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賞析】感恩集/抱抱「小孩」
2010/03/01
【聯合報╱文李恩(台北藝術大學)】
圖/吳怡欣
在一所眷村小學裡教了三十一年,母親退休了。
「小孩。」母親總是這樣喊她的學生,即使是最頑劣最不聽話的也一樣,她會說:「小孩,來,把手伸出來。」而那名做錯事的學生也會放下性情中可能隨時暴躁起來的衝動,把手擺在細竹條底下。
她的學生長大後不管是高權在握或者行走黑幫,遇見母親時臉上的笑容和懷念之情總是一瞬間就表露無遺,彷彿不似在社會中翻滾過,真摯得像一個沒有一點遮掩的撒嬌的孩子。
單親家庭可憐兒
最後並沒有變壞
一個禮拜前母親接到了一通電話,是她幾年前教中年級時班上的一名學生。他打來告訴我母親,他國中畢業了,準備念夜間部半工半讀。他說他沒有變壞。
他叫小傑,曾經是母親口中的「可憐的孩子」。
單親家庭,父親沒有工作又有暴力傾向,母親被打跑了,全家的生計只靠奶奶的小麵攤。小傑長得瘦黑,脾氣暴躁,幾乎每節下課都會惹出麻煩,常破壞班上的秩序和氣氛,同學們也不喜歡和他分在同組或者玩在一起。
母親在她的教書生涯裡對這樣的學生並不陌生。她把小傑的座位擺在講桌邊,特別注意他上課的狀況,有任何一點好的表現就大力表揚。天氣冷了,發現他制服裡只有件單薄的短袖,便把他私下叫到導師座位旁,從抽屜裡拿衛生衣和高領毛衣給他。而小傑仍然上學遲到,常和同學打架起爭執,作業也老是沒寫完。
十二月的某一天,小傑到了早上第三節課都還沒來學校,打電話到家裡也沒有人接,母親請人去小傑妹妹的班上問。他妹妹說哥哥昨天晚上被爸爸打了一頓,逃家了沒有回來。問為什麼被爸爸打,說是因為偷了奶奶麵攤的錢然後跑去網咖。
下午小傑的奶奶就拽著孫子來了,七十多歲的老人邊走邊和八歲的小孩在嚷嚷。奶奶要小傑為遲到向我母親認錯,小傑不肯還頂嘴,奶奶當場打了他一個耳光,開始跟我母親抱怨這孩子有多惡劣,講講又哭了起來:「沒有媽媽疼啦,爸爸會打人,就跟著有樣學樣……」
以後每天放學後
過來讓老師抱抱
母親從小傑的奶奶口中得知,小傑的父親常喝了酒後,就把兩個小孩關在房間裡斥責謾罵,甚至不准他們寫功課,因為覺得小孩子念太多書也沒有什麼用。
小傑的母親有時候會跑來學校看他們,拿一大袋的食物給兄妹兩人,隔天被父親發現後又是一陣毒打,甚至把家裡的電話線拆了不讓他們有機會打給媽媽。臨走前奶奶告訴我母親:「小傑這輩子可憐啦!現在就這樣不聽話,長大一定會做壞事。」母親告訴她:「不要老是兇他罵他,小孩子沒有媽媽疼也沒有爸爸疼,全家能對他好的人只有你了。」
一天放學,母親把小傑單獨留下來。「小孩,來,你告訴老師,你希望老師怎麼做?老師怎麼樣做你才會覺得快樂,願意更聽話?」小傑只是低頭。
「你希望老師常常稱讚你而不是兇你,對不對?」
「對。」小傑回答。
「那你告訴老師,我還可以怎麼幫你,你才會懂得控制自己,不再搗亂?」
母親那陣子的確感到無力。使不上力是事實,一個老師所能給學生的一切,依然抵擋不住這學生家裡環境帶給他的影響。母親和輔導室討論後,把小傑經常受到家暴的事向社會局通報,甚至親自到小傑的家裡找他父親,然而得到的只是一位坐在家門口喝酒的落魄男子幾句嘲諷的話。
小傑沒有回應我母親的問題,低著頭看著鞋子。教室裡很安靜。
「小孩,過來給我抱一下。」小傑遲疑了一下,緩緩的趨身向前。
在抱著小傑並感受到他身體緊張和不習慣的那瞬間,母親做了一個小小的決定。「以後每天放學,都過來讓老師抱一下。如果我忙到忘記了,你一定要記得提醒我。」
對班上麻煩小孩
要付出更多耐心
從那天開始,每次在走廊整隊準備放學時,當班長喊:「立正,敬禮。向後轉。」全班朝樓梯走去時,隊伍最後的一個小男孩走得特別慢,甚至轉到另一方向,有點扭捏要說什麼卻又不出聲的,走到我母親面前,向她要一個擁抱。
小傑的確一點一點在改變。他的性情變得溫和,上課也開始專心,缺繳作業的次數變少了,他妹妹說哥哥一放學就去隔壁鄰居家借桌子寫功課。
有時候我母親真的忙得一團亂,忘記了和小傑的約定,直接鎖了教室,準備下班。而就在她拿著鑰匙準備開車門時,小傑會晃著身子走過來。
「趙至傑,這麼晚了,你怎麼還沒有回家?」
「老師,你今天忘記抱我了。」夕陽下小傑的身影好小一個。
小傑升五年級準備開學時,母親找了小傑未來的導師,告訴他小傑的家庭狀況和近期的改變,並且特別囑咐:「他的確會是班上比較麻煩的孩子,對他多點耐心吧!最重要的是讓他知道,你是愛他的。」
就像放風箏一樣,畢了業的學生,便距離那雙握著線軸的手越來越遠,在天邊高高遠遠的飛。
最後一次看到小傑是一年多前的事。我和我的國樂團在市府藝術廳裡有一場音樂會,謝幕時,一個又高又黑、理著平頭的國中生手拿一束向日葵,滿臉不確定的朝我走來,「請問你是李蓉老師的女兒嗎?」我說我是。他把手上的花塞給我,「幫我跟老師問好。」然後快步離開。
母親坐在遠遠的舞台下看到了這一幕,在黑暗的觀眾席上她擦了擦眼淚。
「小孩,過幾天來給我看看吧,讓我再抱抱你。」掛上電話前,母親說。
●本文為第四屆懷恩文學獎優勝作品
引用: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237268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