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9-21 01:44:40 | 人氣1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歷史文化】【中秋節俗】月圓月缺皆相宜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歷史文化】【中秋節俗】月圓月缺皆相宜 
 
  2010/9/20 | 作者:戴永夏
 
  八月十五中秋節,是中國民間的重要節日。因時值中秋望日,月亮最大最圓,「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最圓是中秋」,因此圓月便成了節日的靈魂和中心。

人們由天上月圓,想到人間團圓,於是把圓月當作團圓的象徵,中秋節也成了「團圓節」,在這天總盼望「人月雙圓」。

這天晚上,金秋送爽,丹桂飄香,一家人歡聚一堂,實是一大快事。所以自古以來,每近中秋,身在異鄉的人,也都盡量趕回家中,與家人團聚。

面對中秋的圓月,古人也生起無限的遐思。他們把月亮看成能主宰人類命運的月神,並演繹出「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許多動人的神話故事;同時也對月神寄予保佑平安、幸福的厚望,對之頂禮膜拜,這就產生了拜月、祭月的習俗。

當一輪明月從東方冉冉升起的時候,家家都在院子裡擺上供桌,將月餅、水果等各種圓形食品供於桌上,祭祀月神。正如《帝京景物略》所言:「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因為月亮最圓,祭祀的果品也要求是圓的。

祭畢,一家人歡聚一堂,邊宴飲、邊閒聊、邊賞月:「望日為中秋節,設牲醴,陳瓜果,作月餅,布筵中庭以祭月。人家饋送,儀動必有月餅、西瓜,以為應節時物也。此日皓月滿空,碧天如水,在在宴飲,賓朋歡呼,歲歲以賞月為常也。」(《濟南府志》)

在山東萊州、濰坊等地,還流行一種「中秋唱月」的習俗。這裡說的「月」,是一種專為中秋節做的面餅,狀如十五的圓月,其大如盤,上面印有「連生貴子」、「嫦娥奔月」、「蟠桃獻壽」、「喜鵲登枝」等圖案,蒸熟後再用各樣顏色繪染。整個面餅花團錦簇,栩栩如生。做「月」剩下的麵團,便作成拳頭大的「月鼓」,其形跟「月」差不多。

中秋之夜,人們在大門口放一張小桌,擺上「月」和「月鼓」,插香祭拜。祭畢後小孩便用小筐子托著「月」和「月鼓」,跑到街上,相互觀摩、比賽,誰家的「月」做得最好、最圓,誰就獲勝,這「月」便被稱為「月王」。然後托「月」跳躍,邊跳邊唱:

「唱月來,唱月來,來年日子

好過來!」

「蒸月來,蒸月來,一斗麥子

一個來!」

「唱月餅,唱月餅,明年還是

好年景!」

「月明光光,小孩燒香;月明

圓圓,小孩玩玩!」……

這清脆、嘹亮的唱月聲伴和著月光,響遍全村,更增加了節日歡樂、團圓的吉祥氣氛。清代文人郭麟曾作〈竹枝詞〉讚頌兒童「唱月」的情景:「中秋難得是晴天,金粟香飄幾處傳。待到一輪月東上,小兒齊唱月光圓。」

然而,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舉國上下多數人都盼望中秋月圓的時候,也有些地方的人盼望「月缺」、「月破」。

在山東西北的臨清一帶,過去有「鉸月亮」的習俗:中秋節這天,家家都剪一個又大又圓的月亮貼在窗上,圓月中有傳說中的嫦娥或石榴、蓮花、牡丹、蝴蝶等。按當地風俗,這圓月必須在當天撕破,這樣可以驅除邪氣,帶來好運。

這風俗源於一個傳說故事:當年姜太公封神時,封其妻為「窮神」。封後又對她很不放心,擔心她會去坑害窮人,因此又給她定了個「框框」,令她「見破即回」。中秋節這天撕破月亮,就是為了讓「窮神」望而卻步,讓生活富裕美好。

這種盼月缺的習俗,有的少數民族中也存在著。

甘肅、青海一帶的土族,也不喜歡中秋月圓。當中秋月圓時,族人們就抓一把草木灰向著空中的月亮揚去,意在遮住月亮的光輝。

另外,還要「打月亮」:中秋之夜,家家院子裡放一盆清水,當圓月的倒影出現在盆中時,人們便不停地用小石子擊打,直把那輪圓月打到體無完膚、殘缺不全。

此俗源於明朝,是明朝漢人與北元蒙古人(土族與之關係密切)有著很深民族矛盾的殘留習俗。

中國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在《水調歌頭》一詞中寫道:「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其實月圓月缺,都是自然現象,如同人間有悲歡離合一樣不可避免。但是,作為民間的不同習俗,盼月圓也好,盼月缺也罷,都反映了人們趨利避害的心理,都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從這種民俗事象的差異中,更能看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信仰多元,以及各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
 

 

來源:人間福報
+++++++++++++++

台長: 落葉之楓

(悄悄話)
2010-09-21 03:56:4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