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窗下思潮】岱宗夫如何?--泰山風景
2009/3/16 | 作者:岑逸飛
杜甫有首名詩《望嶽》,是千古絕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筆者自幼讀唐詩已記得很熟。詩中的「岱宗」,即是號稱「天下第一名山」的泰山,又名岱宗、岱山或東嶽,與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合稱為「五嶽」。
根據神話,開天闢地的盤古死後,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古泰山被封為「五嶽之首」,所以有「五嶽獨尊」稱譽。
山高叫「嶽」,而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跨越泰安和濟南兩市,盤臥方圓四百多平方公里。泰山名氣很大,文化內涵很深,歷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臨遊覽,留下眾多賦詩題詞。幾千年來,泰山的自然景觀,融入帝王封禪、詩文渲染、工匠藝術及科學考察,構成泰山獨特的風景。
再看杜甫《望嶽》一詩,是杜甫二十五歲時所作,寫出泰山的壯觀,同時也表達其淩雲之志。「岱宗夫如何?」意思是泰山到底是何模樣呢?「齊魯青未了」,指走遍齊魯大地,一片青翠,只見巍然挺立的泰山。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評論這五個字時說「已盡泰山」,因泰山的雄闊英姿躍然紙上。
泰山的山體高大,形象雄偉。其主峰突兀,山巒疊起,氣勢非凡,蘊藏著奇、險、秀、幽、奧、曠等特點。大自然似乎對泰山情有獨鍾,把神奇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邊亮,一邊暗,就好像一邊是黃昏,一邊是晨曉。「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這兩句體現出杜甫用語煉字精雕奇峭,一個「鍾」字刻劃美的集中,一個「割」字,道出山前山後陰陽對比,詩中有畫。
而當杜甫登山,來一個細望,山間雲氣漸生,層層疊疊,而「蕩胸生層雲」,詩人心胸激蕩起伏。「決眥入歸鳥」,即睜大眼睛,舒展目力,追羨那飛入山間的歸鳥。前一句顯出詩人襟懷浩蕩,後一句則顯出眼界空闊,神思隨鳥兒一起飛翔,寫景之中,有詩人的不盡之意及神往之情。
登遊泰山,主要分為中、西兩路。中路是傳統的登山盤路,自泰山門戶岱宗坊開始,至中天門與西路匯合,再經十八盤直達岱頂,全程九公里,石階六千多。年輕人如有時間,應走此路。年紀大的可乘車走西路的盤山公路,直達中天門西側鳳凰嶺的泰山索道站,再乘客運索道直上南天門西側的月觀峰。
年輕人不乘坐索道而走十八盤道的,這十八盤道共有三個十八盤,俗稱「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全長一公里,垂直高度四百公尺,有一千六百多級石階,稱為「天門雲梯」,是登泰山最艱險之處。而雄峙於泰山十八盤頂端的是南天門,建於元代的至元元年,門為城樓式建築,門上有「摩空閣」,重簷歇山頂,石刻門聯是︰「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蹟,階崇萬級俯臨千障奇觀」。身置南天門,不禁使人想起李白登臨此地的讚嘆︰「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此時最佳的心情表達,是一聲長嘯!
從南天門再登上大觀峰,其摩崖碑更是不容錯過。摩崖上有眾多碑刻,最著名的《紀泰山銘》,是唐玄宗李隆基在泰山封禪盛典時親自撰寫,刻在泰山崖壁上,全文一千餘字,以工整的八分書鐫刻,字體俊雄飛動,是書法藝術的珍品。全碑氣象宏偉,非尋常碑刻可比。
泰山的極頂是玉皇頂,又名「天柱峰」,因上建玉皇廟,故稱玉皇頂,是古代帝王封禪之處。身處玉皇頂上,可觀賞「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等奇觀,或可賞覽周遭的壯觀氣勢,看萬峰拱岱,飄然若仙,更可體會漢武帝八次登山,何故讚嘆泰山是「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
這首《望嶽》詩,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由遠而近,時間從朝到暮,全詩結構,清代仇兆鼇《杜詩詳注.卷一》分析說:「詩用四層寫意。首聯遠望之色,次聯近望之勢,三聯細望之景,末聯極望之情。」
所謂「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極望」,那個「會」字,是唐人口語,意思是「一定要」,一定要登上絕頂,而杜甫心境,也許如《孟子‧盡心上》稱「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相信這也是當時這個青年詩人的自我期許,展示其雄心和氣概。
來源:人間福報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