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6-23 04:23:47| 人氣1,673|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戀戀陳果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講真心話……」有天朋友問我,「你這麼喜歡陳果的電影嗎?」

其實也不特別喜歡他,倘若拿「少林足球」與「榴槤飄飄」來一較長短,我鐵定捍衛「少林足球」。不過你知道,商業片有時也挺難搞的。一部成功的商業片,必須具備完整的戲劇張力。拿「無間道」做例子好了,前半段節奏十分緊湊,後半段卻鬆弛了,這就拖垮了整部戲。商業片有它難做的地方,只要比重一不對,整部戲就跟著完蛋,連最基本的娛樂價值也沒有,變成一團糨糊。

這個得先聲名,外行人如我,是搞不懂什麼叫「非主流」電影的。但基本上,這非主流影片只要能獲獎,總是個保證。保證什麼?保證價值。所以這價值的評判,最終還是操縱於國際各大影展的評審意識裡。只要能獲獎,管它影片多難懂多讓人昏昏欲睡,還是有一定的深度及一定的探討空間。平常人看不出來,不代表它沒價值,只代表觀眾不夠水準。
你懂這意思吧?我告訴朋友,電影分兩類,一類拍給觀眾看,一類拍給評審看。

總的來說,主流與非主流根本兩馬子事,難以相較高下。
報告這回事就不一樣了,要評論阿,要探討阿,要發掘阿,要細細品味阿!你不拿些冷門的電影來講,人家當你沒深度沒內涵。我問你,你都快煩死了,還有心情看奇士勞斯基的片子嗎?可你怎麼跟教授解釋,我他媽每次看「十戒」就感覺自己像去醫院探病般不舒服?我怎麼跟教授解釋,「永遠的一天」竟連續花了我三個精神不濟的夜晚才能看完?

這幾年也看過不少電影,冷僻的熱門的藝術的主流的好的爛的全都看,相信自己的鑑賞能力在程度上有所提升。甚至我以為,有足夠能力替朋友挑選適合他們觀賞的佳片。帶著這樣的自信,我在一門稱做「文學概論導讀」的課程中大膽提出,「鬥陣俱樂部」絕對兼顧了七年級同學們參差不齊的水準。遺憾的是,教授僅淡淡回答:「這是商業片吧!我沒看過。就商業論商業,你不認為SEVEN會更合適嗎?」隨即她又乾笑兩聲:「呵呵!通常我不看商業片,我看的多半是適合學術研究的影片。」
在她的主導之下,最後同學們選擇了黑澤明的「羅生門」當觀摩影片。我一旁冷笑,妳們看得懂就去看吧!至於那些沒藝術鑑賞慧根的同學,算妳們活該倒楣選了這門課。

所以我十分厭惡在課堂上聊電影。有什麼好聊的,教授都自個兒把標準訂好了,還談什麼選片自由?因為這種心結,陳果便成了我與教授間最後的妥協。首先,他是香港導演,而我就是要選擇教授心中最淺顯易懂最庸俗難耐文化同質性最高的港片(比起別人做十戒做阿莫多瓦系列電影,我自認保有那麼點自我意識)再者,他的作品並未完全被歸類成藝術電影(就是遊走於主流與非主流間的灰色地帶,這種電影本身就矛盾,而矛盾正是我最好的朋友)最後,起碼在任何出租店都租得到。(這很重要,影片都絕版了還看個屁)

朋友問我,那,在沒任何設限下,你最想做什麼題目?
我考慮一下,想起了大島渚的「感官世界」,想起市川昆的「鍵」、接著浮現起一連串電影名稱:「上海藝人娼館」、「失樂園」、「O孃」、「巴黎野玫瑰」、「巧克力情人」……呵呵!我邊想邊笑,媽的,同組組員都是女性,拿這些片子來放,不曉得會有多尷尬?

突然憶起多年前的某晚,為了劇團新作所需,特別跑到某同志家裡看同志A片。拍攝還真唯美,兩個男人在「水壩」上做愛(很難想像他們選擇這地點的心態),我躲在一群同志後面,背靠著牆,揣測他們此時的生理反應,覺得十分有趣。我試著想像,哪天死黨們到我家看A片,有人卻不識相地帶個女孩過來,那大家怎硬得起來?

最荒謬的是,你心裡硬不起來,但生理卻不自覺硬起來了。當下你僅能傻笑,將色情片當情色藝術觀賞,看著片中主角千篇一律的交媾模樣彷彿DISCOVERY頻道裡的動物奇觀,你笑聲漸發響亮,笑他們拙、笑他們蠢,但在偶爾無聲安靜的片刻,卻又被那極度誇張的叫聲所撩動,哈,這情形還真為難呵!

怎聊到這兒來了?


若要總結陳果的電影,我只能說,特殊。

為什麼特殊?因為導演是他,編劇也是他。集編導於一身的香港導演很多,但能冒出頭的,肯定特殊,肯定傑出,更肯定怪ㄎㄚ,像是外星球來的人種。關於這點,我們可拿那位吃了村上春樹口水的王家衛當代表。

陳果的電影,看起來極像政治寓言,帶點黑色幽默氣氛,他作品裡的角色多為社會邊緣人,具有濃厚的悲劇色彩。「寫實」與「象徵」一直是他擅長的魔術,他更企圖透過一系列電影,一塊塊拼湊出心中的香港原貌。九七,正是他的起步。

《香港製造》是陳導初試啼聲之作,一炮而紅後,又接連拍了《去年煙花特別多》與《細路祥》,合稱「九七三部曲」。這一系列電影不但向世人證明了他的拍片實力,也同時奠定了他的導演地位。此後,他的焦點往大陸移去,包括《榴槤飄飄》、《香港有個荷里活》以及日後的《人民公廁》。


◎香港製造

《香港製造》是陳果「九七三部曲」之第一部作品,它之所以受人注目,倒不只是因為搭上九七的順風車。它對生命的質問是大膽而尖銳的,而裡頭所營造出的氛圍更是絕望得叫人喘不過氣來,它傳遞出一種「環境決定個性,個性決定命運」的訊息——人擺脫不了環境的宰控,所謂自由的生命亦不過是各式培養皿下的實驗品。青少年的無知對比著殘酷的真理,他們無意識邁向死亡的旅程竟顯得格外真實且駭人。

將《香港製造》這一與九七無關的故事,納入所謂的「香港三部曲」,正是行銷上的高明手段。因為抓著了九七議題,《香港製造》已不只是單純的古惑仔故事,角色內心的矛盾與不安,正好反應了香港人民面對九七時的不安心境。藉由小人物的故事來勾勒大事件的輪廓,一直是陳果的本事之一。

除了社會批判,以及還原古惑仔本色外,《香港製造》更帶有自嘲式地陳氏黑色幽默。這種荒謬的運用,往往能傳遞出某種訊息、某種味道。在本片中,有一幕最令我難忘,那是一座公墓山丘,兩男一女分別站在相隔遙遠的墓塚上,大喊:「XXX,我愛你!」他們的笑聲在山丘上迴盪,久久不絕於耳。三個不知明天為何物的叛逆青年,把公墓當遊戲場,他們是社會環境下的產物,卻又不見容於社會,只好到墓地與死人擠一擠;另一方面,香港地狹人稠、粥少僧多,人擠人的狀況,就連逝者也不得安寧,受盡活人騷擾。我覺得這種荒謬場面的設計,正是陳果對資本主義最有力的抗拮了。


◎去年煙花特別多

以古惑仔為開端,直到《去年煙花特別多》,「九七三部曲」才算正式進入主題。
本片主角是一位過往華籍英兵,在職務上,他有身份認同的矛盾,在改朝換代的時刻,社會功利主義大肆盛行,笑貧不笑娼的風氣,讓他對軍中教導的美德產生質疑。面臨失業壓力,卻又不甘願同流合污,最後他終於崩潰了。
「小時候,父母教導我們必須誠實待人,長大後,卻又要我們與現實妥協」,他的價值觀受到嚴重的挑戰,最終只能走上自毀一途,以結束生命來做為對社會的死諫。

權力的爭逐,是本片暗涉的另個子題。面對九七的恐慌,香港市民爭相奪金。在陳果眼中,權力與金錢是分不開的,而人的定位也因此被簡單歸類成主宰者與被主宰者,你不是壓過別人,就是被別人欺凌。一旦弱勢者掙得了權勢,往往只是變成另一個霸權主義的信服者,所以他們對弱勢是不留情,也不同情的。惡性循環之下,人與人間互相不信任,又怎談共體時艱?

《去年煙花特別多》的故事設定於九七前後,那年香港特別多煙花晚會,表面上歡天喜慶,卻掩不住失序的社會,在熱鬧非凡、絢麗燦爛的花火中,幫派份子依舊在底下捉對廝殺。凝望夜空,火光跳躍於每個人的臉上,大家彷彿期待著什麼,一種新建的社會秩序,一種希望與良心,然而這份悸動卻是那麼地短暫,那麼地無依無靠。

本片是我接觸陳果的第一部電影,大約是四年多前的事了,猶記當時看完該片後,心情十分沈重,那種無聲的吶喊與無助的哀慟,充滿悲觀色彩的影像彷彿連結了自己的心境,叫人落寞而心酸,或許是因那時屢受友人大談存在主義的影響,思想也較趨於晦暗,正巧該片又揭露了人對環境、對命運的無能為力,理想的失落讓人們終成無能自主的生命體,失去了信仰與堅持,失去了高蹈情操與浪漫懷抱,變成徹徹底底的時代產「物」,在現實環境的逼迫下,僅能選擇自我毀滅。這般悲劇的宿命,同時也成全了我的灰心與絕望。

有趣的是,在不同的年紀,用不同的心情來看相同的電影,往往會出現迥異的結果。著眼點的改變,往往左右著自身對電影的主觀評價,四年後再看本片,不但已無法體會昔時的激越情緒,甚至開始嫌惡起它的無病呻吟。我無法明白解釋,這般心境上的轉變究竟起於何時,或終於何日?只是在朦朦朧朧中有這麼點感懷,當某部影片無法再讓自己產生純粹的感動,是否正代表自己也失去了它最重要的那層意義,而所剩下的,僅是過於理性的詮釋與批評?


◎細路祥

有別於《香》、《去》兩片的濺血激情,《細路祥》實在顯得溫和圓融許多,難道陳果感冒了嗎?
《細路祥》是「九七三部曲」之完結篇,三年前乍見《細》片,我簡直無法適應。若說《香》、《去》兩片已成功給予觀眾一種悲劇性的淨化作用,我懷疑,為何陳果要放棄擅長的陳述方式,反走向以孩童眼光看待世界的類阿巴斯溫馨路線?

期待的落空,讓我當時對《細》片的評價極度低劣,許多不懷好意的陰謀論亦伴隨而來,是否想討好國際影展?是否對商業機制妥協?還是其他怎樣怎樣等等的?我萬萬沒想到,《細》片很可能正是陳果亟欲擺脫以往窠臼的一個轉捩點,它不但技巧性地隱藏了導演的聲音,更靈活地運用故事來影射香港反常現象,這使得整部片看起來不但寓意十足,也別具鮮味。

在《細》片中,很明顯可以看見主人翁家庭結構的轉變與權力的位移。有意思的是,若把這些角色帶進政治局勢,反能看出另一種樂趣。主人翁小祥(香港)從小由菲庸(英國)帶大,父親(中國)在家中具有絕對的控制權。小祥因為常與小人蛇阿芬(中國)相偕出遊,而遭到父親的毒打(對香港仍有所顧忌),小祥憤恨不平,當街掃尿,「尿液」成了他反抗權威的最大利器。不久,菲庸離職,小祥抱著菲庸難分難捨(害怕回歸)。最後小芬也遭遣送回國,一段懵懂未知的情愫至此落幕(中國與香港的蜜月期結束?)

《細》片是「九七三部曲」之完結篇,透過孩童天真的雙眼,觀看時局變化。大人思想行為的潛移默化,在小孩的童言稚語中表露無遺,他們(小祥與小芬)跟著大人重視金錢,對於兩岸問題,他們也堅持彼此的看法。香港是誰的?是大陸的,還是香港人民的?明知這是大哉問,叫喊在孩童口中,卻讓人倍覺辛酸。

另外,在《細》片中也明顯反應出香港若干社會現象,小人蛇、菲庸、外勞,這些構成份子讓該片更加貼近現實。而小奸小惡的地頭蛇老大形象,取代了以往古惑仔的悲情命運,自此之後,問題青年已不再被陳果忿恨不平的鬼魂所附身,回歸故事體裡妙趣橫生的角色。

有了《細》片的基礎,接下來的《榴槤飄飄》與《香港有個荷里活》便顯得十分有看頭。所以,與其說《細路祥》是九七的完結,倒不如說它是陳果導演生涯的另一個開始。


△小結

「九七三部曲」主角全由男演員擔綱,若要歸納其共同處,就是都受到「宰控」,他們受環境宰控,受命運宰控,受權威宰控,卻無力宣洩與抒發,只能鬱悶消極地抵抗,《細》片中小祥當街撒尿的情緒,最是代表。
三部曲之後,陳果將焦點鎖定於女性,陸續拍出《榴槤飄飄》與《香港有個荷里活》。《榴》片雖亦為人受環境牽制的舊調重彈,但在《香》片裡,主角卻出乎意料地開創了自己命運,這或許也算是陳果階段性的心境轉換吧!


◎榴槤飄飄

《榴槤飄飄》是《細路祥》的續集,敘事者由小祥變成小芬,主角則是一位至香港賣淫的「北姑」,她們在狹小髒亂的後街中,藉由一棵榴槤而建立起友誼。故事最後,女主角存足了錢,回到東北發展事業,小芬也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很明顯地,這部片已跳脫《香港製造》與《去年煙花特別多》的悲情,往事雖不堪回首,環境雖惡劣難當,但女主角仍不屈不撓地往未來挺進。女性角色在陳果眼中,甚至強過男性的自耽自溺與劃地自限。女人的實際與世故,與男人的固執與孩子氣,兩性成了強烈的對照。

有趣的部分是,兩人相識的媒介,竟是一棵榴槤。榴槤是她們友誼的象徵,但很可能,榴槤也影射著什麼——外表多刺,氣味難聞,剖開後卻肉多味美,這算是那位女主角的象徵物嗎?抑或對中國甜蜜的假設?我會這麼說的原因是,拍攝此片的時間為千禧年,距離香港回歸已三年有餘,中國與香港也已共同度過一段適應期,實施香港自治後,港人欣喜接受中國主權的正統性。這般積極的面向,大家以可從張藝謀與眾港星合作的《英雄》裡窺見一二。若然如此,這棵榴槤,它代表的似乎就不只是這麼單純的個人友誼象徵吧!

不論就故事情節而言,或從導演內心世界來看,《榴槤飄飄》都是《細路祥》的延伸,在《細》片中已不難看出陳果亟欲隱藏導演自身的存在,《榴》片更運用大量紀錄片拍攝手法,而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動機是什麼呢?

換各角度講,《細路祥》是陳果調整心態後的再出發,它漸漸擺脫了《香港製造》與《去年煙花特別多》中導演意識嚴重干預的現象,角色不再淪為替導演理念背書的工具,開始被賦予各自獨特的生命線條。但《細》片畢竟只是陳果的出發點,且對孩童世界的描摹本不是陳果擅長的本領,故在片中處處充斥著世故的味道,孩童的遊戲流於惡搞,言談亦泛於資本化、政治化,電影之始雖以孩童的O.S.為開端,昭告大家這是一部由孩童眼光看大人世界的電影,但最後導演的預設性立場卻是昭然若揭的。

而《榴槤飄飄》正是陳果的第二次實驗,這次他選擇了專擅的邊緣題材,運用紀錄片手法詳載角色的心路歷程,另外也改進了在《細》片中所犯的疏失,還原孩童單純的面貌,在慢節奏的處理方面,他拿捏得恰到好處,最後陳果繳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香港有個荷里活

說《香港有個荷里活》是陳果的怪胎,一點也不為過。在陳果電影裡,本片無疑是最令人驚豔的一部,無論就節奏的流暢度,或不著痕跡的暗諷式畫面拼貼,都十分地出色與貼切。陳果完全脫胎換骨,不但脫離了「九七三部曲」的耽美情緒,甚至成功地移植荒謬元素,致使「事件」與「訴求」成為一體,讓觀眾不再產生難以連結的尷尬。將荒謬的喜感發揮得淋漓盡致,致使該片不但別具看頭,在風格上也獨樹一幟。

荷里活正是好萊塢的譯名。香港新建的荷里活大廈,如同五指山般,壓在即將拆除的大勘看村身上,窮與負、大與小、強與弱的對比顯而易見。雖是如此,住在大勘看村的居民,依舊想出人頭地,希冀有天能住進荷里活大廈。荷里活大廈之所以成為權力傾軋之地,助紂為虐者不正是那些短視近利,貪圖富貴的小市民?

維持一貫的犀利風格外,陳果在《香港有個荷里活》中,也開始玩起「不說盡」的遊戲。本片的主角是位愛吃荔枝(水果與女人的屬性)專找尋仙人跳對象的未成年少女(周迅飾演),有天她走下荷里活大廈,進入大勘看村內勾引男人,一旦發生關係,便開始勒索敲詐。在大勘看村中,周迅認識一位殺豬仔的孩子,也與他建立了純友誼。

某天,周迅卸下心房,讓這位孩子到她荷里活的住所,孩子童心大發,說要回家搖紅布條,這樣她往下看就知道他住哪裡了,周迅說:「那我也搖給你看,你只要抬頭就能看見我住的地方。」她們隔著一條街,一個在美麗華廈往下望,一個在鐵皮屋頂往上看,彼此搖著布條,十分地開心。

後來,周迅搞得大勘看村裡的男人雞飛狗跳,大家從小孩的嘴裡逼問出少女的住所後,隨即衝到荷里活大樓堵她。小孩見情況不對,馬上手沾紅色蜜汁代筆,在白色床單上寫個「走」字,繫上棋竿,爬到鐵皮屋頂,面對荷里活大樓揮舞,大叫著:「走阿!快走阿!」。

從揮紅旗相互招搖,至最後小孩手舉白旗與荷里活大樓對峙,其實不難察覺陳果暗批好萊塢強勢文化的意圖,順道也諷刺了香港影界對好萊塢趨迎奉承,卻毫無任何警戒心的拙態。

話不說盡,一切點到為止。《細路祥》之後,陳果已漸漸發覺箇中樂趣,他將想像與詮釋留給觀眾,而自己則老神在在地躲在背後,計畫著下一齣戲的玩法。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不論在鏡頭,色澤,或配樂,皆有效仿歐陸電影之趨向。就畫面言之,陳果一改以往定點攝影的習性,大量採用近距離鏡頭,在色澤上也使用較柔和的暖色系,一別於之前刺冷的青藍色系。或許,本片多少反映了陳果對美歐兩派電影的喜好吧!


△總結

從「九七三部曲」至「妓女二部曲」,陳果漸漸掌握住電影節奏,也開始找到說故事的方法,在《香港製造》及《去年煙花特別多》裡過於冗長雜沓的片段,後期已不復見,而《香港有個荷里活》更是他發揚黑色幽默潛能,定位荒謬特質的里程碑。

有人說,陳果是香港的良心,對於陳果,大家也抱有許多的期待,但作為一個長期觀眾,我只希望他維持旺盛的創作力,讓影迷每年都能欣賞他的作品,認識他的轉變,這樣就夠了。

(2003年6月3日寫於桃園)

台長: 徐毛
人氣(1,673) | 回應(3)|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觀影雜想
此分類上一篇:影展觀點

仲子
精采!一看就停不下來,你的觀點就是會讓人感到很爽!
2006-06-23 13:16:44
版主回應
呵呵!難得你憤怒青年的誇讚,許是臭味相投吧!
2006-10-26 22:49:58
らら
我也喜歡陳果
覺得你寫得挺好的
2007-02-22 09:16:16
版主回應
謝謝,有空常來坐阿!
2007-02-27 02:00:15
無明
寫的很好.加油呀.犬儒就犬儒吧.有何不可呢.
2007-04-30 23:05:38
版主回應
我也是這麼想說(越來越像固執的糟老頭...)
2007-05-07 00:13:2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