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發現不少網友在看到媒體報導部分航空公司販售的便宜機票後,便以為這一類媒體所稱的「廉價航空」,隨時都有提供較便宜票價的機票,等到真正購買時,才發現如果不是促銷票,根本就跟一般機票價格差不多,甚至部份時候還更貴。於是忍不住上網大發牢騷:
範例:
(節錄自背包客棧)
今天查xx廉價航空8月份的票價,來回總價含稅竟高達8xxx元,真是太不廉價了!後來用客棧的機票比價功能搜尋,竟發現我們國籍航空oo航空促銷電子機票,含稅只要8xxx元,價格竟然只比廉價航空貴了幾百元,而且有機上服務喔!
如果您看到這樣的文章,會有什麼感想呢?「廉價航空」真是「騙錢的黑店!」還是「應該告他欺騙消費者」?
台灣媒體可信度到底有多少?
首先要說的是,台灣媒體之不用功應該是眾所皆知的,不但可以把MD-11飛機講成MD“two”(大概是買SK-II買太多了),還有主播會問「立陶宛是誰」,因此媒體把Budget Airlines不懂裝懂地講成「廉價/低價航空」,配上久久一次的促銷價格新聞稿與美美的風景照,就可以下一個這樣的標題:
【超便宜! xx廉價航空推出1元機票】
或【從A城飛到B城 只要1元不是夢!】
很眼熟吧? (馬機:因為都是我這種敗類下的標,嘿嘿)但是卻誤導了絕大多數從來就沒有自己買過機票的民眾。「沒有常識也要看電視」這句話教壞了普羅大眾,其實也不足為奇。再加上台灣人特別喜歡『貪小便宜』跟『趕流行』,也不管自己到底懂不懂、適不適合,盲目地跟從他人,最後落得麻煩一堆或是抱怨連連,說真的,難過的還是自己。
![](https://photox.pchome.com.tw/s10/maggiemei/15/124655674633)
「低成本航空」 Budget Airlines必也正名乎
無論是歐洲的Ryanair、Easyjet,還是美國的Southwest、Jetblue,或是東南亞的Cebu Pacific、Tiger Airways、Air Asia等,這些航空公司比較正確的講法是「低成本航空公司」,他們靠著『開源』與『節流』雙管齊下,作為他們的營運模式。
在『開源』方面,大部份的低成本航空機艙採用了唯一經濟艙設計,並且減少座位間距,儘量把有限的機艙空間,都變為可銷售的座位。另外,原本包含在機票裡的機上供餐、視聽娛樂、選位、行李托運等服務,全部改為使用者付費,想要搭乘一班比他人舒適的班機,就必須多付費。
而『節流』更是被稱作Budget Airlines的主因。機隊採用統一機型,維修上無論零件、人員訓練都可以更精簡;無空橋服務、選擇非主要城市及機場,航班就可以在停靠後儘快上下客,減少航班停靠時間,提升飛機的使用率,也能節省不少機場使用費。人事上更是精實到極限,空服員身兼數職(反正他們在機上服務量不大)、地勤委託他航或部份由空服人員代勞,並且以網站直接網路販售電子機票,不但節省訂位人員人事成本與紙張成本(好環保),還可以省掉給旅行社抽佣金回扣的成本。
而原本傳統航空業者花大錢在廣告成本上的部份,低成本航空則改以「低價促銷」回饋給會員及乘客,於是針對新開航線或是淡季時段,推出低到讓人咋舌的票價,如「10萬張免費機票」或是「1元機票」(稅險另計),然後利用電子報、網路與媒體報導(馬機:又是我害的),達到宣傳效果。當然,這個成本也是經過事前精密計算過的,假設當他們統計該班機的時段(例如超晚或是超早的班機)或航線(因為地點比較冷門或是機場較偏遠)的載客率只有約6成,就會釋出約不到1成的超低價票,與2-3成的折扣價票出來(當然每家公司每次的比例一定都不同),反正橫豎都是要花那個油跟錢飛那一趟,就算是免費機票,乘客所付的燃油稅、機場稅、兵險等,也多少可以cover部份花費。
所以,以一台中型客機來說,約200人的載客量,每班次頂多只會賣個20張這種「廉價票」,如果網站凌晨0點開賣,等你早上睡醒到公司,看到報紙/電視/網路新聞有這個促銷活動時,已經過了8、9小時,別人早就把那個便宜票給搶光光了(馬機:那個把票買走的「別人」可能就是我)。所以像上次我不過出門去拍蕭敬騰,一個多小時後回來,澳門飛雪梨的1元港幣機票就掛出sold out牌子,其實也不意外。因此每次在部落格上不厭其煩地告訴大家要訂航空公司電子報,就是希望真正想搶便宜票的請及早下手,不然搶不到還怪人家不夠「廉價」,就有點冤枉人家了。
(蕭同學還我機票來!)
『廉價』=『不安全』??
在買到便宜價格的機票後,許多人又陷入了『廉價』=『不安全』的迷思,覺得為了節省成本,飛機可能比較老舊,一定比較危險。無論是傳統或低成本航空,沒有任何一家會拿乘客生命跟自己公司開玩笑。飛安的問題不在於機型老舊與否,而在於『安全維護』是否徹底執行。事實上,目前全球廉價航空失事率僅百萬分之0.7。更何況,以Cebu Pacific航空為例,2006年才全面換用全新的A319及A320機隊與2架ATR72-500,是全亞洲機齡最年輕的,維修更是與新航工程有限公司(SIAEC)合作,安全性倒是無需多慮。
當然,低成本航空這種便宜票有諸多限制,包括之前所說的時段冷門、地點偏僻,還有不能選位所以要早早去搶,以及不可改期及退票與轉讓等規定,對於大部份假期不夠多而且無法及早確定的民眾來說,並不見得適用;加上大部份亞洲航空公司的高規格服務,早就寵壞了消費者,乘客能不能接受「不被當皇帝捧」的觀念,也是低成本航空無法取代傳統航空公司的問題之一,尤其現在不少傳統航空公司自己也跳下來賣促銷機票,更是壓縮了不少低成本航空的生存空間。(馬機:我好像在寫論文報告)
如同我老是拿來炫耀的那張新航的TPE-SIN來回機票一樣,如果花台幣3510元(含稅險),就能在網路上自己選擇要坐哪,起飛前1小時到機場即可,飛機上有免費的餐點,及好吃的哈根打死冰淇淋(還有看到空姐那超大超低領口制服彎下腰為你服務時,眼睛吃的冰淇淋),以及個人專屬互動娛樂系統,我幹嘛要去坐低成本航空公司呢?
只是一分錢一分貨,羊毛最終還是出在羊身上,尤其是各項成本都不斷高漲的時候,想要這樣獲得完整體貼的軟硬體服務,又想要拿到便宜價格,已經是強求不得的了,Budget Airlines只是以不同的航空營運模式,殺出另一條生路而已,並提供那些將飛機當成大眾運輸系統,對於許多服務細節並不十分要求的顧客,或是同樣以降低開銷成本為首要考慮條件的乘客,一個不同的消費選擇。低成本航空不見得一定廉價,相同的,傳統航空也不見得抬不起頭,身為消費者,針對自己旅行的要求與條件,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航空公司,才是真正聰明的選擇。
文章定位: