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窗下思潮》中原文化
2009/6/8 | 作者:岑逸飛
成語「逐鹿中原」何解?金庸的武俠小說《鹿鼎記》提到,這裡的「鹿」指的是天下人民,因為鹿雖是龐然大物,性子卻甚溫和,象徵天下老百姓眾多卻溫順善良。
但小說家之言,不可盡信。較權威的典故,是《史記‧淮陰侯傳列傳》所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逐」是追趕。但追趕的何故是鹿,不是羊或豬?又想起另一成語:「鹿死誰手」,古人認為,鹿是狩獵的目標,也常以「鹿」引申指帝位或政權。「鹿死誰手」可比喻爭奪帝位或天下;「逐鹿中原」則指秦失帝位,群雄並起,所爭奪的「中原」,長期為中國的政治中心,故在此同樣是比喻天下了。
那麼中國歷史上所說的「中原」,其實有什麼涵義呢?
「中原」的「中」,在古文字有多種的寫法,其涵義可解作中心、正中、中央、中間、一切之中,以及「射中」的「中」。至於「中原」的「原」,本義是「有水湧出」,即「源泉」之義,後來人們以「源」字代替原來的「原」字,而將「原」字引申為高平或廣平的高地。
若單純從字面看,「中原」應指正中地帶的高大而廣闊的平原,但也有廣義及狹義之分。廣義的「中原」,是相對整個世界而言,「中原」便變成「天下」;狹義的「中原」,是相對整個中國而言,古人叫「九州」,而九州的中心,便是「豫州」,即現今以河南省為中心的豫中平原。
談中原,還可以三分法:大概念、中概念、小概念。
大概念是最廣的涵義,「中原」就是中國,或是相對於邊疆地區的對應區域,即中土;小概念是最狹義,僅指河南省;而中概念講「中原」最好,指的是黃河的中下游地區,包括河南和陝西關中一帶、山西和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江蘇西北部以及安徽和湖北的北部部分地區,其地域遼闊,境內江河縱橫,既有豐富物產,兼有戰略地位,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這片中原地域,在史前時期已是文化薈萃之地,出現過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是中華文明最早的起源地。
又據傳說,黃帝在這裡創立治國理政雛形。從夏朝到北宋亡國這三千二百年間,中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中國歷代的帝王先後有二百多位建都或遷都中原。
中原地域更孕育中國的神話文化,如女媧造人、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等都源於此地,而傳說中或史冊有載的如伏羲教人結網捕魚、神農教人播種、大禹治水有功等,都發生在這裡,可見其地富庶,適宜發展農耕文化。
除了農業興盛,中原也是商業發源地,今日所稱的「商人」,名稱源自古時在中原地域的商族首領王亥,是他發明用牛車拉貨物,趕著牛羊到各部落交易,成為「商人」始祖。此後這地區多的是傑出商人,例如孔子弟子子貢做了儒商;而春秋戰國時的范蠡,原籍河南,後來做了經商致富的著名商人陶朱公。
再看宋代的開封,人口達一百五十萬,相比於當時的英國倫敦只有約五萬人,可說是個國際大都市。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便畫出當時商業繁榮的情景。
此外,中原也是科技之鄉。商朝時這裡的青銅冶煉技術發達,出土於河南安陽的武官村,供王室祭祀之用的司母戊大方鼎,便是商朝青銅器代表作,也是迄今出土最大的青銅器。至於冶鐵技術,在三門峽出土西周時的銅柄鐵劍,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歷史,被譽為「中華第一劍」。
在天文學方面,中原地域的成就也顯著。最觸目是東漢時張衡創立「渾天說」,又發明「水運渾象」和「地動儀」。另外唐代高僧一行,發明自動報時器。
在中醫藥文化方面,也是形成於中原,傳說中的人物,如伏羲「制九針」、神農「嘗百草」,黃帝和大臣岐伯、雷公等討論藥理。至於經典中醫著作《黃帝內經》,問世於戰國秦漢時期;東漢中原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確立辨證療治原則;而成書於東漢洛陽的《神農本草論》,又是中醫學理論的代表作。
也許是地靈人傑吧,中原地域,歷代人才輩出,中華前一百個姓氏中,有八十一個源自中原,且多是大姓,如「李王張劉,陳林鄭黃」等。歷史上中原名人輩出,如政治家有周公,思想家有孔子、老子、墨子、韓非子,兵家有姜太公,文字專家有許慎,詩人有杜甫、白居易、李賀、李商隱、韓愈等,畫家有吳道子,宗教家有玄奘,以至膾炙人口的英雄如抗金名將岳飛、替父從軍的花木蘭等。
中華文化的源頭來自中原,又因其海納百川,從文化層面看中原,它已不純粹是個「地域」概念,而是具有象徵性涵義。
文化意義的中原,已是中華文化的代名詞。其特色是開放通達、兼容並蓄,人們對它有各種各樣的寄託,現實的、精神的、理想的、情感的,令人既有思戀又嚮往。(《讀者文摘》六月號)
來源:人間福報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