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窗下思潮》刀 為百兵之帥
2009/11/16 | 作者:岑逸飛
談起刀,令人想起其粗獷豪放、剛烈威武的形象。使刀之人被稱為「刀客」,突顯其個性勇猛。
清末戊戌變法被處決的譚嗣同,其〈獄中題壁〉詩有云:「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種慷慨就義的橫刀精神,可直追橫空出世、莽然浩壯的崑崙山了。
「望門投止思張儉」,暗示變法的康有為、梁啟超能找到安身之所而逃過大難,典出東漢時督郵張儉,與宦官結仇被迫要逃亡,時人慕其名,肯冒風險收容他的人不計其數。
「忍死須臾待杜根」,是自比東漢時,要求臨政的鄧太后還政於皇帝的郎中杜根。話說鄧太后命人殺死杜根,但杜根裝死三天後逃走。此句意為作者如杜根般「忍死」待復出。
至於「去留肝膽兩崑崙」有幾種說法,而梁啟超說「兩崑崙」指康有為和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歷史上確有其人,據說譚嗣同曾師從他學習崑崙派武術。邵氏也曾拍過電影《大刀王五》。有指王五的刀法純熟,用的是一把環柄大刀,刀身寬厚,剛勁簡銳,威力無窮。但若拿著刀,騎著馬,在沙場馳騁,又是另一種風采。
毛澤東在長征時寫彭德懷:「山高路險溝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描繪了彭大元帥的膽識。
「橫刀立馬」的彭德懷,在圖片上看,用的是長柄大刀。但我又想起清末「鑑湖女俠」秋瑾,她寫了一首七絕〈對酒〉詩:「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究竟她要買的寶刀是什麼刀?
女性用的多是短刀,形同匕首,有利近身作戰或行刺。至於普通單刀,刃長一公尺左右,利於步戰。最常見的則是戰場的士兵,一手拿盾,一手拿刀。
事實上,各種兵器中,如刀槍劍戟,刀居第一,號稱「百兵之帥」。這本是遠古最早的生活用具之一,最初是石刀,用來砍削之器,用於捕獵和切割獸肉,其後則用於宰殺牛羊、防身自衛。
商代時的刀是銅刀,長度很短,相當於如今的西瓜刀,因重量較沉,靈活性比不上短劍,故西周時棄刀用劍,其後始出現青銅大刀,柄短刀長,刀脊厚實,刀刃鋒利。
秦漢時因鋼鐵問世,改善了刀的製作工藝,並有戰刀與佩刀之分。漢朝時,自天子至百官無不佩刀,被視為尊貴地位的象徵。
東漢時對這些佩刀的外形和裝飾都有嚴格規定,外形精緻美觀,刀身雕上花紋,刀環鑄成各種鳥獸圖案。
隋唐製刀,採用先進的「灌鋼法」代替「百煉法」,煉出更堅韌鋒利的刀。
唐代西鄙人寫的五絕詩〈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這裡的哥舒指哥舒翰,是唐玄宗的大將、突厥族哥舒部的後裔。此詩大意是:哥舒翰帶刀夜巡邊防,令敵軍胡騎只能遠遠窺探,不敢輕舉妄動。
哥舒的刀究竟是什麼刀?相信是當時最流行的「唐大刀」,對後來的日本武士刀有深遠影響。但有說唐刀不是正宗唐貨,其原產地是哥舒翰老家突厥,唐刀是突厥刀的摹本。不過史家對此尚有爭議。
宋代令人津津樂道的是復興了的長刀,並創立所謂「刀八色」,為人耳熟能詳的,有偃月刀、眉尖刀、鳳嘴刀等。
倒是腰刀是在明代流行,因明代名將戚繼光重視腰刀製作,使之成為軍隊的主要短兵器。
到清代,除腰刀外,更有滾背雙刀、雙手帶刀、背刀、窩刀、鴛鴦刀等。
宋代的刀,最令人神往的,大概是《水滸傳》裡描述青面獸楊志賣刀,是其祖傳寶刀。據說一能砍銅剁鐵,刀口不捲;二能吹毛得過,若把幾根頭髮,望刀口上只一吹,齊齊斬斷;三是殺人刀上沒血。
但楊志的寶刀固然鋒利,若論美觀,就及不上《三國演義》裡寫王允所藏的一把七星寶刀。刀長尺餘,以七寶嵌飾,雍容華貴之極,曹操想用它來刺殺董卓,一展其鋒芒,卻因差點被董卓發覺,急中生智,將寶刀獻給了董卓作為禮物。
小說中的寶刀,當然不能漏提金庸寫的《倚天屠龍記》,所謂:「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這屠龍刀,稱為「武林至尊」,倒不在寶刀本身,而在刀中所藏、授以臨敵兵法的《武穆遺書》。
若論刀的神采,屠龍刀就及不上古龍筆下的「小李飛刀」,刀長三寸七分,只用一般尋常銅鐵鑄造,在《多情劍客無情劍》中,是李尋歡的武器,其飛刀一出手,絕不落空。
古龍寫刀寫得出神入化,筆下的魔刀用於精神分析,快刀見凌厲技巧,而飛刀則有俠義精神。只是在人們心目中,小李飛刀的俠義,終究及不上關二哥(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此刀在《三國演義》裡,斬顏良、誅文醜,出盡風頭,卻畢竟是小說家者言,因為據正史記載,關羽用的是矛,而不是刀,他的佩刀也只是短柄的環首刀。
事實上,青龍偃月刀一般重三、四十斤,也有重達百斤的,不宜用於戰陣,只宜用於練習,但它在刀的文化中,正好代表了關二哥的義薄雲天、凜凜雄風。
(《讀者文摘》十一月號)
來源:人間福報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