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2-05 21:03:29 | 人氣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曆法淵源】太陽、月亮韻律 對人類文化的意義──陰陽合曆(黃曆、夏曆、農曆)(4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曆法淵源】太陽、月亮韻律 對人類文化的意義──陰陽合曆(黃曆、夏曆、農曆)(4-2) 
 
  2009/2/3 | 作者:馬叔禮
 
  我們中國是用什麼曆呢?是陰陽合曆。意思是有地球繞太陽的軌道,也有月亮繞地球的軌道;也稱黃曆,因為中國是自黃帝啟用此曆法;又稱夏曆,因為夏朝以元月為一年之正月(商朝,以十二月為正月。周朝以十一月為正月),而今我們依夏朝的慣例,故稱之。

陰曆陽曆,如果都用幾月幾日,一方面數字易混亂,一方面無法顯示太陽對動、植物的影響力,故中國曆法,陽曆採用節氣,陰曆採用日期。如節氣中大家熟悉的「清明」節,在每年陽曆的四月四日或五日。為何有一天的差異?因為地球繞太陽一周,圓周是三百六十度,而日期是三百六十五日餘,故一度不完全等於一日,有些微差之故。

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地球繞太陽一圈三百六十度,除以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節氣佔十五度。故五日一候,三候一節,六候一氣。如立春為節,雨水為氣。驚蟄為節,春分為氣。「時候」、「氣候」、「節氣」之名,便由此而來。

二十四節氣中,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就是站立,站立在春天的起跑點上,要「進入」春天了。立夏,就是要進入夏天了……有兩分:春分與秋分;兩至:夏至與冬至。春分、秋分,是一年當中,太陽剛好直射在地球的中線赤道上,此日白天與晚上一樣長短。「夏至」就是夏天到了極致,此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日最常,夜最短的一天。「冬至」剛好相反,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對北半球而言,白日最短,夜晚最長。

二十四節氣,南北半球,剛好相反。北是小暑、大暑,南則是小寒、大寒。冬至之前,是小雪、大雪,之後是小寒、大寒。因為下雪時,天氣並不是最冷的,而化雪時,要吸收空氣中的溫度,雪才化得掉,故稱小寒、大寒。

宋人楊萬里,在大雪之日,以〈絕望〉為題,吟道:「月是小春春未生,節名大雪雪何曾。夕陽不管西山暗,只照東山八九稜。」他奇怪節氣是「大雪」,卻無半片雪飄呢!

小寒、大寒,是冬天最後的節氣,小暑、大暑,是夏天最後的節氣,也是一年中最冷與最熱的時候。太陽移動軌道,最直接影響地球上動、植物生長的起伏變化,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古代絕大多數人是農民,節氣關係著農業生產,故黃曆又稱「農曆」。

如「立春」之後是「雨水」,此雨水多半是去年冬天冰雪融化的雪水,春天來了,農人要趁地氣上升時耕種。冬天冰雪的厚薄,關係著來年春耕的用水足與不足,也關係著蟲害。若是雪厚,則地底下冬眠的蟲與卵會被凍死。莊稼水足,又少蟲害,必然豐收。故民間的農諺說:「江南三尺雪,人道十年豐」,或「瑞雪兆豐年」,說的都是這個道理。

「雨水」後是「驚蟄」,蟄字是「執」「虫」的會意字。執是僵執,固執的意思。入冬後,許多蟲類會冬眠,如蛇之類。到春天被「春雷」驚醒,冰雪融化,泥土鬆軟,蟲類便爬出地面來覓食了,故「驚蟄」有個「驚」字。再過來的節氣是清明、穀雨,五穀都在下種、插秧,自然要雨水滋潤。

五月節氣是芒種、夏至。「芒」是「←」與「亡」的會意。人亡是人消失了,也就是人生的末端。草(←)的末端有「種」的,是稻與麥。種字,是「禾」「重」會意兼形聲。重,一方面是重量,一方面是性質。自然界陰陽現象,輕清之氣為陽,往上升,上浮為天

;重濁之氣,為陰,往下降,收斂為地。植物之理亦然,種子的物性,有重濁之氣,自然會慢慢潛入地中,故「種」字,是「禾」「重」會意而成。(四之二)
 


來源:人間福報
+++++++++++++++++++++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