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8-13 18:14:47 | 人氣7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藝文賞析】感時篇/真能「相逢一笑泯恩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感時篇/真能「相逢一笑泯恩仇」?

──魯迅到齋藤,廖承志到蔣經國,八十年間多少事

文學永恆,政治虛幻,文學家往往低眼看政客。但文學有時卻藉助政治力量,得以廣為傳誦。

譬如,「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不過是魯迅記事詩中的兩句,本未必有多少人知道,但一經廖承志引用到給蔣經國的信中,立即在兩岸成為經典名句。

1982年七月,蔣經國在悼念父親老蔣總統的文章中寫到:「切望父靈能回到家園與先人同在。」對岸「對台小組」副組長廖承志馬上寫信來:「人到高年,愈加懷舊,如弟方便,余當束裝就道,前往台北探望,並面聆諸長輩教益。『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遙望南天,不禁神馳。」廖承志的父親廖仲愷,與蔣介石一同追隨國父革命,雙方本有通家之好。廖承志攀世交,稱蔣經國為弟。

緣於日本在華醫生西村真琴,1932年「一‧二八」戰役後在上海閘北區三義里救出一隻鴿子,攜回日本飼養,後鴿死,西村建「三義塔」以葬之,並向友人徵求題詠。曾留學日本的魯迅,1933年以〈題三義塔〉詩報之:

奔霆飛焰殲人子,
敗井頹垣剩餓鳩
偶值大心離火宅,
終遺高塔念瀛洲
精禽夢覺仍銜石,
鬥士誠堅共抗流
度盡劫波兄弟在,
相逢一笑泯恩仇

「劫波」是梵語,印度神話中稱一晝夜為一個劫波,相當於人間43億3200萬年。

魯迅於1936年逝世,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所受的苦難與犧牲,為人類歷史所少見。抗戰勝利,南京的國民政府以及中共建國後的北京政府,先後各與日本簽訂和約,受限於國際環境,都未要求賠償。而日本藉美國之助迅速復興,對中國不僅沒有善意的回報,且從未為挑起戰爭認真道歉,否認南京大屠殺,竄改教科書,侵占釣魚台,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不對慰安婦給予賠償。

不僅此也,日本尤念念不忘台灣這塊「領土」,除利用親日的舊時皇民,三不五時稱頌日本五十年的「德政」外,更不放棄任何機會貶抑中華民國對台灣的主權。日本駐台代表齋藤正樹,不久前公開重提「台灣地位未定論」,外交部抗議,外長歐鴻鍊拒不接見,齋藤後求見國安會祕書長蘇起,又終於隨同訪華的前眾議員玉澤德一郎到總統府見了馬英九總統。但那又怎樣呢?他們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嗎?

從魯迅到西村,從蘇起到齋藤,將近八十年歲月過去了。南京政府的中國陷於戰後的疲困固無論矣,北京政府的中國雖說「大國崛起」,但較諸日本仍屬落後。國交的平等,建立在實力的平等上。兩岸中國人如果爭氣,都應早明此義。

日本從未「認罪」,所以無從「協商」。「相逢一笑泯恩仇」云云,教中國人怎麼「笑」得出來?

不要說中日之間,就是兩岸之間,蔣經國當年就沒給廖承志回信,現在雙方雖然交往日趨頻繁,但對抗未解,隔閡仍在,能否「一笑泯恩仇」,還要看笑臉背後有多少真誠吧!

【2009/08/13 聯合報】@ http://udn.com/

+++++++++++++++++++++++++

台長: 落葉之楓
人氣(7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藝文賞析 |
此分類下一篇:【藝文賞析】行草系列/行草到狂草
此分類上一篇:【藝文賞析】最短篇/夢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