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0-07 20:23:04 | 人氣1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談今說古》蘇軾 坦然面對經濟危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談今說古》蘇軾 坦然面對經濟危機 
 
  2009/10/7 | 作者:戴永夏
 
  面對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總統羅斯福有言:「最大的恐懼是恐懼本身。」這話不假,面對經濟危機,貴在坦然。誰最坦然?我推蘇軾。

北宋元豐三年(西元一○八○),大文學家蘇軾剛從「烏台詩案」的文字獄中死裡逃生,便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這「團練副使」只不過是個空頭官銜,其實際身分是由地方政府代為看管的「犯官」。這樣的「犯官」既無實權,也無俸祿,只有一份微薄的實物配給。所以他到黃州後,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的花費便成了問題。但這難不倒樂天達觀的蘇軾。他在〈答秦太虛書〉中寫道:

初到黃,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梁上。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叉。仍用大竹筒別貯用不盡著,以待賓客。

錢少,他就「痛自節儉」,每月初一這天他便從積蓄中取四千五百錢,等分為三十串,掛在屋梁上,每天用錢時就用畫叉挑下一串來,再把畫叉藏起來。這樣每天的用度不得超過一百五十錢,剩下的就放進一個大竹筒裡,用來招待客人。即使這樣節儉過日子,蘇軾依然過得有滋有味。

比花錢更重要的,是一家人的吃飯問題。糧食不夠,就自己耕種。經多方申請,蘇軾弄到五十畝廢棄坡地。於是他脫下長衫,穿上短衣,帶領全家人開荒種地,開展「大生產運動」。

對一個沒幹過農活的士大夫來說,勞動是件很失身分、很艱苦的事,「墾辟之勞,筋力殆盡」;但蘇軾卻能放下架子,躬耕田畝,「累病快樂著」,從收穫中得到樂趣。「犁鋤忙碌閒愁少,稻穀豐肥穢草稀。小郡誰言無意趣,雲心月性不相違。」正是他勞動愉悅心境的真實寫照。

儘管如此,蘇軾的日子過得還是挺緊。他便繼續在節約上大做文章。他寫了一篇〈節飲食說〉的小文,貼在自家牆上,讓家人監督。其文曰:

東坡居士自今以往,早晚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有招我者,預以此告之。主人不從而過是,乃止。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日省費以養財……

他告訴家人,從今以後,每頓飯只飲一杯酒,吃一個葷菜。若有貴客來訪,設盛宴招待,也不超過三個葷菜,而且只能少不能多。如果別人請他吃飯,也先告訴人家,不要超過這個標準。若人家不答應,就不去赴宴。他認為這樣做一可安分養福氣,二可寬胃養神氣,三可省錢養財氣。

為了讓苦日子過出點味道來,蘇軾又從古人那裡學到一種「晚食以當肉」的進食方法:

早寢晚起,又不知所謂禍福果安在哉!偶讀《戰國策》,見處士顏鐲之語:「晚食以當肉」,欣然而笑。若鐲者,可謂巧於居貧者也。菜羹菽黍,差飢而食,其味與八珍等……美惡在我,何與於物!(〈答畢仲舉書〉)

所謂「晚食以當肉」,就是在飢餓的時候再進食,這樣即使粗劣的食物,吃起來也像吃肉一樣香。蘇軾很推崇這種進食法,將此當成自己「巧於居貧」的方法之一,認為外物的好壞全在於自己主觀上的感受。

他就是這樣,從苦境中尋找樂趣,在逆境中求得解脫,將淒苦化為愉悅,把抵牾融為和諧,樂觀地對待各種困難,從容地度過「經濟危機」。他的這種不懼危難、達觀自適的人生態度,在他的〈定風波〉一詞中得到了很好表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蓑煙雨任平生」、「人間有味是清歡」(〈浣溪沙〉詞)。這就是蘇軾在「經濟危機」面前表現出來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坦然態度。
 

 


來源:人間福報
+++++++++++++++++++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