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花蓮賞金針花,今年度原本害怕莫拉克颱風的強風把金針花掃光,結果只有掃掉台東太麻里山的金針花海。雖然花蓮的六十石山及赤科山的金針花海沒被颱風尾掃到,但很多人都沒遊興,遊客明顯變少,原本交通管制措施也不需要了,就連我自己的這團也是,看來大家真的是憂國憂民,我就與堯天兩人再次同行去拍金針花海,看能否拍些美景回來,讓大家心情好一些。
第 1 張--慶修院內的慈善小和尚石雕,希望能令看到的災民們,心中能夠平靜面對。
看著這些災區的景象,覺得要趕緊加快腳步將台灣的美景紀錄下來,不然很快大自然就要反撲向人類,將一切回歸最原始的面貌。我的百岳完成之路也離我愈來愈遠,山或許永遠在,但前往山的路卻不斷地崩坍中斷。想完成百岳真的要隨緣且要加快腳步。
第 2 張--六十石山之小瑞士金針花海
我們8月28日晚上7點初從台北出發,今天的我比較累,我在過了蘇花公路沒多久就交由堯天代為開車。兩人在將近凌晨1點終於到了六十石山的小瑞士風景區旁,這樣也方便隔一早起床看小瑞士的日出。兩人很快地就睡著了,但3點多就有一些車子經過,也間接地吵到我們,但實在太累了很快又睡著,一有車子經過就又醒來一下,睡眠品質不是很好。
第 3 張--在這兩天的行程裡,幾乎百分之90的人都是單眼相機,為的就是拍下最美的景色
04:50鬧鐘聲響起,也不能再賴床。起床後先吃兩片土司才有體力來去拍日出,這兩天的天氣是多雲時晴,可能是前幾天都沒下雨,總有一層霧氣使得展望不夠好,藍天也不夠藍。我們走到最高點準備看六十石山的小瑞士日出,一走到這裡就一整排的攝影客架好腳架及相機,許多甚至拿著黑卡在那搖,降低反差及拍出色溫。在這裡拿一般傻瓜相機反而成了異類,在這兩天的行程裡,幾乎百分之90的人都是單眼相機,有百分之50的人都有長焦段的鏡頭。大家的裝備就是為了這美麗的金針花海而來,只要能拍到美麗的照片,再重的相機及鏡頭都可謂甜蜜的負擔。
第 4 張--彷彿可以踩著金針花的地毯到天邊
六十石山這個奇特的名字,有的人將石讀為「十」,有的讀為「但」,不管音怎麼念,都無損它金針花開遍野的美麗景象。 我們從山的最高點玩起,順路造訪山中幾座涼亭,可盡攬六十石山的萬千風貌。 可惜我這次天氣不夠優。
我們在前往最高點涼亭的步道起點,有一個不起眼的標示牌說明六十石山名字的由來。原來八七水災那年,許多雲林縣西人遷移至此求發展;剛開始這批移民在山上種稻,在地人問:「收成有多少?」答:「六十石」而得。後來種植試驗發現,山上種金針最適宜,才變成今天放眼所及皆是金針的盛況。
第 5 張--六十石山之尖閣亭
山中涼亭中有七座以金針花命名,包括忘憂、黃花、鹿蔥、鹿劍、丹棘、療愁及萱草等皆是金針的別名。最高點的涼亭名曰忘憂亭,該處正好位於所在海岸山脈的最高點,向下望,山下平原即是縱谷,棋盤式稻田正是孕育「富麗米」的搖籃,四季景觀也隨著稻禾成長而展現出或表翠或金黃的多變景致。
第 6 張--從山嵐亭望著遠方群峰
而對面的中央山脈也是視線所及的最高點,富里鄉就位於兩處山脈包圍下的縱谷,其所在位置正是花東縱谷中最狹窄處。這個特殊地形使得富里鄉的日照時間最短、作物生長速度最慢,這也是富麗米的特色。在忘憂亭除了欣賞典型的縱谷地形及壯觀的金針花山景,還可看到雲朵從海岸側爬過山脈的有趣現象。或許哪天不要這季節來或是雨後隔天再來,空氣清新時會有更好的view可拍。
第 7 張--赤科山的汪家古厝前曬金針花場
今天的日出沒想像中的美,我拍起來也就意興闌珊,拍大景沒什麼看頭,就拿長鏡頭拍些局部特寫意境照,日出告一段落後,看到一些人打哈欠,而我們才睡3個小時更是很想睡,不管了先回車上補眠睡一覺,反正金針花也是要見到太陽才肯開花。睡到8點多醒來,吃過早餐就開車到各個涼亭及金針花海拍照,此次沒有天殺的藍天可做為金針花的天然背景,就以意境照為主,金針花特寫及採金針的工人都是本次的重點,一有白雲及藍天還不錯時就趕快搶拍金針花海。阿劭傳簡訊來要我以技術克服天氣因素,但可能是身體累了,很想找個地方再補眠。我們先到尖閣亭那自行煮麵當作午餐,然後再開車到山嵐亭腔睡午覺,這裡的風涼涼的,很適合我睡午覺,躺在木椅上就睡著了。
第 8 張--從忘憂亭展望花東縱谷
睡飽了之後,兩人覺得依這樣的天氣看來,明天日出應該也是一樣霧霧的,就決定來去赤科山好了,順便就在赤科山找民宿露營。我們找到一家民宿,一個人只需100元,可以洗澡及一塊平整的地面就很好了,這裡晚上的溫度很適合睡覺。一覺就到天亮而且都沒人車的聲音來吵,是有點尿意,但怕起來尿尿時發現我們是住在廢墟或鬼屋。
第 9 張--伸長了吸管來吸花蜜,圖中有小長喙天蛾 Macroglossum insipida Butler (天蛾科),翅面黑褐色,,腹側黑斑較黃斑發達,尾端扇狀長毛,基部為黑色而先端則為褐色,前翅各橫線明顯。
赤科山的金針花海反而比六十石山來的廣大,但是意境方面仍以六十石山勝出,我們開著車找尋好的景觀,看到就停下來拍照。看看時間也是該準備回台北,沿途我們還有雲山水、慶修院、蓮園兩個行程要去,先到了光復糖廠吃個冰淇淋,這是到花蓮遊玩必吃的名產。
第 10 張--雲山水之綠意盎然的人工湖泊
我們先到了佔地24公頃的雲山水是私人產業也真的分區塊的廣植各類不同植物,人工湖 - 更是雲山水的特色之一,湖中倒影,白雲戲水 美不勝收,如果脫了鞋子光著腳丫踩在如地毯般的草地上也很不錯。謝謝堯天帶我來這麼美麗的地方。如果我有這麼大一片地該有多好,但是一來想到除草,還是做個平凡人就好。
第 11 張--赤科山之三石頭之金針花海與藍天白雲
離開雲山水之後,然後到了慶修院,慶修院的歷史:西元1917年,日人為了安定遠渡重洋開墾思念故鄉的日本民心,為了提供一個讓日人移民安定的力量,也為了傳教,一位名為川端滿二的長者,於是決定在此籌建屬日本真言宗高野派的『吉野布教所』,即現今的『慶修院』。慶修院在當時除了是日本人的精神信仰中心外,並具備了醫療所、課堂室及喪葬法事服務處等多種功能。
第 12 張--慶修院之日式風格建築
日據時代,『吉野』分為宮前、清水及草分等3座日人移民村,即為現今的慶豐、福興和永興等3村,因此吉安鄉的人文風貌,堪稱為台灣深具代表性的日人移民村。而慶修院(吉野布教所) 在經歷日本移民時代的風光,也經歷半個世紀的沉默與殘破,近幾年,在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地方文史工作者、花蓮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等各方的努力下,經過古蹟的整修與人文精神的重建之後,為目前台灣保存最完整的真言宗寺院,不但是東部地區保持最完整的日據時期神社古蹟外,也是台灣國家古蹟,更是日本人來台旅遊尋根拜訪的觀光景點之一。
第 13 張--慶修院內的手水舍為民眾參拜前潔淨身、心、意之所,一般先清洗雙手,以杓盛水於左手心並漱口完成儀式。
在這裡剛好有在針對八八水災做的義賣,賣的是嘉蘭村利用漂流木做成的木椅,愛心不落人後,買一張木椅做善事,即使貴了點也值得。日後每坐在這張椅子就會想到八八水災的那災民及告訴自己不可破壞大自然。
第 14 張--吉安蓮園之綻開蓮花
最後我們來到位於吉安的蓮園,在這裡也才知道吉安這名字的由來,原來吉安鄉在日據時代是大批日本人移民的主要據點。吉安鄉早期是阿美族聚居之地,原本名為『七腳川』,在阿美族語裡就是『柴薪很多的地方』,這片美麗的土地在日本人強佔之前,一直是阿美族人安居樂業之地。由於吉安靠近兇猛的太魯閣族人領地,當地的阿美人為了求生存,也因此比其他地區的阿美族人都更強悍。後來日本人和阿美族人最終還是發生了大規模的抗爭,最後,不敵日本現代化的軍力,有200多名阿美族人被迫遷徙移往鯉魚潭或台東。
第 15 張--蓮花朵朵開
被強制遷村後,阿美族人所留下的土地被全數被沒,而留下的土地就成為移民村的基地。當時只要日本移民前來,就發給一棟房子、一片大田地,也因此吸引了不少由日本四國吉野川沿岸前來的日人,並依著其故鄉內的吉野川而將此地更名為吉野,因新移民的加入,設立並奠定了現代花蓮的開發。『吉野』的地名直到民國37年才由國民政府將之更名為『吉安』。
第 16 張--白色蓮花之倒影
我們來到的吉安蓮園是位於花蓮吉安鄉初英山麓,一年四季都種滿各式各樣的蓮花,園內的蓮花可利用如香精或食材,蓮園內都有介紹,可惜來的時間有點且天色灰暗,所以拍起來不是很亮,不然照片可更賞心悅目 !我還是儘量用技術來克服,希望大家會喜歡。
第 17 張--赤科山之向日葵
第 18 張--向日葵昂首望太陽
茲附上這次的相片網址一共有三個分別如下列
慶修院、雲山水、蓮園及光復糖廠照片網址:http://photo.pchome.com.tw/mammut909/0144/
六十石山照片網址:http://photo.pchome.com.tw/mammut909/0145/
赤科山照片網址:http://photo.pchome.com.tw/mammut909/0146/
第 19 張--在花海中一枝獨秀
第 20 張--紅色的金針花
懷念一下以前93年時所拍的金針花海 http://photo.pchome.com.tw/mammut909/019/
比對一下去年的花海盛況差異多大 http://photo.pchome.com.tw/mammut909/0091/
第21張--我在金針花海
第 22 張--堯天在金針花海
第 23 張--我們賞完了今年金針花海,兩位可以盡情地採金針花了,再會了金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