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2-21 18:46:58 | 人氣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學術領域》道欲通方而業須專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學術領域》道欲通方而業須專一 
 
  2009/12/21 | 作者:劉芝慶
 
  理想上,文史哲固然不分家,但一般大學裡受科系分類影響,「分家」已經是事實,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各有其專業必修。循此而下,出現某系的指定讀物。

當然,作為現代學科的入門書或是參考書,是很好的,也沒問題,問題若是過於注重分類,往往會各自形成高牆,彷彿互不相干,你讀你的,我念我的,說「黨同伐異」未免言重,但「畫地自限」卻是事實,彷若一越界就是不務正業。可是這種分類合理嗎?今天你是賣漢堡的,難道就不能吃油條?

所以重點根本不在何系何校,而是你對某領域的接觸深淺。舉例來說,研究宋明理學的,陳來的《宋明理學》該讀,牟宗三的《心體與性體》也要參考,余英時的《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難道就不該讀?所以問題根本不在什麼中文系或歷史系,而是你研究某個領域、題目,就該以此為出發點,廣泛而深入地接觸。

因此,你研究某個領域,固然是「專」,但在此領域的廣納百川、放寬眼界,這就是「博」了。博與專,不必非對立不可。 

固然,為學必有其專,有其著力點、基本面,這是「入手處」,就好像要進一個大房子,儘管門戶各異,但始終只能選擇一個門面,可是下手著眼之時,整個視野與胸襟卻是開闊的,由某扇門進入,也不妨礙心中整個房子的形象。

當然,入手不同,形象亦異,但因為你擁有的是整體形象,所思所想,無不以此為歸趨,在此之下,對小問題可以深研、可以窮追,問題之間可以連繫、可以會合,但不會被問題限制。

因此,由博反約,既有其通,亦有其專,這不是說什麼都精、什麼都行、什麼都來,畢竟太多「什麼」,往往等於「什麼都不是」,此非真通,乃偽通、假通,真正的通,是格局的通、境界的通,循此而往,正能帶動知識的會通,但也非學科之通,而是眼界度量,是豁蒙知達,通會之際,大功告成。

當然,精而深、深而窄是一種趨勢,研究者先立一個題目、一個範圍,然後找資料讀論著想構思,研閱窮照,由此而成某個小領域的專家,這種作法當然不賴,但也別忘了,泛觀博覽而由博反約、保持對知識的熱情,也是一條很不錯的路,陸象山說:「大世界不享,卻占個小蹊小徑子;大人不做,卻要為小兒態,可惜!」

大前研一在《力用中國》裡曾提到,現代的企業不能像以前那樣各方通吃,愈想通的結果就是愈不通。因此,往專業發展,認清自己的專業,不要盲目擴充,要有自己的特色、品牌跟風格才是正道,先立下專業基礎再往旁衍發展。

這種告誡,似乎表明學術研究與企業有其相似處。換言之,找到自己力之所及、性之所近的範圍,然後以此擴充,畢竟大家學力、經歷不同,都有屬於自己興趣跟專長,但力求專精之餘,還是要通。因其推微而知著,由偏以得全,藉用梁啟超用過的名詞,就叫「以收縮為擴充」。反之亦然,讀了再多的書,終究還是要回到自己本身、尋找自己的思考基礎,由博反約,然後安身立命、出新解於陳編,這就是「以擴充為收縮」。

章學誠說「道欲通方而業須專一」,在通方與專一之間,我們都應該好好找尋其間平衡點吧! 
 

 


來源:人間福報
+++++++++++++++++++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