,宰相肚裡撐船」,宰相的肚子應該是很大的,只可惜能當宰相的人又太少。

能當宰相的人少,能坐「出租車」的人多。出租車在台灣叫「計程車」,在香港和廣州叫「的士」。的士是 taxi 的音譯,公共汽車(bus)則叫巴士。如果這公共汽車是小型,就叫「小巴」。但 minibus 叫小巴,miniskirt(超短裙)卻不叫「小裙」,而叫「迷你裙」。迷你,是 mini的音譯;裙,則是 skirt 的意譯。這也是港用粵語的翻譯。粵人、港人翻譯外文,喜歡音譯,更喜歡音意雙佳。「迷你裙」就是。事實上女孩子穿上這種超短裙,確實比較性感,也多少有點「迷你」的味道。可惜並非所有小型的東西都性感,「迷你」一詞的使用範圍也就有限,比如 minibus 就只能叫小巴,不能叫「迷你巴」。

小巴和中巴都是麵包車。麵包車其實是旅行車,只因為外形像隻長方形的麵包,便被叫做麵包車。麵包車如果用來做公共汽車,當然得叫「巴」。如果用來做出租車,就不能叫「巴」了,只能叫「的」,北京人管它叫「麵的」,暱稱「小麵」。

北京人的另一項發明是「板的」。「板的」其實就是平板三輪車,拉這車的則叫「板兒爺」。北京人愛用「爺」這個字,因此有錢的叫「款爺」,能說的叫「侃爺」,拉板車的當然就「板兒爺」了。

其實板兒爺並不是什麼「爺」,正如「網蟲」並不是什麼「蟲」,網蟲就是迷戀網路的人。北京人管著迷的人叫「蟲」(比如「書蟲」)。整天想著上網,一上去就不肯下來的當然是「網蟲」。於是,一個外來的「網絡」加一個本地的「蟲」,就構成了「網蟲」。這就像一個外來的「的士」加一個本地的「板車」就構成了「板的」一樣,都是北京人創造的當代方言。

北京人創造了「麵的」和「板的」,武漢人和成都人則發明了「麻的」。「麻的」其實就是三輪車。因為在武漢,駕三輪車的多為喝酒七斤八斤不醉的漢子,俗稱「酒麻木」,因此他們駕駛的三輪車如果出租,便叫「麻的」。

其實最愛搞「組裝」的還是粵語方言區中人(主要是廣州人和香港人)。粵人引進外來詞彙有兩個特點,一是喜歡音譯,二是喜歡組裝。比方說,內地人很少會將奶酪(cheese)叫「芝士」、把奶油(cream)叫「忌廉」、把烤麵包(toast)叫「多士」,廣州人和香港人就會。他們也管足球、籃球、排球一類的球(ball)叫「波」。於是,打球便叫打波,看球便叫睇波,球王便叫波霸,而球衣則叫波恤。恤,是shirt的音譯,意思是襯衣和襯衣一類的東西,也叫恤衫。波恤既然是「打波」時穿的「恤衫」,也就是運動衣了。

把運動衣叫做波恤,是粵語方言區獨有的叫法。後來流行到了全國的是T恤,T恤就是短衫。實際上外語一旦用方言來翻譯,那譯名便會五花八門。比如toffee(奶油糖),廣州話叫「拖肥」,上海話卻叫「太妃」(太妃糖);butter,廣州話用意譯,稱為「牛油」,上海話卻用音譯,稱作「白脫」。看來,外語登陸的地方不一樣,譯成的中文也不同,因此,我們還要來討論一下外語與方言。
 
 

 

來源:人間福報
+++++++++++++++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